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有一个词没有停止过奔跑(评论)

2015-12-30张德明

星星·散文诗 2015年22期
关键词:爱情诗大奖赛红豆

张德明

只有一个词没有停止过奔跑(评论)

张德明

“只有一个词没有停止过奔跑”(宋志刚《红豆,那颗磅礴的心跳》),这个词就是——“爱”。自从有了人类以来,爱就如同人类自身携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生命基因,汩汩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之中,悄然密布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落脚点,每一次起止处。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这强调了爱情与生命的一体化关系,在泰戈尔看来,爱不过是抽象的生命之具体化的表征,正如酒杯里盛满的殷红的酒浆。唐代诗人白居易歌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里的“恨”不过是“爱”的一种别称,爱而不得才有了“恨”,才有了无可弥补的终身遗憾,因此而言,《长恨歌》其实也应该称之为《长爱歌》。如果说文学世界中有着永恒不变的主题的话,那么“爱”必定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分子之一。此次由《星星》诗刊杂志社和红豆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中国·红豆绒杯”当代爱情诗大奖赛征文活动,本着“充分展示当代爱情诗的优秀成果,进一步繁荣爱情诗创作,造就中华民族诗歌,特别是中国当代爱情诗的再度辉煌”的宗旨,某种程度上正是希望借用新诗这种文学形式,将“爱”这个伟大的字眼着力渲染和强化的艺术行动。该活动历时一年,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诗人的上万件作品,在此基础上评出了各类奖项,一个有意义的诗歌活动得以完满落幕。

“中国·红豆绒杯”以“红豆”为关键词,将中国诗人由来已久的“相思”之情和追怀之念深蕴其中,呼唤当代诗人将“爱”这种既古老又年轻的人类情感素质抒写出来,从而与唐人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之诗章所散逸的古典情韵遥相呼应,激荡起现代情爱抒写的诗性高潮,此间所具有的诗学意义是极为凸显的。将“红豆”与“爱”和“相思”等人文情感相关联,折射着由古而今的某种心理认同,“红豆”的爱情化喻示,既从某一侧面传达出某种超越历史、贯穿古今的异常鲜明的情感潜能和精神素质,又赫然体现着国人将自我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自然世界中的客观事物相互对应的诗性智慧。既然“爱”与“思念”是古已有之的一种爱情母题,“红豆”的衷曲早已在古典诗歌的篇什中反复唱响,那么,当代诗人对这份“红豆”般鲜艳如血、珍奇似心脏的情爱加以歌吟时,就无法摆脱一种绵长而深远的古典性情绪,无法摆脱某种韵味丰盈的古典美学氛围。从这个角度说,以“红豆”为主题词而展开的诗歌创作竞赛,其优秀诗歌文本必定离不了一种歌吟爱情的古典诗歌语境,或者说,优秀的新诗之作,应该是现代与传统的自觉对话,在这些文本中,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构成了相互阐释、相互诉说的互文性关系。

在获得特等奖的《红豆,那颗磅礴的心跳》组诗里,诗人宋志刚就着力展示了建基于“红豆”意象与意念基础上的新诗与古诗的互文性关系。“打马过南国,山河壮丽。圆润的内心此起彼伏/如果非要破碎,就破山石,碎乌云/书信止于边疆,伤悲止于云端”,这是组诗之一《红豆国家》的开首一节。“红豆”之为“国家”,足见爱情的意义非凡和幅员辽阔,诗歌中的“南国”“山石”“书信”“边疆”“云端”等语词,无不古义氤氲而情绪粲然,在这些富有意味的语词系列中,我们情绪目睹了那种源于古代文人骚客对于人伦情感的艺术演绎形式依然能在当代诗歌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文学真相。在此我理解到,“中国·红豆绒杯”当代爱情诗大奖赛不光是要从爱情这个主题上来弘扬新诗文化,借此发现诗歌人才,促进当代诗歌的发展,而且还有着不可忽视的更为显要的诗学功能和作用,它事实上加强了新诗与古典文学传统的深度联系,促使诗人们深入思考如何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继承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等问题。宋志刚的文本在这方面就构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范本,一个值得珍视的案例。在《红豆国家》的第四节,诗人又如此写曰:“这个国家风云变幻,王和尘世互为臣民/布衣春天一样行走,落日一般下沉/这个国家矢志不渝,在时光的核心/这个国家的山水缩小为两个人的心跳”,深厚的爱情是伟大的,悠远的传统也是根深蒂固的,在诗人建构的爱情国度里,我们已感受到爱的炽烈,又被此间流荡着的古典气息和韵脉所深深感染。在这组诗另外的篇章里,也有一些语句和情感也令人阅读起来情潮激荡,怦然心跳,例如“这是我们的天空/小小的可以休息的天空,只有一个词/没有停止过奔跑,只有这样一个词/连接我们的肉体和灵魂”(《红豆的天空》),“红豆省面积有多大,心脏就有多大/每个县城都是思念管辖的地方/出省很难,你把我的户口早已迁到这个地方/允许台风,激流,也允许忧伤和深爱”(《红豆省》),“把一生的红压成豆子的样子,放满带刺的珊瑚/像红的命,很深很深,睡在你的大海”(《为什么红豆是红的》),等等。

