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韩汉语初学者笔顺偏误的对比研究

2015-12-26陈莹

现代语文 2015年20期
关键词:文化圈笔顺偏误



德韩汉语初学者笔顺偏误的对比研究

◎陈 莹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因汉字做为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所以无论是汉字文化圈还是非汉字文化圈,汉字教学课程比重都较低,汉字笔顺教学更是少之又少,且汉字笔顺书写的隐藏性使得老师很难察觉学生的汉字书写问题,往往是对汉字的成品进行评判,很少关注其书写过程是否符合笔顺规则。对于很多表音文字国家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认知中是把每个汉字当作一幅图画,只要写出来便可,认为不必在意顺序,而这属于“画字”,不是“写字”。正确学好汉字笔顺规则,不仅可以使字写起来顺畅快速、正确、匀称、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帮助理解汉字含义,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

二、研究综述

汉字笔顺作为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汉字笔顺的教学研究,二是汉字笔顺的本体教学研究。

对外汉字笔顺教学研究方面主要有:黄丽雯的《泰国学生汉字笔顺教学设计》(2011)认为成功的汉字教学需要学生、教师、教学、时间等方面的构成。《韩国学生书写汉字笔顺偏误的调查研究》(2013)中,朱华平得出韩文对于该国学生的汉字学习起到了正迁移的作用,但是在初始阶段也要注重笔顺教学。陆华、李业才《笔顺规范问题与对外汉字教学应对》(2011)指出在汉字笔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提出相应的笔顺教学策略。任倩梅(2011)则从汉字学习策略方面对俄罗斯与韩国留学生学习汉字进行对比调查,得出非汉字文化圈的俄罗斯留学生更注重汉字学习,并且注重运用笔画笔顺来学习汉字。李颖的《汉字笔顺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2013)则指出学生的汉字笔顺不规范是与后续的监督和教授不足有关。李娜的《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汉字笔顺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2013)较全面地分析留学生的汉字笔顺偏误类型及其原因,并提出教学策略。

关于笔顺本体研究主要有:安然和单韵鸣的《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笔顺问题》(2007)认为只要不影响汉字“成品”形体上的正确性,可以忽略笔顺,但这一观点多数人是不认可的。卢珍的《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笔顺偏误研究》(2014)归纳出笔顺偏误的主客观因素。党玉坤《泰国汉语零基础中学生笔顺感受与汉语学习关系研究》(2013)运用SPSS18.0软件分析得出笔顺成绩与感受是与汉语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相关的。盛继艳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笔顺规范化的层次性思考》(2013)中调查得出笔向的规范性对汉字成品的正确性影响最大,而顺序影响不显著,所以建议在教学中,笔顺的规范化应该给予层次性考量。

对外汉字笔顺教学研究虽然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对比两个国家汉语初学者汉字笔顺书写情况,目前却是空白的。本文将对属于汉字文化圈的韩国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德国汉语初学者(半年或半年以内)进行调查,以汉字笔顺书写情况为调查对象,通过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归纳对比两者之间的异同,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探析这两个国家汉语初学者汉字笔顺偏误背后的原因,提出汉字笔顺学习及教学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汉字笔顺教学及学习有所帮助。

三、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以德国为代表的非汉字文化圈和以韩国为代表的汉字文化圈的汉语初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德国的有效问卷为28份,韩国的有效问卷为32份。调查问卷设计了客观选择题和汉字笔顺书写题,考虑到被调查者都是初学者,问卷被翻译成德语和韩语,既有利于数据的统计对比,又可以提高问卷的有效性。

四、德韩汉语初学者笔顺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客观选择题的对比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两国的被调查者都是女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且德韩两国的调查者其汉语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3—5个月。韩国的问卷在这个区间共占84.38%,而德国占85.71%,并且相对集中在4—5个月。

德韩汉语初学者学习动机调查表此题是多项选择,从以上调查表中可以看出,两国学生的动机主要集中在“对汉语感兴趣”、“喜欢中国文化”、“对就业有帮助”三个方面。而对于“喜欢中国文化”这一选项,德国汉语初学者选择率达到92.86%,但韩国是“就业动机”高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这可能与是否属于汉文化圈有关。文化上相似的中韩两国及之间日益频繁的经济往来使得就业动机所占的比例比文化吸引所占的比例高。在这些动机中,如果从内部主观动机(“对汉语感兴趣”、“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交中国朋友”)和外部客观动机角度(“对就业有帮助”、“家人要求我学汉语”)的角度,可以看出德国的内部主观动机比韩国的高。

