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元共聚物柴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其性能考察

2015-12-24姚璐张金生李丽华

应用化工 2015年9期
关键词:凝剂甲基丙烯酸酸酐

姚璐,张金生,李丽华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柴油降凝剂又称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是重要的燃料添加剂之一[1],其能有效改善柴油低温流动性能,可以提高柴油的质量和拓宽柴油的馏程,并且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效果好的优点,可以提高炼油厂的生产灵活性和经济效益[2-4]。市售的柴油降凝剂中主要聚合物有:①烷基芳烃;②乙烯-醋酸乙烯酯;③醋酸乙烯酯-富马酸酯共聚物;④以烯基丁二酰胺酸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添加剂;⑤含α-烯烃-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复合添加剂[5-7]。

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有较长的烷基侧链,能较好的与蜡晶作用。马来酸酐是一个特殊的五元环,含有大量的极性氧原子,可以有效阻止石蜡分子吸咐;苯乙烯中的苯环可以降低正构烷烃的电子云密度,扭曲石蜡结晶形状,起到毒化蜡晶的作用;丙烯酰胺在与呈梳形平面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后,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能会提高改进剂的效果[8]。张宏喜等[8]用丙烯酰胺、α-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苯乙烯进行聚合,得到五元聚合物AMMSV,加入量0.12%时,可降低吐哈-20#柴油的冷滤点降低6 ℃。陈相宁[9]首先合成马来酸酐-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十六酯共聚物,然后将其醇解,得到降凝剂。加入量为0.15%时,可将抚顺0#柴油的冷滤点降低6 ℃。

本实验合成了单体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再与丙烯酰胺、苯乙烯和马来酸酐聚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低温流动改进剂,并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等对柴油冷滤点降低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合成路线及合成方法。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甲基丙烯酸、十二醇、十四醇、十六醇、十八醇、对苯二酚、对甲苯磺酸、甲苯、氢氧化钠、苯乙烯、丙烯酰胺、马来酸酐、过氧化苯甲酰、无水乙醇、无水CaCl2均为分析纯;氮气,99.99%,抚顺0#柴油馏分,工业品。

DF-101S 型磁力搅拌恒温油水浴;WQF-520 FTIR傅里叶红外分析仪;DFYF-137III 冷滤点测定仪;D/MAX-1A 型X 射线衍射仪(测试条件:Cu Ka靶,Ni 滤波,管电压40 kV,管电流40 mA,衍射速度3(°)/min,扫描范围5 ~40°)。

1.2 降凝剂合成

1.2.1 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合成 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的合成为例。十六醇、阻聚剂对苯二酚、携水剂甲苯和催化剂对甲苯磺酸依次加入到装有分水器的250 mL 三口烧瓶中,搅拌并加热,使固体充分溶解。加入α-甲基丙烯酸(酸醇比1.2∶1),升温直至出现回流,恒温反应。当回流分水器中水的生成量接近理论值时,说明十六醇已经完全反应,此时结束反应。用5%NaOH 溶液碱洗去多余的酸以及催化剂,直至下层液体澄清,再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减压蒸馏成粘稠状,用无水CaCl2干燥,得到甲基丙烯酸十六酯。

1.2.2 聚合物的合成 氧气有阻聚的作用,因此实验整个过程都需要通入氮气,保证无氧环境。将一定量的α-甲基丙烯酸高级酯、马来酸酐、丙烯酰胺和溶剂甲苯加入到250 mL 四口烧瓶中,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通入氮气30 min 之后,加热至设定的反应温度,快速加入苯乙烯,缓慢滴入引发剂BPO,恒温反应数小时后停止。减压蒸馏除去溶剂甲苯,反复用无水乙醇洗涤,抽滤、干燥,得到四元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丙烯酰胺-苯乙烯-马来酸酐。

聚合反应方程式如下:

1.3 冷滤点的测定[10]