中国新诗如何向古典诗歌学习,当代诗歌如何接通古典文学传统,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诗人始终在关注,但一直都没有找到准确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诗学命题。在21世纪的当下,当中国新诗行将迎来自己百年诞生之际,新诗应有效地继承和发扬古典诗歌传统并使之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之有机组成部分,已然构成了富有历史感的当代诗人的某种共识。在我看来,新诗对于古典诗歌的继承,不仅体现于对古典语汇、意象、意境等方面,还应体现在对古典生命感知传统、古典人文精神(例如“红豆”精神)的继承上。此次大奖赛所涌现出的不少优秀作品,可以说正是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对话、接通的成功尝试。王太贵的组诗《在一首诗里邂逅红豆》和胡云昌的组诗《唐诗宋词里的红豆标本》在文本构造上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两位诗人在每首诗的结构中,都取用了经典的古典诗句为题记,以此同下文的新诗之间构成确切的对话和互文关系。古典诗歌构成了新诗阐发的话语氛围,新诗陈述又对古典诗歌加以现代性演绎,这是别有深意的,也彰显着某种艺术匠心。其他获奖诗歌,如金铃子《这个七夕,我要去南国》、杨献平《献词》《寄远》、张作梗《寻找红豆》、罗铖《关于红豆的诗篇》、熊衍东《我揣着一颗红豆等你来》等,也各有审美韵味,并体现着以传统的诗意氛围和文化情绪为言说背景来展示现代人情感世界的艺术用心。

大奖赛是一种借助显著外力来促进诗歌写作的人为方式,这如同百货商店的促销活动一样,对于新诗创作来说,这种大奖赛一时之间是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的,从这次“红豆绒”杯所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中我们就能得到准确的验证。不过,借助大奖来推动诗歌发展,其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因为参赛者的写作意图过于明确,功利意识异常鲜明,“做”诗的痕迹太过凸显,这就使得最终成型的诗歌文本都显示着有损诗歌灵性和底蕴的工匠之气,这可以说是一切诗歌大奖赛都难以根除的弊端。不过,我们并不能以此来否定大奖赛的诗学功用。这次“中国·红豆绒杯”当代爱情诗大奖赛无意之间所触及的中国新诗如何继承古典诗歌传统的问题,以及围绕这一问题诗人们所展开的多方面尝试,在我看来都是极有意义的,都是不乏价值的,尽管受制于大奖赛这种文学活动的显示,诗人们的尝试还很不充分,还给人留下不少遗憾。我寄望于未来,诗人们能将这种继承古典美学传统、实现新诗与古典诗歌的有机联络等追求,化为一种自觉的诗歌行动,而贯穿于日常的创作之中,由古而今不分彼此的汉语诗歌,必将会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国新诗也因进入到传统诗歌的历史谱系之中,而获得更为深远的美学地位和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爱情诗大奖赛红豆
爱情诗页
经典复刻 2015赛季俄罗斯F1大奖赛
久逢甘露 2015赛季F1大奖赛墨西哥站
爱情诗页
爱情诗页
重整旗鼓 2015赛季F1西班牙大奖赛
那年桃夭,红豆暗抛
谁在千年前种下红豆
爱情诗页
读者知识大奖赛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