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蚕种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

2016-01-17李乙蒋满贵李龙田智得

广东蚕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蚕种广西基地

李乙 蒋满贵 李龙 田智得

(1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2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南宁 530007)

1 广西蚕种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广西蚕种场大部分是上世纪60年代建立的,这些蚕种场最先都是生产蓖麻蚕种的。上世纪70-80年代,广西蓖麻蚕生产逐渐萎缩,桑蚕业有所发展,广西这些老的蚕种场逐渐转向生产桑蚕种。

2006-2010年间,由于蚕种生产供不应求,广西又迅速批建了7家新的蚕种场。广西核发有蚕种生产许可证30家,其中23家是1980年以前建立的,7家是2007年以后批建的。从2006年开始,随着各级财政对广西蚕种场建设的大力支持,广西蚕种场的蚕种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2010后,广西蚕种场生产产能趋于稳定,维持在400万张-500万张,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调整,但主要是一些内部结构性调整,从核定生产能力来看,2010年核定的生产能力为445万张,2014年完成的核定生产能力为492万张,但是与2010年相比,有3家蚕种场由于场地拆迁,未能正常完成生产经营许可证换证工作,目前已经停止生产,因此目前广西有资格从事蚕种生产的蚕种场只有27家,但是这27家蚕种场在这四年里,通过投入、改扩建生产厂房、增聘技术人员,其实际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也是广西蚕种业未来的主要调整方向,一些经营不善的蚕种场被淘汰,而一些管理到位、蚕种质量稳定、经营较好的蚕种场将越来越强大,但不管怎样,目前广西蚕种生产能力已基本满足广西蚕业发展的用种需求[1](详细见表1、2)。1978年到1999年,蚕种生产量稍高于蚕种饲养量,产略大于销;自2000年到2008年,蚕种饲养量大于生产量,蚕种供不应求;到2009年蚕种产销基本趋于新的供销平衡。而2009年后,蚕种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了,多数蚕种场感觉经营吃力,甚至部分蚕种场开始出现亏损。为了摸清蚕种场具体的经营情况,笔者2013年和2015年分别两次通过广西蚕种业协会这个平台对全区从事蚕种生产经营的蚕种场进行问卷调查,这两次问卷调查合计发出23份(有7家蚕种场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停止生产或无法正常生产,故未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回23份,其中有效份数23份,有效率100%。问卷调查包括蚕种场的基本情况、蚕种生产成本情况,蚕种销售情况、盈亏情况等主要事项。通过对广西正常经营的23家蚕种场近5年经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广西蚕种场近年来,蚕种生产成本逐渐增高,蚕种销售困难,缺乏竞争力,多个蚕种场出现亏损(详见表3)。作为广西优势农业产业,蚕种业的稳定发展对广西蚕桑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蚕种管理经验,分析总结了广西蚕种生产企业的生产以及利润盈亏情况,希望能找出困扰广西蚕种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企业今后发展提供参考。

表1 2014年广西桑蚕普通种场生产核定情况

表2 2010年后蚕种生产经营核定情况比较

表3 2010-2014年广西蚕种场蚕种生产盈亏情况

2 广西蚕种场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广西蚕种场陷入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由蚕种生产的特性导致的,蚕种生产有其独特的性质:一是蚕种生产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要劳动力成本稍有增加,其毛利率就会显著下降;二是蚕种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大,在原蚕饲养过程中,突遇高温或低温,突然遭遇连续干旱或暴雨都会严重影响种茧质量,最终影响蚕种质量和制种率;三是蚕种生产需要很强的计划性,因为蚕种用途单一、时效性强,产能过剩就只有降价处理甚至销毁处理;四是蚕种生产受桑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大,由于蚕是寡食性昆虫,目前只有喂食桑叶才能正常吐丝结茧,添食人工饲料或其它食物要么成本太高,要么无法满足其营养需求;五是原蚕饲养易受蚕病影响,与普通蚕相比,原蚕饲养对消毒防病和相关技术处理要求更高,特别是防控具有胚种传染能力的微粒子病。而这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蚕种销售的去区域化,从而出现以下几种不利于广西蚕种场发展的因素。

2.1 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

据调查统计,近5年的劳动成本都在显著提高,平摊到每张蚕种其生产成本年均提高到1元/张-5元/张(见表4),生产成本的提高直接影响到蚕种销售的毛利率的下降。

表4 2010年-2014年广西全区蚕种平均生产成本

2.2 区外蚕种大量进入广西蚕种市场

由于桑蚕产业地域分布的变化,东部很多蚕区桑蚕产业逐渐萎缩,但是很多东部蚕区的蚕种场还需要生存,所以也不得不向广西等西部地区开拓市场,为了抢占市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行价格战,本区的蚕种场也为了维护自己的市场,也会采取降价的方式,在加上蚕种用途单一、时效性强的特点,每个蚕种场都想先出售手中的蚕种,以免蚕种过剩过期,分文不值。就这样,造成蚕种价格严重低于蚕种的价值,蚕种场只有亏本经营了。

