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激活:基于历史情景教学的实践性认识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鸦片战争”为例

2015-12-27

学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情景创设

创设·激活:基于历史情景教学的实践性认识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鸦片战争”为例

陶振华 (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学 215535)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但教师各自对有效性达成途径的理解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以课堂导入、学生活动、史料选用、时代主题等方面为切入点,合理创设教学情景,能够最大程度地渲染历史氛围,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历史、感悟历史,促使学生在兴奋、思考中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情景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越来越被教师所接受。美国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关心三个焦点区域的理解的发展,即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个区域相互重叠、相互关联。初中历史课堂只有创设出一种良好的情景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才能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切实服务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鸦片战争”为例,谈谈如何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历史教学,感受历史智慧。

情景 教学 探究

一、课堂导入,设“景”激“情”

一出好戏,首先要演好序幕。“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的开篇之作;而就事件本身而言,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本课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别具匠心、引人入胜,我准备了一个小小的道具——“烂苹果”。“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什么?”我问道。学生大声回答:“苹果。”“这个苹果是今天的课堂奖品,谁课上表现最好就奖给谁。”我诱惑道。“老师,这是烂苹果,能吃吗?”“老师,你也太小气了吧”……学生七嘴八舌地叫嚷着。我笑了笑,说道:“大家都知道烂苹果吃了会生病,19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同学们回忆一下所学知识,想想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又将会给即将爆发的鸦片战争带来怎样的结果。”我由此引出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利用PPT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课前收集的两国战前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

中:落后的手摇纺纱机

英:先进的大机器工厂

中:农业生产中的牛耕场景

英:用先进的蒸汽机进行农业耕种

中:中国的帆船“水师”部队

英:英国的坚船利炮

中:鸟铳长矛

英:前膛燧发火枪

通过一个烂苹果和一张张历史图片的回放,学生可以直观感知战前中国跟英国的差距,自然就在脑海里形成战前双方局面的初步印象:中国落后、英国先进,进而可以更加深入思考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为何会战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一个烂苹果、几张历史图片、寥寥数语,一下子就把学生拉回到“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调整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为进入多姿多彩的历史天地,为完成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小小辩论,以“景”动“情”

“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理解,为了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在当代学生面前,我引入话题:如果林则徐没有虎门销烟,英国还是否会发动战争?之后,我让学生通过辩论找出真相:

反方:唉,要不是林则徐逞一时之勇,在虎门把英国人的鸦片销毁了,也不会引来英国军舰。

正方:一派胡言,英国人早就想打我们中国了,虎门销烟只是他们找的一个借口。

反方:我可没胡说,虎门销烟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议会演说时声称中国禁烟使英商蒙受损失,并影响英王尊严,所以她才提出要对中国动用武力。

正方:可怜的反方啊,你被骗了。我来给你看段材料,你就明白了。

正方出示材料: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鄙见以为中国方面这次可耻的挑衅行为,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害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正方:英国人自己招供是为了“商务”,实际上就是要打开中国大门。所以,当时英国发动战争的理由也冠冕堂皇,就是要求中国恢复自由贸易和给英国平等待遇,对毒品输入一事却只字不提。请反方醒醒吧!

辩论会上,学生准备充分,都提供了相关材料,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虽然时间不长,几分钟就结束,但辩论课堂无疑是学生学习机会最多的课堂。通过辩论,在一起学生将文学性、历史性和思维性紧密结合,历史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敏感度加强。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以“辩”这一“景”而动“情”,不仅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加深了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正如叶老所言:“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三、开发史料,应“景”生“情”

新课程标准关于“鸦片战争”一课的学习要求“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对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文本叙述详尽,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提问、归纳等方式达成列举要求。而对于“影响”,教科书就用一句话描述。学生“知道”不难,但要“认识”就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学情和教情,我认为,对于教科书中没有过多涉及但课程标准要求的,或者对教学目标达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组织素材,适度延伸,创设史料情景。为此,我从条约内容切入,搜集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逐条解读、具体分析,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对事件影响做全方位的认识和体验。例如,协定关税是条约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它的危害、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我在课堂上呈现了以下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规定的税率,(中国)进口货为其价值的4%-13%,一般普通进口物品为5%,较之开关前的税率降低了58%-79%。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初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我们在开发史料、创设情景时既要考虑针对性,也要考虑有效性。这段史料通过数字的变化,清晰直观地告诉学生“协定关税”导致中国开始丧失海关自主权,方便了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也印证了辩论时正方的观点。

四、回归生活,引“景”升“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知道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影响,明白了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三维目标似乎也都达成了,我初次备课设计的教学环节也到此结束了。二次备课时,我总觉得缺点什么,漫步校园,抬头看见墙上贴着的“生活即教育”几字才醒悟:知识源于生活,我们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与时俱进,体现生活性、时代性,即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触及当今时代的脉搏,彰显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能。

鸦片战争已经发生一百七十多年了,如何才能合理、巧妙把鸦片战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我一开始设计了“青少年远离毒品”“香港的回归”等情景话题。但细细想来,这些话题虽搭上关系,但立意不新,也没高度。思来想去,我最终设计了如下话题:鸦片战争打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此后先进的中国人从梦幻中清醒过来,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联系实际,结合鸦片战争,谈谈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我们青少年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虽然学生在讨论、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有些混乱,但总体效果还是很好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多角度表达了对“中国梦”的思考与感悟;二是抽象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活力与魅力;三是“中国梦”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这样,立意就有了高度。最后,本课以激情洋溢的“少年中国说”结束,在MTV的情景熏染下,学生的情绪彻底点燃,大声齐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情感升华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情景教学赋予了历史课浓浓的人文色彩,也赋予了历史课勃勃的生机。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出发,寻找结合点,恰当创设情景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教师更不能让其流于形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情景教学说来简单,做起来一点也不轻松,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提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陶振华,男,汉族,江苏常熟,常熟市董浜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责编 乔召召)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情景创设
情景交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