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雅县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16-01-19杨安洪洪雅县土壤肥料站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5年1期
关键词:洪雅县耕地面积全氮

杨安洪/洪雅县土壤肥料站



洪雅县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杨安洪/洪雅县土壤肥料站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东经102°49′至103°32′,北纬29°24′至30°01′,北邻名山、丹陵;南靠峨眉、汉源;东连夹江、峨眉;西接雅安、荥经;幅员面积1 896 km2,实有耕地面积2.29万hm2,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20多年来,洪雅县作物施肥指导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为依据,复混肥生产企业的配方也以此作为参考。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复种指数提高,施肥的品种和数量、种植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土壤肥力也随之发生了较大改变。近年来,作物单产徘徊不前,品质下降,病虫害加剧等都与施肥有很大关系。研究分析全县土壤养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整县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测试方法参照《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第二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

1材料和方法

1.1样品采集

洪雅县主要按潮土区、黄泥土区、紫色土区三大地貌类型的粮油主产区采集耕地土壤。按土属划分统计单元,以土种确定采样单元,按2.67~5.33 hm2土种面积划分一个采集单元,每个采集单元以选择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为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在大春收获后以S型路线采集土样,取样深度0~20 cm,取混合样1 kg,自然风干后过2 mm筛待测。

1.2分析测试项目

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共6项指标。

1.3分析测试方法

测试pH值采用土液比1∶2.5电位法;有机质采用高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全氮采用开氏消煮法;碱解

2结果分析

2.1耕层土壤养分状况

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10.5~73.81 g/kg,平均为29.5 g/kg,属于中等水平;全氮含量的变幅为0.52~2.29 g/kg,平均值为1.49 g/kg,属于中等水平;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幅为72.4~226.5 mg/kg,平均为153 mg/kg,属于很丰富水平;有效磷含量的变幅为5.1~38.5 mg/kg,平均值为12.6 mg/kg,属于中等水平;速效钾含量的变幅为38~143 mg/kg,平均值为70.9 mg/kg,属于缺乏水平;pH变幅为4.56~8.24,均值为5.83,属于微酸性。

2.2耕层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2.2.1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含量16.2 g/kg相比较,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无处于很缺乏水平,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5.64个百分点;缺乏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5%,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55.27个百分点;中等水平的耕地面积占70.04%,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40.89个百分点;丰富水平的耕地占26.89%,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16.95个百分点,增加的幅度很大;很丰富水平的耕地面积占0.02%,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0.02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洪雅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虽然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较大的增加,但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县农业的生产,大部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难以满足农作物高产、优质的要求。

2.2.2土壤氮素

土壤全氮含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含量1.35 g/kg相比较,全氮含量有所增加,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具体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按照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养分的划分标准,洪雅县土壤全氮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提升较大;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处于很缺乏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0.08%,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也减少了4.83个百分点;缺乏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99%,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了45.68个百分点;土壤全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到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3.76%,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提高了43.63个百分点;土壤全氮含量处于丰富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1.14%,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提升了13.61个百分点;而土壤全氮含量处于很丰富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03%,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降低了6.73个百分点。总体看来,本次所测定的全县耕地土壤全氮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中等和丰富两个水平,这对全县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有利于全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碱解氮含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含量143 mg/kg相比较,全氮含量有所增加,整体上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具体变化情况如表3所示。

表1 洪雅县不同时期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对比表

表2 洪雅县不同时期土壤全氮含量变化对比表

表3 洪雅县不同时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对比表

表4 洪雅县不同时期土壤有效磷含量状况对比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若按四川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养分的分级标准,洪雅县全县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无处于很缺水平的耕地,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该水平的耕地降低了2.67个百分点;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缺乏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75%,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8.34%降低了14.97个百分点;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65%,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降低了33.04个百分点;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丰富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95%,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了1.24个百分点;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很丰富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9.65%,达到了全县耕地总面积一半以上,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了49.44个百分点,增加的幅度最大,也表明全县碱解氮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很多,可能原因是全县施肥水平较高,尤其是氮素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多,造成土壤碱解氮含量中等以上水平的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2.2.3土壤有效磷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含量10.0 mg/kg相比较,有效磷含量有所增加,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具体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知,按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养分的划分标准,土壤有效磷的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全县还有25.83%的耕地其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很缺以下水平,而本次测土项目时全县无很缺以下水平的耕地。本次地力评价时土壤有效磷处于缺乏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8.35%,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降低了49.99个百分点,降低的幅度很大;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到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1.59%,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了76.35个百分点,提高的幅度也很大;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丰富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53%,也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降低了0.53个百分点;而土壤有效磷含量无处于很丰富水平的耕地。总的说来,全县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一定的提升,其原因与县域内长期施用磷肥有极大的关系,但更应看到全县还有81.59%的耕地其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整体上全县土壤有效磷含量还是偏低,这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在今后的施肥上也应注意磷肥的施用,同时还应考虑到施用的磷肥品种等问题。