2.3 开放的蚕种市场无法做出准确的蚕种生产计划

之前广西蚕种市场外来蚕种比较少,广西蚕种业协会等行业管理部门都会通过分析桑园面积,蚕茧价格,市场容量等因素来制定出一个比较准确和科学的蚕种生产计划,从而保证本辖区内蚕种供应平衡,但是自从广西蚕种市场逐渐开放过后,就无法把蚕种生产计划做准确了,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也只能把市场的事交给市场来解决了,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来达到平衡点,但在达到平衡点之前就难免要淘汰一些竞争力不强的蚕种场,截止到2014年中,广西就有5家蚕种场停止了蚕种生产。

2.4 原蚕基地的选择、建设和保护难度增加

“十五”、“十一五”以来,广西蚕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养蚕大环境中的病原物也在不断的累积,特别是原蚕基地病原物的不断累积,加大了蚕种生产的难度,很多蚕种场表示很难找到合适的原蚕基地,原有的原蚕基地由于病原物的累积,一是原蚕难饲养,二是生产的蚕种淘汰率高,如果再遇到特殊的恶劣环境,制种率就更低了。因此,要想提高蚕种制种率和蚕种质量,必须要有好的原蚕基地,而在目前的大环境中,寻找一个好的原蚕基地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相应的建设和保护原蚕基地的成本也大大的提高,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稳定的原蚕基地,从而导致部分蚕种场产能逐渐下降,最终无法生存而被淘汰。

3 广西蚕种市场和蚕种场体制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3.1 广西蚕种市场出现了新变化

蚕种生产由于其独特性和行业的局限性,其计划性是非常强的,所以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很长一段时间,蚕种生产经营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蚕种生产经营的市场化过程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再加上蚕品种具有很强的区域化特性,所以在长期的蚕种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地域限制,所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来说,做好蚕种生产计划,保证蚕种安全足量供应就是最大的管理职责。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蚕种生产技术的提高,蚕种生产经营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特别是区外蚕种场也能生产两广地区特有的两广二号后,区内蚕种场在失去核心竞争力情况下,感到特别被动,并在区外蚕种场以低价倾销的形式抢占广西蚕种市场的情况下,广西蚕种场总体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详见表5)。

表5 2009—2014年广西蚕种场生产销售市场占有率统计表(单位/万张)

3.2 广西蚕种场体制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从广西蚕种场的体制上分析,广西30家普通种蚕种场中有13家为事业性质的蚕种场,14家为承包性质的蚕种场,3家为公司性质的蚕种场,从蚕种场的体制结构上看,目前承包性质的蚕种场与国有事业性质的蚕种数量已经基本持平,而在十年前,广西的蚕种场几乎都是国有事业性质的蚕种场,这说明蚕种场的体制结构已经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民营性质的、公司性质的在不断的增加,而国有事业性质的蚕种场在不断的减少,这说明蚕种场体制格局已经在市场的调节下,逐渐走向民营化和公司化。

4 广西蚕种场未来的发展思路

蚕种生产经营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蚕种场体制逐渐民营化、公司化,这都是市场长期选择的结果,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蚕种业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民营资本都具有很强的趋利性,甚至有部分民营资本是投机的,赚一把就跑。这样的民营资本很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但如何才能使行业管理持续有效、蚕种场的生产经营持续稳定,行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这一直是蚕种行业管理部门亟须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也对广西蚕种场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以及如何加强行业管理提出了以下看法。

4.1 蚕种场在民营化、公司化过程中需政府管理部门引导和把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主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市场。但同时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门这只有形的手加以引导,所以作为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在蚕种场民营化、公司化的进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引导稳定、健康、持续并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民营资本进入到蚕种行业,一定要阻挡那些投机性民营资本进入行业,即做好把关工作,同时还要做好行业管理工作和建立事后处理机制,确保民营蚕种场按照法律和规章制度生产经营并想方设法提升民营蚕种场的社会责任感。

4.2 引导民营蚕种场(资本)进入到科研和技术创新领域

目前,桑蚕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等科研项目都是国家承担项目经费,很少有民营蚕种场(资本)参与桑蚕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等科研项目,其主要原因是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等科研项目周期长,项目经费累计投资大,而进行品种选育的素材也受国家保护,不能外流。民营蚕种场(资本)想进入桑蚕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等科研领域还有很多制度门槛,但目前国家大方针政策是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各个领域,甚至鼓励民营资本开设银行,以产生鲶鱼效应。而对于整个桑蚕产业,是否也可以引进一些鲶鱼,增强产业活力,营造创新氛围。

