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2016-01-16雷淑珍

甘肃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寓言案例

雷淑珍

【关键词】 《愚公移山》;寓言;论辩;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122—01

《愚公移山》是人们熟知的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古代寓言故事。学习本文时, 除学习掌握 基本知识点外,为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素材,笔者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设计了一场辩论: 愚公愚还是不愚,目的是通过辩论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尤其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两组互辩。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愚公不愚。

要求同学们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同时抓住对方的漏洞给予反驳。活动开始前,各组由组长负责,根据本组成员情况确定人员分工,并给五分钟准备,将本方找到的论据归类记录。小组内成员七嘴八舌说着自己的看法,记录员一一记录。五分钟后,辩论开始,同学们情绪高涨,唇枪舌剑,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十分钟后在击掌声中辩论停止,要求每小组在辩论的基础上,重新补充整理本方的论据,写在学习卡上 张贴,展示成果,全班交流之后,按自愿的原则再次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每方推出四人作为代表,组成一个团队参加辩论,并请四位同学分别担任正方和反方的记录员,记录归纳本方观点及论据,最后张贴,交流。这里主要 选取一些正方观点和论据,用来说明同学们的思维角度。

正方:愚公实愚

1.愚公移山,年且九十,不等山移,命已归西,享受不到移山的好处,实属愚。

2.他年轻时干什么去了,可谓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还要让儿孙们和他共同移山,让子孙们把青春都耗费在这事上,不值得。

3.山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何不搬家或者打隧道、修盘山公路呢?偏去移山呢?

4.愚公不仅愚,还很自私,山移到别处,方便了自己却妨碍了别人,是不是很自私。

5.山移走了,靠山生活的动物怎么办? 山上的植物还能活吗?从某种角度说,这种做法破坏了生态环境。

6.他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只看到山挡住了他的路,为何不变“弊”为“利”,在山上种上经济林,发展养殖业等,来造福子孙后代?

7.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观点和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他的子孙会把“移山”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干下去吗?他难道没有想过,他的子孙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

反方针对正方的论据,也一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加以反驳,如愚公九十而移山,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造福一方,造福子孙后代,他站得高看得远, 面对智叟的反对,愚公用“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来反驳, 说明他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 不允许他采取我们现在人觉得应该采取的方法,你能要求我们现在的人用几十年后的新技术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吗?说他自私就更没道理,你不知道荷兰“填海造田”的事情吗?愚公他们把移山之土“ 投诸渤海之尾”, 是将荒山变良田,不但没有妨碍别人,反而是造福于民,何谈自私……辩论一直在激烈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最后双方推出代表对本次辩论做了总结。

愚公到底愚还是不愚,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辩论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同学们的思考。这一论题论辩的核心是“移山”,而由此引发到的却是有关生产力、哲学、环保、资源利用、代沟、人格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由此看来,辩论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它的不可预设性,为孩子们提供了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的思考方向向外散发,这种思维方式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做法,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对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寻找所适合的各种答案,因而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会产生很多新思想,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这正体现了有效教育哲学方式中“少就是多”的原则: 由“一点”引发,多向度发散,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扩展训练 , 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度 、广度进军 。同时,这种方式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自己的看法, 并且充分利用小组、团队人力资源,发扬合作互助精神,让同学们在活泼、自由、民主、合作的氛围中,接受综合训练。虽然孩子们的一些观点还有些偏颇,但就思维方式来说,是开放的、发散的、辩证的;就其学习方式来说,是积极的、合作的、快乐的;就其学习知识来说,是生成的,属于学生自己的,所以才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寓言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时装寓言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