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本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16-01-07刘惠娟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日益频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讲授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讨了三本大学英语课堂跨文化教学模式构建,指出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及师资能力提高等方面构建跨文化教学模式,推动高校英语教学进一步朝着应用性发展,并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逐渐步入到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然而,在日常交流中,只掌握目标语语言的知识技能,却不了解西方的风俗状况、历史文化、思维和习惯等,很难实现交流的目标并成功获得别人的信任。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许多教育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是其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足,理论偏重,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有所疏忽,跨文化交际能力匮乏。跨文化教育由此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教育界努力倡导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而英语教学因其与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育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望成为跨文化教育最强大的平台(张红玲,2012:2)。三本院校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跨文化交教学模式,不断总结不足和缺陷,以期能够找到切合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现状的策略。

二、跨文化教学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换句话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语言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社会文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无法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在中国,红色则是喜庆的颜色,虽然现在也包容了西方白色婚纱的风俗,但白色还通常用在葬礼上。如果不知道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看到A white day,不会知道其意为“吉日”,简直可以和汉语的“黄道吉日”遥相呼应。这个例子反映了文化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当教授类似的词汇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向学生解释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理解该词汇的内涵,避免造成交流中的误解与误用现象。

文化差异从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语言交流,导致交流中的误解与误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并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两种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应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及时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及时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礼仪、禁忌等,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跨文化活动。

2.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胡文仲,2004:11;张红玲,2007:26)。陈国明(2009:12)认为目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流是以人际间的沟通行为和文化的互动为对象,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性会愈来愈受到重视。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构建

本章将探讨跨文化教学模式在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深入化、具体化、实践化,并真正把跨文化教学模式落实倒地,避免其成为空谈。

1.合理设置课程。一般来说,在大多数大学里,大学英语课程是连续开设4学期(一、二年级),每周4-6课时,教学内容是教材所涉及的词汇、语法、课文讲解等等。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甚至有学校削减大学英语基本课时,增加四、六级辅导课。如此一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使得学生在大学里学习英语是迷茫的,从而导致学生除了能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交际,根本无法应对专业学习或今后工作上的英语需求。

因此,三本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必须以《教学指南》中所述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和依据。首先,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合理分配学时。课程目标力求多元化,在认知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知晓英语知识内在的结构与联系,并在语言知识基础之上构建学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其次,应增加包括《原声电影赏析》、《英美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英语阅读》等课程的选修课,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再次,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把大班精讲和小班辅导相结合,根据教学计划,把课时拆分出来用于小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

2.注重文化知识补充。为了避免出现语言和词语表达误解与误用现象,学生不应只重视词汇知识的积累,而应跨越文化的藩篱,把自己从汉语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学会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上去做出自己的推理;三本大学英语教师也应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此同时,还要促使学生多读有关英语国家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书籍。

(1)文化导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选择性地讲解大学英语精读教材,语言点举例也应多样化。尤其在课前导入环节,应注重补充文化知识。例如,在教授《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第二单元时,由本单元的话题Culture and Education话题引出,补充了大量与文化相关的知识,如从个人信仰、打招呼、餐桌礼仪等方面总结对比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出对中西方不同教育观念的对比。同时,教师可以针对一些词语,适当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句,如:名人名言,与时事有关的例句,或是与语言背后文化关系密切的例句。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增加文化翻译内容。仅通过英语教学课堂上的文化导入,无法实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在课文讲解中,也要注重穿插文化知识的补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每项语言技能的培养当中。此外在课后习题中,应该增加和文化相关的翻译练习。在测试环节,适当设定一些考题和文化相关,通过考核促进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重视和学习。

3.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更新。

(1)大班精讲和小班辅导相结合。根据教学计划,学生每星期4学时的课程。其中每周4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室进行读、写、译面授,另外,每四周抽出2学时利用语音教室上听说课,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从第二周起开展小班辅导,在学生上听说课期间,每位教师每学时抽出班级一半的学生,进行辅导,开展诸如编对话、辩论赛、故事接龙、小组讨论、讲演等模式的小班训练,在模拟的实际交际情景中,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2)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首先应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等各种媒体和学生社团的作用,营造英语学习的浓厚气氛,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其次举办英语口语角,大学英语演讲比赛、英文话剧比赛、英语辩论赛等;再次,学校可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开设更多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型课程,举办有关商务礼仪、文化特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3)多媒体教学和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使用,使得课堂教学图文并茂,有音有像,利于学生接收信息,对英语产生兴趣。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可以方便教师将直观的教学媒体和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有机结合,增大信息量,调节刺激与反映的速度,提高重复率,使学生从图文中更直观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这样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的单一模式,使得大学英语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同时还注重了实用性。

4.教师能力提升。国内教师跨文化研究和实践较少,语言功底仍然是判断大学英语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导致教师缺乏系统的跨文化知识。明确的跨文化教学目标和丰富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偏重外显的文化信息和静态特征,忽视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动态特征。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但是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不是应试能力有多高,得分有多高,而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自如。因此,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首先是思维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了解掌握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念,并且注重教学技巧,把跨文化知识巧妙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5.教材内容更新。笔者认为,目前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有些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缺乏中西文化的交融互动。因此,希望多方参与编写三本院校教材,并及时更新教材,让教材内容不再以科普、说明为主,可以让博大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能够交融互动。在选择材料上,应该注重选择一些跨文化对比的话题,如送礼习俗、饮食文化、家庭生活、旅游和休闲等突出文化对比的话题,此类话题突出跨文化交际,同时学生也非常感兴趣。而在习题的设计上,要注重增加文化翻译和对比等内容。

四、结语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三本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结构模式和实践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21 世纪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时,应确定符合国情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材料,研讨教学方法,开展教师培训,考虑在课程设置上应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明确跨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大班精讲和小班辅导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和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突破大学英语课堂和师生交流的局限性,从而将跨文化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Gudykunst W B.The potential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杜瑞清等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C].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Muller,B.D.跨文化的能力[A].In 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桂诗春.面向交际的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2012,(2):193-201.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三本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论文编号:2015-ZC-026。

作者简介:刘惠娟(1982-),女,汉族,河南安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翻译理论。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