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结合

2015-12-24王晴荆爱珍盖海红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

王晴+荆爱珍+盖海红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格,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近年来,虽然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我河北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遗”传承并不是很乐观,甚至其中一些还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何有效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文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担负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可以从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吸取能量,将“非遗”保护内容引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之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人文素质

河北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大省。在这片燕赵大地上,被历代河北人民创造出了像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唐山皮影、衡水内画、藁城宫灯、井陉拉花等一万多项的非遗项目,正如一朵朵盛开在中国传统文化花园中的艳丽花朵,散发着燕赵土地特有的分芬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非遗项目的生存和传承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如:许多技艺后继无人、保护政策流于形式等,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可持续地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1 “非遗”项目传承与人文素质类课程结合的可行性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文化特征。大学生不再迷恋传统文化经典,开始偏向于更为娱乐化的审美活动,物质文化的强力诱导,使学生们放松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导致他们文化知识缺失、道德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遇到困难和挫折,极容易消极和抱怨,这种学习风气长久的发展下去,必将会影响到整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

在对我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非遗知识简问”问卷调查后,调查结果给了我们以下启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引入高职院校人文素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有效保护。河北“非遗”项目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堂的展现,还能起到弘扬河北地方文化、为地方建设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学校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播在实践中很受欢迎。民间剪纸艺人张炜曾经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并不是因为年轻人对这些技艺没有兴趣,而是他们对这些技艺根本就不了解。我们到校园授课,学生都很好奇很感兴趣。”同样,在《民俗文化》的课堂上,学生对于我省各地的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独特魅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 “非遗”项目与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结合方式

结合调研中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如动手能力强、喜动不喜静、思维活跃等,以及现有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情况,证明“非遗”保护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切实可行的。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最直接且效果突出的方式表现为常规性的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这种方法对学生扩充知识面、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由政府部门或是民间团体发起的活动在校园内没有规划性和长期性,难以对在校学生产生持续的影响;时有时无的兴趣小组活动也只能引起学生暂时的兴趣,只有常规性的教学活动才能持续、深入地将学生引向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并且还具备服务专业、陶冶性情的公用,从而让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流于形式。比如,我校在艺术类专业一年级的课程中开设了《创意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国学》三门课程,并将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的能力培养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

为了更好地促进“非遗”相关课程在高职院校内的开发和开展,需要高校在教学资源、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应根据课程具体情况组织学者、“非遗”传承人编写特色鲜明的教材,进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依托学生社团,培养“非遗”项目的爱好者。就目前情况来看,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高校校园中的实践者多为对某一个项目感兴趣的学生社团成员,他们的社团活动多是自发性开展,缺少理性和系统性的思考与研究。在学生社团组织方面,学校应最大限度地将各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学生社团的各项活动之中,使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让民间文化去丰富学生社团内容,促进社团的积极健康发展,使民间文化在校园里产生极强的影响力,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一个鲜明特色。通过民间技艺作品展览、专题报告、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也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得到良好的熏陶。

第三,搭建项目工作室,定期邀请民间艺术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学生能力,选取较简单的“非遗”制作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在项目工作室中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非遗”基本理论知识有更直接的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制作、创作和应用方法,将理论讲授与动手实践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让学生从亲自参与、体验、感受中产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意识,获得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将其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合是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作为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之一的高职院校,必须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使教学和传承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0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A].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2003.

[3]李恩佳等.河北民俗文化丛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10).

作者单位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35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