APP下载

提高教育理论图书编校质量之对策

2016-01-20李芳

出版参考 2015年5期
关键词:编校选题出版社

李芳

国家历来对图书编校质量非常重视,《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的出台,均是有关图书质量保障的具体要求。教育理论图书如何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编校质量体系,本文将进行深入探讨。

热词:图书质量保障 选题关 编校关 质量关

2002年,国务院颁布《出版管理条例》;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2005年3月1日《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开始执行,明确了图书编辑出版的责任机制,并细化为图书的前期保障机制、中期保障机制和后期保障机制,在每一阶段,都有关于图书质量保障的具体要求。可见,国家对图书的编校质量非常重视,出版社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应构建完善的图书编校质量保障体系,将精品战略落到实处。如何提高教育理论图书的编校质量,笔者认为应严把选题关、编校关和质量关。

从源头上严把选题关

选题的价值、观点的含金量、论述的逻辑框架、书稿本身的学术成就,是编辑编校的前提。编辑要把更大的精力放在选题的确定、作品的反复打磨上。选题的选择与确定是确保编校质量的前提与基础。

1.树立精品意识,推动优秀教育学术成果转化

当前,不少教育学术泡沫作品充斥市场。作为教育理论著作图书的编辑,一要牢固树立精品战略,对于平庸选题,绝不降低门槛或盲目逐利跟风;二要发挥主动性,做好中长期选题规划与年度选题计划。

教育理论著作的编辑要掌握主动权,形成编辑思想,并以此引导作者,切不可被作者、作品牵着鼻子走。出版社首先要形成中长期选题规划,给出本社教育理论图书板块的定位及发展思路;编辑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选题发展结构。而制定中长期选题发展规划有三个结合,一要结合我国和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与趋势,二要结合本社的编辑结构与专业特色,三要结合读者和市场的反馈。在这样的思路支持下,编辑要充分行使自己的策划权,组织策划若干教育主题,并将相关的主题统筹规划,形成模块,有效避免单本图书单打独斗,从而形成品牌合力。

2.借用外脑,建立学术咨询委员会制度

由于教育理论著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尤其是前沿的思想性较强的作品,编辑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在甄选时容易出现困惑。因此,对于教育理论著作的选题,要注重借助外脑,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成立了由国内教育界知名学者组成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学术咨询委员会”,长期以来,该咨询委员会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对出版社的选题方向和选题结构进行整体把关,尤其对一些重大选题和重点选题的把关与提升提出了很多专业意见。

3.严格筛选,建立选题三级论证制度

优秀的选题是图书成功的前提,出版社必须集思广益,层层筛选,扎实贯彻选题三级论证制度。所谓三级论证制度即编辑室选题论证、社级选题论证、社班子选题论证。

每级论证会要各有侧重。编辑室论证选题时充分考虑选题内容能否体现出版社的优势和特色、选题的市场前景及营销渠道、本部门人员承担选题的能力、时间和精力。社级和社班子选题论证会主要论证部门选题是否与出版社中长期发展规划方向一致,并综合市场状况和编辑部可供利用的资源状况来充分研究各选题的整体效益。另外,选题论证会还要通盘考虑全社的出版结构,并要求全社相关部门充分参与,起到把关、评判的作用。

二、从程序上严把编校关

面向市场的优秀图书离不开编辑的一系列辛勤编校劳动。编辑应最大限度地做好编校工作,这是确保编校质量的重中之重。

1.持之以恒,坚持“三审制”

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称为“三级审稿责任制度”“三审责任制度”,简称“三审制”,这是我国出版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审稿制度。不少出版社在工作中自觉地将三审制落实到位。如,我社要求三个审次均进行全文审读,不走过场,每一个审次都要撰写详细的审读报告和疑问表,责任编辑除要求全文审读外,还要对每一次审读报告和疑问表中的问题予以处理,并返回作者进行修改与确认。