在学习语言的技能方面,两国的初学者都认为“写”是最难的,德国学生认为“写”最难,占到46.43%,而韩国则达到65.63%,这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有关。

汉字学习的具体化部分,在“偏旁、笔顺、结构”三者中,德国认为“笔顺”最难,占67.86%,而韩国则认为“结构”最难,占到59.38%,“笔顺”则占40.63%。这有点出乎意料,对于汉字文化圈的韩国来说,其文字是属于有相应结构的二维文字,而德国是属于一维文字的字母。原先的预测是德国认为汉字结构难的比例较高,但调查结果却相反,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

从教师笔顺教学的重视程度上看,德初学者选择“重视”达到67.86%,“一般”占25%,韩国在三个选项中则显得比较均匀,都在35%左右。

对于是否有必要学习汉字笔顺,德国被调查者有67.86%选择很有必要;而韩国被调查者选择“必要”所占比例比“很有必要”高出6.25%,选择“不必要”的比例比德国略高一点。此调查结果与教师对于汉字笔顺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德国教师更加注重汉字笔顺教学,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在汉字笔顺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汉字笔顺规则的了解方面,德国学生“了解”的比例占82.14%,与“不了解”所占比例相差较大,而韩国“了解”与“不了解”比例各占56.25%和43.75%。

2.汉字难写因素调查表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笔顺规则复杂”所占比例较其他两者都是最低的。对于汉语初学来说,老师所教授的笔顺规则都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因此无论是否是属于汉文化圈的汉语初学者,笔顺规则不是汉字难写最主要的原因。

3.汉字笔顺书写题

调查问卷中,我们根据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则而选择了十个汉字:

下:先横后竖

天:先撇后捺

元:从上到下

把:从左到右

内:先外后内

小:先中间后两边

米:先写左右后写中间

近:从内到外

四、目:从外到内后封口

对于初学者来说,已掌握的是基本规则,所以我们在选取汉字时,偏重于较简单的独体字,难度系数较小。在这次调查中,从德国收回了28份有效问卷,从韩国虽然收回了32份有效问卷,但韩国的调查问卷中有4份是没有写第二题的,所以在第二题的问卷数量上两国的数量是相同的。

德韩十个汉字偏误率表“下”字,德国出现的偏误率与韩国相比较低。德主要出现的笔顺偏误是先竖后横,占了偏误的60%;韩国也出现同样的偏误,不过只占偏误的28.6%,而韩国出现的是另一种偏误:,占42.9%。

“天”字,在28份问卷中,德国出现笔顺偏误有10份,韩国则是7份,相同的较高的偏误类型是,把“天”的第二笔“横”写成“撇”,德国这一偏误类型占偏误的80%,韩国占85.7%。

“元”字,是这十个汉字中,两个国家偏误率最低的字,偏误类型一样,把第一笔写成最后一笔。

“把”字,是德国偏误率最高的字,达78.6%,韩国较好,但也占了50%。此字两国所出现的笔顺偏误主要有四种,一是把第五笔的竖写成最后一笔,德国共有5份,而韩国达到8份;二是第五笔和第六笔顺序颠倒,德国有8份,韩国有12份;三是德国有9份把第六笔的横写成最后一笔,韩国则只有2份;四是“扌”的第二笔与第三笔颠倒。“内”字出现笔顺偏误主要是先写“人”,再写同字框,德国这一类型的偏误占这一字偏误的55.6%,韩国则是37.5%。

“目”“四”两字的笔顺偏误主要是先封口后写里面,德国有6份,占偏误的66.7%,韩国有5份,占偏误的62.5%。

“小”字,属于简单的独体字,但是对于外国汉语初学者来说,笔顺是极易写错的,从左到右写的,德国共有11份,韩国有18份;先两边后中间的,德国2份,韩国6份。

“米”字出现的笔顺偏误类型两国都一样,各有11份先写“木”再写两点。

“近”字,两国的偏误都是先写“辶”再写“斤”,除此之外,“辶”为三笔的错误率很低。

(二)德韩汉语初学者笔顺书写偏误的相同点与差异

1.相同点

从所调查的德韩汉语笔顺初学者习得情况看,两者的汉字笔顺偏误类型存在异同点,共同点为:

