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胆汁酸检测的意义

2015-12-30臧晓珍,黄迪,李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胆碱酯酶胆汁酸肝硬化

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胆汁酸检测的意义

臧晓珍黄迪李静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辽宁锦州121001)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胆碱酯酶(ChE)和胆汁酸(BA)的检测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价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93例老年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B、PAB、ChE、BA等水平对比分析,以36例老年肝损害患者为对照组。结果肝硬化组ALB、PAB、ChE水平明显下降(P<0.01),BA水平明显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联合检测血清ALB、PAB、ChE和BA有助于老年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估与预后判断。

关键词〔〕肝硬化;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胆汁酸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博士启动基金资助课题(No.20101064)

通讯作者:李静(1971-),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的基因诊断与治疗研究。

第一作者:臧晓珍(1987-),女,硕士,主要从事急性肝损害的诊治进展研究。

在常规肝功能检查指标中,已有报道提示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B)、胆碱酯酶(ChE)、胆汁酸(BA)可反映肝脏的储备功能〔1,2〕。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血清ALB、PAB、ChE和BA的水平在老年肝硬化患者与肝损害患者之间的差异及在老年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以期为老年肝硬化患者提供评估肝功能和预后的简便合理的指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2014年我院住院确诊为肝硬化的老年病人93例,男71例,女22例,年龄65~80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47例,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5例,酒精性肝硬化28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6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3例,不明原因的肝硬化4例。其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5例,合并肝性脑病16例,合并原发性肝癌12例,合并自发性腹膜炎4例,合并门静脉血栓2例,合并两种以上并发症4例。肝硬化组患者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保肝、降酶等对症支持治疗,2 w后复查肝功,住院时间为(17.06±13.24)d。因部分患者因住院期间死亡或住院时间不足2 w未进一步统计疗效与检测指标的关系,剩余46例肝硬化患者根据治疗效果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包含显效和好转的患者,B组为治疗无效的患者。随机选择36例同期住院肝损害患者(为酒精性肝损害患者和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作为对照,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64~81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肾原发性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肝硬化诊断标准根据第8版《内科学》肝硬化诊断标准〔4〕,经临床、生化、肝功能检查及B超和(或)CT检查证实。酒精性肝损害诊断标准〔5〕:根据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6〕: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制订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诊断标准。

1.2.2试剂及仪器BA检测试剂由日本第一化学提供;ALB和PAB检测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生产;ChE检测试剂由宁波慈城提供。用MODULAR ANALYTIC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2.3检测方法标本采集:采集肝硬化患者住院次日及治疗2 w后清晨空腹静脉血样本,及时分离血清。ALB采用溴甲酚氯法检测(参考值:35~55 g/L),PAB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参考值:200~400 mg/L),ChE采用速率法检测(参考值:4 620~13 200 U),BA采用酶循环法检测(参考值:0~10 μmol/L)。

1.2.4观察指标比较肝硬化组和肝损害组血清ALB、PAB、ChE和BA的检测水平。观察肝硬化不同疗效组治疗前后血清ALB、PAB、ChE和BA水平的变化。

1.2.5疗效判定根据《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7〕规定,(1)显效:疗程结束时,症状完全消失,一般情况良好;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叩痛及压痛,有腹水者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以上3项指标保持稳定0.5~1年。(2)好转:疗程结束时,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痛及压痛,有腹水者腹水减轻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3)无效:未达好转标准或恶化者。

2结果

2.1肝硬化组与肝损害组血清ALB、PAB、ChE、BA水平比较肝硬化组血清ALB、PAB、ChE水平明显低于肝损害组(P<0.01),而BA水平明显高于肝损害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以正常参考值为标准,结果显示63.44%的肝硬化、16.67%的肝损害患者血清ALB水平降低;有95.70%的肝硬化、44.44%的肝损害患者血清PAB水平降低;有91.40%的肝硬化、8.33%的肝损害患者血清ChE水平降低;有88.17%的肝硬化、58.33%的肝损害患者血清BA水平升高。两组变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肝硬化组中ALB、PAB、ChE、BA的相互关系分析随着肝脏功能的恶化,血清BA水平升高,血清ALB、PAB、ChE水平下降。相关性分析:ALB与PAB、ChE呈正相关(r=0.552,0.572,均P<0.01);与BA呈负相关(r=-0.323,P<0.01);PAB与ChE呈正相关(r=0.621,P<0.01),与BA呈负相关(r=-0.316,P<0.01);ChE与BA呈负相关(r=-0.316,P<0.01)。

