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油画风景创作与意境

2015-12-24金长征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意境

金长征

摘 要 中国油画艺术只有植根中国文化语境中才能有别于西方油画,才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特别是当今世界高速发展,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进程中,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显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境;寓情于景;超以象外

1 意境与绘画意境

1.1 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与作者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偕,深遂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观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出“象外之象”以用来表达“象外之意”。此解释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意”、一是“境”,“境”是“意”的客观载体,“境”是客观存在,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没有“境”、“意”就无所依托,“意”就是人的主体精神,指思想情感,包括感悟、理解、想像等。它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客观景象和艺术家的主体意念的统 从而形成审美的境界。

油画作为舶来品,从十六世纪传入中国始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始终与中国文化相碰撞,相适应,特别是在上世纪初许多青年奔赴西方学习西画归来,带回了西方的教学思想和艺术理念,这种思想与理念的带入大大促进了中国油画家对油画技法及其理论的掌握。于此同时油画家们也在探索油画的“民族化”问题。因为中国油画艺术只有植根中国文化语境中才能有别于西方油画,才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如宗白华所说:“一为写实的,一为虚灵的;一为物我对立的,一为物我浑融的。” 只有从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上来理解其审美内涵,才能真正发展中国油画风景。

1.2 绘画意境的形成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意境的始于唐代,到宋元出现了山水画的高峰,因而促成了写意山水画中艺术“意境” 这一特定审美概念的明确。

在绘画理论方面,我国自魏晋起,对骨法、形、神、势、气韵等早就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晋代画家顾恺之很早就提出“以形写神” 的要求,南齐谢赫提出“取之象外” 的主张并提倡“六法” 首重“气韵生动”, 奠定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石。

2 油画风景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融合

2.1 油画风景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油画风景是在油画引入中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一,据史料记载早在元代就有油画传入我国。明朝时期,传教士利玛窦曾把画有圣母像的油画作品作为贡品送给明神宗。18世纪以来,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欧洲各国与世界各地的频繁交往。清代欧洲商人与传教士来华,在传天主教和科学技术的同时,他们当中有些人在清华皇家美术机构任职,这样就出现了中西美术交流的第一次融合。在这次交流中第一次有了关于中国风景画的记载,“意大利画家格拉蒂尼曾向宫廷内的画学生教授透视画法和油画技法。在1711年,马国贤曾经记载了格拉蒂尼的画室,其中他的七八个中国学生用油画颜料在高丽纸上画中国风景。” 由于清朝后期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资产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思想,对近代的美术产生较大影响。在这个时期有大批的爱国民主人士走出国门到国外去学习美术,由此而产生了近代的第二次中西美术融合。这种融合通过几代艺术家对西方油画不懈的学习、研究,在其表现形式、材料和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元素,从而形成了极富中国文化意境的中国油画风景。

2.2 油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融合

中国山水画中那“寓情于景”、“超以象外”、“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这一美学意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及笔墨意识从他们内心深处渗出,所以在运用油画工具材料表现自然时,就不可避免地用中国式的思想观念与中国的绘画元素去表现三维的景象,大胆的扬弃了西方绘画的某些理念。形成中国油画的新图式。中国油画风景从传统寻找作品的灵感以形成自己绘画语言和风格,不再拘泥与技巧而强调思想内涵。

从20世纪初就有人运用中国画理论做这一方面的探索,将线、墨、韵味引入油画,打破焦点透视用散点透视等手法表现现实生活和自然景色。从那时起,中国的油画家们就开始试图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思想应用于油画风景的写生和创作中,在几代的中国油画家们不懈 探索和研究下,中国油画风景已具有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特征。在对中国油画风景意境探索和油画民族化研究中出现了如:林风眠、吴大羽、赵无极、朱德群、关良、、苏天赐、吴冠中、朱乃正、詹建俊等艺术大家。和在他们影响下现当代的尚扬、洪凌、张冬峰、任传文等在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并与当代意识形态结合形成了多样画的表现手段。

如,吴冠中先生以其艺术观点和艺术创作同时影响中国美术界的一位画家。翟墨先生评论其艺术成就为:“吴冠中默默耕耘了半个世纪,辛勤开拓了三方净土。从艺术类型看,他走过了——文、画、诗。从绘画品种看,走过了——水彩、油彩、墨彩” 。的确,从他走过的艺术之路看,吴冠中先生一直寻求对艺术最高审美观念的追求,审美观念的高下决定了绘画作品审美内容的高低。他说:“不知进出传统,绘致难以创新”又说:“观念,他有两个方面,一是钻透东方的,一是西方的。这两方面不透,不深刻,一切都是空话。” 从中可见对中西方文化精髓的理解和把握是艺术创新的根本条件。他的绘画强调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点、线、面的处理手法,加强其形式感。油画风景作品吸收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在用平光,对自然景物的造型高度概括,追求造型的本质结构,使之高度简化和平面化,特别是寻求黑、白、灰与点、线、面内在的构成关系所构成的形式意味,使画面的意境具有鲜明的东方特征和现代特征。在他的江南系列风景作品中,墙面用极宽阔的笔触画出,用笔数尽可能的减少而在一些细小的地方象树枝、天线、飞鸟和桥及桥上的人又极尽细致地、不厌其烦地用小笔勾点出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由具有传统绘画的意蕴。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灵魂,也是衡量中国油画风景审美内涵的重要尺度。中国油画风景离不开中国山水画这一精神源泉,同时也离不开西方油画的伟大传统,西方的古典风景画所追求的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真实的美,是建立在西方古典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家所强调的是个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成为中国风景画表达自己精神境界的理论基础。把它表现在风景画中,为自己寻找心灵的精神家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说明人与自然是相通,相融的。在这山、水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中国油画风景在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中,在对西方古典风景油画和现代派绘画深入研究思考的基础上的对传统文化重新认识中找回自身的价值,从形式到内容,在中西方绘画中抽离出属于自己的精神元素,形成极具中国审美意境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从何处寻,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0.

[2]李超.西欧绘画流入中土:中国早期油画概论[J].当代艺术,2004.1.31.

[3]《中国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猜你喜欢

意境
情融意境韵含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意境心造 达其自然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