在坚持三审制中,编辑应充分注意两点。第一,不盲目地来料加工,要加强通读检查。即从整体上把握图书质量,对稿件的政治导向、思想倾向和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把握,对稿件的具体内容、体例、文字进行全面审查和研究。第二,要注意积累,培养审读人队伍。如,我社专设的专家审读库为选择合适的外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还要对审读人队伍加强管理。又如,我社在外审人员的资格审查上,履行外审人员资格审核登记制;在培养上,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使所有审读人员了解最新的出版法规和编校规范。

2.编辑积极做好“编读校”沟通互动

滥改和错改是编辑加工环节常见的问题。滥改是指改得太多,以至于使稿件丧失了自己的风格。错改是指将稿件改错。编辑开展审读编辑加工工作不仅是简单的文字工作,而是与作者思想的对话。因此,编辑要重视沟通,经常与作者、校对、读者交换意见。

首先,编辑对稿件的编辑加工要以尊重作者、尊重原稿为前提,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稿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教育理论著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行文的风格也更类似于学术表达,不乏术语、逻辑、概念。编辑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而不是苛求语句细节。对于可改可不改之处,不应改动;对于需要修改的地方,必须要在充分理解原义、把握作者文风的基础上进行,要慎而又慎。对于审读、校对等对稿件的改动,责任编辑要逐一审查是否有必要,是否恰当、正确。

其次,编辑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书稿把控方向、添色加彩。教育理论图书,其内容具有明显的专业性,这使其编校质量的问题具有隐蔽性。这种隐蔽性主要表现为:政治倾向隐藏在学术观点中;语言表达问题隐藏在似是而非的学术论证中;偷换概念等逻辑问题隐藏在晦涩且繁多的术语中。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善于发现政治倾向、学术观点、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善于与作者沟通并提出有理有据的论据。

三、从制度上严把质量关

图书编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选题到书稿操作编校、印制到成书质量检查,均需建立起严格而系统的制度体系。同时,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与提高还需配套的保障措施以形成合力。

1.建设学习型出版社,打造专业化的编辑队伍

出版社必须大兴学习之风,打造一支专业的编辑队伍。教育专业出版社相比大众出版社具有专业性强、高标准严要求的特点,因而建设学习型组织就显得更为迫切。

如何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来打造专业化编辑团队呢?其一,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为编辑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其二,通过营造学习氛围激发编辑自我学习。知不足而改之,编辑专业化发展的最大动力往往来源于自身。编辑具备极高的自觉意识,养成不懈努力、不自满、不退缩、不抱怨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能针对自身的不足查漏补缺,努力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

2.完善质量检查制度,建立“质量安全网”

高质量的选题要落在实处就要对出版前后环节进行严格把关,首先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图书的选题、编辑加工等环节中的质量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要形成严格有力的执行制度,使得每项规定都能扎实执行、不流于形式。尤其要形成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制度,并认真对待检查结果,真正起到监督改进的作用。如,我社专门成立了图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组织编校人员质量培训,提高质量意识和编校水平,全面掌握图书质量整体情况等。在制度方面,我社陆续形成图书三校样质量检查制、成品图书质量检查制、问题图书汇报制、读者来信反馈制,从印前印后的各个环节来监控把关,保证选题实现的高质高效。

3.建立科学的编辑考评制度,形成激励

考核、评价在某种意义上充当着指挥棒的角色。出版社应将图书质量纳人对编辑出版人员专业水平的衡量体系中,并且将图书质量作为考察编辑出版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以有效提高整个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图书的质量。出版社可将图书质量与编辑出版人员的荣誉和经济收入挂钩,使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时刻铭记图书质量。我社已经将图书编校质量作为编辑考核的重要指标,对质检不合格的图书和书稿坚决不放过,对其严格进行报废和重审处理,并给予相关责任人经济处罚。所有处罚结果要记入书稿档案,作为人员考核、职务晋升等的依据之一,对情节严重的责任者,要求其3年之内不得从事编辑出版工作。

(作者单位系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编校选题出版社
我等待……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编校手册
编校工作宜更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