2.3肝硬化组中A、B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LB、PAB、ChE、BA的水平变化A组治疗前ALB、PAB、ChE、BA水平低于治疗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ALB、PAB、chE水平治疗前低于治疗后(P<0.01,P<0.05),而BA水平高于治疗前,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1 肝硬化组与肝损害组ALB、PAB、ChE和BA测定值比较

与肝损害组比较:1)P<0.01

表2 肝硬化A、B组治疗前后血清ALB、PAB、ChE和BA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

3讨论

肝硬化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我国老年肝硬化患病率在逐年增加,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因此,通过现有常规的肝功能检查,寻找有效、简便评估肝功能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血清ALB由肝脏合成,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最重要的指标〔8〕。由于血清ALB的半衰期长达21 d,ALB的变化较迟缓,即使肝脏停止合成ALB,8 d后外周血中的ALB浓度仅降低约20%,因此急性肝损害初期其值多正常。本研究结果与上述观点相符。有研究〔9〕表明,有30%肝病患者血清ALB正常而血清PAB降低,多数肝病患者血清PAB均降低50%以上,本实验与其报道相符。本研究中老年人肝硬化患者治疗后不同转归组的ALB变化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经治疗后如果ALB值回升,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尚好,预后良好;如果ALB值不升或反而下降,多提示肝脏合成能力下降,预后不良。

PAB由肝脏合成,正常人血清PAB含量为0.28~0.35 g/L,约占全部血清蛋白的0.4%。本研究发现多数肝硬化患者PAB均降低50%以上,与文献〔10〕报道相符。本研究表明血清PAB能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有助于判断肝硬化的病情及预后。ChE由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拟胆碱酯酶(PChE)两部分组成,二者均能催化乙酰胆碱水解,生成胆碱和乙酸。有研究〔11〕也证实,在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时,随着肝细胞不断变性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加重,门静脉高压形成,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造成肝脏的合成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血清中ChE活性下降更为明显。血清ChE活性的持续下降提示肝功能恶化,而其水平升高则为病情改善或治疗有效的标志〔12〕。本研究结果表明,ChE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和评估预后的良好指标。

BA是胆汁中一类24碳胆烷酸羟基衍生物总称,是胆汁的主要成分,占胆汁固体总量的50%~70%,在肝脏中合成。正常情况下,肝细胞能高效地从门静脉摄取大量BA,仅少量进入周围血液循环,因此,外周血液循环的血清BA维持在低水平(<10 μmol/L)。当肝功能受损时,不能有效地摄取肠道回吸收的BA,使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使血中BA升高〔13〕。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清BA水平持续增高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的标志和预后不良的指标。

综上,血清PAB和ChE在老年肝硬化患者早期肝功能评价和预后评估中有重要的价值,而血清ALB和BA在老年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判定中更有价值。联合检测血清ALB、PAB、ChE和BA有助于老年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的评估与预后判断。

4参考文献

1戴震.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总胆汁酸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847-8.

2Chang WT,Ker CG,Hung HC,etal.Albumin and prealbumin may predict retino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8;55(86-87):1681-5.

3王利霞,李素彦.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硬化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26-7.

4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24.

5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1):4-5.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65-7.

7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0):869-71.

8Friedman LS,Martin P,Munoz SJ.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In:Zakim D,Boyer TD.Hepatology〔M〕.4th ed.Philadelphia:Saunder,2003:661-708.

9李进春.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检测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7):1-2.

10Reichel C,Sudhop T,Braun B,etal.Elevated soluble tumou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erum concentrations and short-term mortality in liver cirrhosis without acute infections〔J〕.Digestion,2000;62(1):44-51.

11卢小容,祁彩霞,黄娟.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及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2):1601-2.

12朱玉,王启之,燕善军,等.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61-3.

13Tacke F,Fieldler K,Trautwein C.A simple clinical score predicts high risk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s from varic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J〕.Scand J Gastroenterol,2007;42(3):374-8.

〔2014-03-15修回〕

(编辑袁左鸣)

猜你喜欢

胆碱酯酶胆汁酸肝硬化
胆汁酸代谢与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述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胆碱酯酶对胃肠道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
华南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基于胆汁酸代谢网络分析绞股蓝总皂苷降脂作用的机制
总胆汁酸高是怎么回事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