4.3 深化蚕种场的体制改革、加强蚕种场内部管理

4.3.1 深化国有事业性蚕种场的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从60年代到20世纪末,广西的国有事业性蚕种场对广西蚕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保障了广西蚕业发展的用种需求和安全。因此,很多国有事业性蚕种场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很多具有经营性质的国有事业性单位在生产经营方面面临困难,最终或转型或被市场淘汰。而蚕种业由于是一个特殊的小行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但最终也会面临缺乏竞争力,经营困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么来一次彻底的改革(短痛),走转型之路;要么任其发展下去(长痛),最终被市场淘汰。因此,国有事业性蚕种场发展到这个阶段,要想适应市场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避免吃大锅饭,通过一些手段建立起高效率的管理团队和激励制度,提高干部职工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提高蚕种场的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4.3.2 加强蚕种场内部管理,提高蚕种质量和降低蚕种生产成本

不管是什么性质的蚕种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都必须加强蚕种场内部管理,形成一套科学、高效、持续健康的管理体系,其目的一是提高产品(蚕种)质量;二是降低产品(蚕种)生产成本;而在核心竞争力(品种)一样的情况下,蚕种场要抓的关键就是蚕种质量和成本控制。也只有不断提高蚕种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才具有竞争优势,避免被市场淘汰。

4.4 创新原蚕基地的管理模式,降低原蚕基地病原物累计

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蚕种场很少重视原蚕基地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因为那时广西还有很多“净土”,很多蚕种场都有大把的选择,而现在能发展蚕桑产业的地方都发展了,没有发展桑蚕产业的地方也很难发展了。可以说,广西蚕业通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在这个瓶颈没有突破前,对于很多蚕种场在寻找原蚕基地上面依旧是困难重重,目前广西也有很多蚕种场把目光放到邻省云南,在云南开拓自己的原蚕基地,这的确是一种方法,但对于很多小场却很难有这个实力去开拓。建设、保护本省的原蚕基地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如何建设和保护原蚕基地,这对很多蚕种场来说也是比较头痛的事,笔者这里有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同行商榷。

4.4.1 对原蚕基地实行轮换制

换句话说,不使用的原蚕基地,也要去维护。一是保证原蚕点农户的经济利益;二是避免原蚕点农户饲养普通蚕,增加原蚕基地的病原积累,让原蚕基地得到修养生息。对于蚕种场来说要做的一是跟原蚕基地签约农户进行好沟通,做好思想工作,传达出今年不养是为了来年养好的思想意愿;二是用较高的价格收购这些原蚕基地的桑叶,使这些农户不养蚕都有比较可观的经济收入;三是对于不使用的原蚕基地也要组织防病消毒,让这些原蚕基地能够尽快得到恢复。

4.4.2 到桑蚕发展比较滞后或未发展桑蚕产业地方建立自己的原蚕基地

广西发展原蚕基地的地方的确越来越少了,要选择好一个原蚕基地的确也越来越难了,但只要多下工夫,在广西区内还是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原蚕基地,选择好一个原蚕基地后,一定要着眼长远,不要局限于短期利益,多投入,多跟签约农户交流谈心,建立起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4.5 顺势整合蚕种场,最终形成几个实力强大集团化蚕种公司

随着蚕种市场竞争的白日化,必然导致一些弱小蚕种场被淘汰。而生产质量稳定、技术力量雄厚、成本控制好的蚕种场将在竞争中获胜,在这种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下,必然导致蚕种场的数量减少和蚕种场质量的提高,而作为行业管理者顺势加以引导和支持,使蚕种场的优势部分得以整合,最终形成几个实力强大的区域集团化蚕种公司对广西蚕种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几个区域集团化蚕种公司形成后,通过互相抗衡和竞争,一是可以不断提高蚕种质量和客户服务水平;二是有更多的经济实力参与科研和技术创新;三是避免一家独大,形成区域垄断。

5 小结

广西蚕种场的未来发展是充满变数的,有无限的可能,但不管怎样,严把质量关,保障全区蚕种质量安全稳定供应的主线是不变的。同时作为蚕业主管部门,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引导和把关也是至关重要的,其目的都是维护行业利益,提升广西蚕种业综合竞争力,让广西蚕种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笔者坚信,只要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不断的解放思想,把现代管理和科学研究技术很好的利用到广西蚕种行业中,就有可能让广西蚕种业更好的发展。

[1]蒋满贵,汤庆坤.广西蚕种业的回顾及展望[J].广西蚕业,2006,43(3):41-45.

[2]鲍先巡,范涛.安徽省蚕种场现状与发展建设的对策[J].北方蚕业,1999,20(4):8-10.

猜你喜欢

蚕种广西基地
广西贵港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我的基地我的连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浙江省蚕种质量标准的修订与实施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