(1)对汉字笔顺规则的掌握度不够。在这份问卷中,简单独体字较多,且都是常用字,如“下”字,先横后竖的这一规则应该是最简单、最易掌握的,但是两国偏误率都较高。(2)对汉字笔顺规则的错误类推。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是指左右偏旁的字,而“小”字是独体字且具有对称性,这类字的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不是“从左到右”或者先两边后中间。

(3)对于汉字笔顺的很多补充规则及汉字结构不太了解。卢珍认为对于初级阶段学生“他们对于由笔画组成的部件、由部件组成的汉字这种层级布局图式还很模糊,对于汉字的左右、上下、全包围、半包围等结构认识尚不清楚”[1],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初学者把半包围结构的“近”字错把“辶”先写,再写“斤”字,先里后外的这一补充规则,德韩汉语初学者都还不够了解。

2.不同点

(1)徐彩华的《留学生汉字分解水平发展的实验研究》中把三个月的学习时间定为一个阶段,认为经过3个月学习后,汉字圈的零起点留学生基本能完成汉字空间分解任务,而非汉字圈的留学生只能按照空间的纵横关系分解汉字[2]。根据这一现象,我们把学习时间为3个月以内的问卷进行归类并做了偏误的比例分析,发现德学习者的汉字笔顺书写偏误率很高,除了“元”字,其他都超过了50%的比例,甚至“小”和“把”字全部出现偏误;韩国则除了“小”和“近”字所占偏误率较高,其他都不超过33.3%。这表明对汉字字形认识程度和正确的笔顺书写关系是正相关的,也说明3个月以内学习者,韩国比德国的汉字笔顺书写正确率高。显然,在3个月内,文化背景对汉字笔顺学习是有影响的,母语背景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汉字笔顺学习在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半年的偏误率看,德韩两国差异逐渐减小,所以说母语的负迁移只在初级阶段起到一定的影响。

(2)书写汉字是受文化和思维方式影响的。从大的方面讲,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小到个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这种差异也体现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撇开“近”整个字的正确笔顺,单独看“斤”字,德国的28份有效卷,“斤”字笔顺是零错误率,而韩国却有4份“斤”字的笔顺是错的

(三)德韩汉语初学者笔顺书写偏误产生的原因

1.汉字笔顺书写规则本身的复杂性。除了基本的7条规则外,汉字笔顺书写还有较多的补充规则,而且很多常用汉字都是不止一种规则,常常需要基本规则与特殊规则相结合。

2.教师重视与否。汉字笔顺教学的过程是比较枯燥的,如果教师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学生就更不会认真学习,教师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母语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有正负迁移的作用,非汉字文化圈的德国因受其母语的负迁移影响,笔顺规则学习需要花更多时间。

五、启示

无论是汉字文化圈还是非汉字文化圈,汉字笔顺学习有利于汉字学习,汉字学习有利于提高综合汉语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针对不同文化圈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面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在起初的3个月汉字学习应该侧重对字形的认识和分解,再引导汉字的书写顺序;而相对于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他们母语文字结构进行汉字字形结构教学,以便更快地进入笔顺书写规则的教授。

同时,增强学生基本笔顺规则的熟悉度,为日后学习补充规则打下良好基础。牛晓莉提出要让初学者活学活用,掌握具体的汉字笔顺,而不是大讲笔顺规则[3]。笔者认为,在最初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笔顺规则的同时,尽可能地以熟悉的汉字举例,通过不断的强化练习,让学生的字感不断增强,使笔顺规范的潜意识在大脑中逐渐形成。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汉字笔顺教学后,教师可以做调查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端正观念,在行动上重视汉字笔顺教学,强调正确的汉字笔顺书写,这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014-2015省级创新项目:德韩汉语初学者笔顺偏误的对比研究. 指导老师:刘琴勇)注释:

[1]卢珍.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笔顺偏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

[2]徐彩华.汉字认知与汉字学习心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牛晓莉.对外汉字教材中笔画内容的设计及其教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4.

(陈 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510545)

猜你喜欢

文化圈笔顺偏误
笔顺游戏:用手指描画
这些笔顺,你都写对了吗?
课本内外
最易写错笔顺的字
圈里事儿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