2.2.4土壤速效钾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含量98.4 mg/kg相比较,速效钾含量有所降低,降低的幅度还很大,其变化值约为20 mg/kg,整体上处于缺乏水平,具体变化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知,按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养分的分级标准,全县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大幅度的降低。其中,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很缺水平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19%,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了32.3个百分点;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缺乏水平的耕地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98.85%,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了43.34个百分点,增加的幅度很大;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耕地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96%,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降低了9.67个百分点,降低的幅度很大;而全县无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丰富或很丰富水平的耕地,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全县还有1.37%的耕地处于丰富或很丰富。从而表明,全县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有下降趋势,且下降的幅度还很大,造成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农民施肥结构不合理,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全县土壤钾素含量相对较高,导致农民长期不施钾肥或钾肥施用极少,造成钾素失衡,且由于钾素在土壤中易流失,短时间提高钾素含量难度大,因此在今后的施肥中应提高当季钾肥利用率等措施来解决作物缺钾的问题。

2.2.5土壤pH值

土壤pH值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显著的变化,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发现,参照四川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酸碱度分级划分标准,表明全县耕地土壤pH值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所降低。若按四川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酸碱度分级标准对全县耕地土壤pH值状况进行统计表明,全县土壤pH值为强酸性的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57%;土壤pH值为微酸性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7.14%,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13.18个百分点;土壤pH值为中性的耕地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38.5%,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10.78个百分点,减少的幅度较大;土壤pH值为微碱性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79%,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3.32个百分点。总体看出,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洪雅县耕地土壤酸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这可能与这些年来全县化肥用量的增加有较大的关系。本次测土项目反映出洪雅县耕地土壤pH值以微酸性和中性为主,这两个级别的耕地占到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5.64%,表明全县土壤的酸碱度适中,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3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高效施肥的技术对策

3.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有机肥料与化肥配施或单独施用有机肥料,均可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全氮、全磷的积累,并显著提高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

3.2大力实施秸秆还田,促进农田钾素循环利用

秸秆中含钾数量巨大,有研究表明作物体内的钾素总量中有80%以上存在于秸秆中。因此,秸秆还田在补充土壤钾素和克服农田钾素亏缺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秸秆还田的方式目前主要为直接还田,但最好实行过腹还田,它不仅能使秸秆中的养分得到全面的利用,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发展畜牧业。秸秆直接还田时,如果秸秆碳/氮比较大,则应>注意配施适量速效性化学氮肥,以减少氮素的生物固定。

表5 洪雅县不同时期土壤速效钾含量状况对比表

表6 洪雅县不同时期土壤pH变化对比表

3.3合理施肥,科学用肥

据县土肥站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反映出,全县接近50%的农户在施肥时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施肥技术指导,30%以上的农户表示购买化肥时没有仔细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原因是有的说明书表述太专业他们看不懂,而更多的化肥说明书只注重化肥性能的介绍,而缺少施肥知识的指导。且在农田用肥上存在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重氮轻磷钾、重大量元素轻中微量元素以及施肥方法不当,过量施肥和撒施使养分挥发流失、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和肥料利用率降低等问题。因此,应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贯彻执行“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配合施肥”的方法,提倡施用微肥和复合肥、配方肥,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民科学施肥、节本增效,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使秸秆、农家肥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土壤养分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使土壤养分得到平衡,理化性状得以改善,肥力得以恢复和提高。

3.4合理用地,用养结合,提高耕地质量

洪雅县绝大部分耕地速效钾含量处于缺乏水平,缺乏面积大。在耕地利用中存在重水田轻旱地、重高产粮田的精耕细作、轻中低产田土的改造以及在施肥上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肥的现象,造成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加剧。再加上城镇工业“三废”和生活废弃物,造成农业的面源污染也十分严重,致使全县耕地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应在全县调整作物布局,进行秸杆还田,改变种植制度,进行合理用地,科学养地,采取配方施肥,多施农家肥等措施,不断培肥地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善地力,提高其保水蓄水能力,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合理轮作、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田精耕细作,从而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猜你喜欢

洪雅县耕地面积全氮
洪雅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的探讨
洪雅县开展周公河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禁捕宣传工作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丰镇市农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关系分析
洪雅县奶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洪雅县奶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黒垆土有机质和全氮分布规律的影响
红碱淖流域湿地土壤全氮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
玉米叶片SPAD值、全氮及硝态氮含量的品种间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