将柴油用热水浴处理,干燥过滤。倒入45 mL 试样的试杯中,连接好冷滤点测定仪。当试样冷却到比预期冷滤点高5 ~6 ℃时,开始第一次测定。连通抽空系统与吸量管,同时用秒表计时。每降低1 ℃测定一次,直至1 min 通过过滤器的试样不足20 mL 为止。记下此时的温度,即为试样冷滤点。实验结束时,将试杯从套管中取出,加热熔化,倒出试样,洗涤设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柴油降凝剂的红外光谱表征

高碳醇酯的红外吸收光谱图见图1。

由图1 可知,3 000 ~4 000 cm-1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波峰,表明被测物中没有残留的醇,说明反应完全;2 920,2 858 cm-1分别为—CH3和—CH2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 CO 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和 COC 的不对称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分别在1 720 cm-1和1 160 cm-1处,表明被测物中存在COOR 酯官能团,酯已经生成;1 640 cm-1处的振动吸收峰表明 C C 键的存在;在711 cm-1处的强吸收峰可以证明分子中有—(CH2)n—(n≥4)亚甲基链的存在。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被测物与目标产物甲基丙烯酸十六酯官能团结构一致。

图1 甲基丙烯酸十六酯的红外光谱图Fig.1 The infrared spectrum of 16 methacrylate

图2 为降凝剂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图2 四元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图Fig.2 The infrared spectrum of quaternary copolymer

由图2 可知,3 500 ~3 300 cm-1处的宽吸收峰为—NH2的伸缩振动吸收峰,表明了酰胺基的存在;2 927,2 854 cm-1为和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1 728 cm-1为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1 156 cm-1为的不对称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表明被测物中存在COOR 酯官能团,721 cm-1处的强吸收峰表明了分子中含有—(CH2)n—(n≥4)的亚甲基链;在1 850,1 780 cm-1处的吸收峰表明存在马来酸酐;在1 600,1 500 cm-1处为苯环骨架振动特征峰;1 640 cm-1处的吸收峰消失,表明双键已不存在,说明各个单体之间已经完全聚合。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被测物为柴油降凝剂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丙烯酰胺-苯乙烯-马来酸酐。

2.2 聚合物单体配比对降凝效果的影响[11]

单体配比对降滤效果的影响见表1。

表1 单体摩尔比对柴油冷滤点降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mole ratio of monomer on △CFPP

由表1 可知,柴油中的正构烷烃容易吸附在降凝剂的长碳链上,当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用量增加时,烷基侧链相对含量也增加,柴油中更多的正构烷烃吸附在烷基侧链上,改变了蜡晶的趋向性,从而起到了降凝的效果;但长碳链的含量过多,降凝剂分子不均匀的分布在柴油中,使得有些降凝剂分子没有起到吸附作用,降凝效果反倒变差。而其他单体的引入使降凝剂的极性增加,阻碍蜡晶相互粘连进一步长大,不易形成蜂窝网状结构,增强降凝效果。因此,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马来酸酐、苯乙烯、丙烯酰胺的最佳配比为5∶1∶2∶1.5。

2.3 引发剂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3 可知,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降凝幅度先增大后减小,0.7%时达最大。引发剂的用量直接关系到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而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共聚物的低温改进效果有一定影响[12]。当引发剂用量逐渐增加时,反应体系中单位时间内自由基浓度也逐渐增大,使得各个聚合单体均匀快速的参与反应,有助于聚合物的生成;但引发剂用量过高,单位时间内反应体系中自由基浓度过大,使得各聚合单体发生交联反应,从而影响其降凝效果。当引发剂用量为0. 7% 时,柴油降凝效果最好。

图3 引发剂用量对柴油冷滤点降的影响Fig.3 Effect of initiator dosage on △CFPP

2.4 聚合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4 可知,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降凝幅度先增大后减小,80 ℃时降凝效果最好。反应温度较低时,链增长自由基浓度相对较低,自由基终止速率也相对较低,有利于聚合物分子量的提高;当达到一定温度后再升高反应温度,链增长自由基浓度相对较高,聚合速率增大,链增长自由基终止速率也加快,此时不利于聚合物分子量的提高,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相对较小,降凝效果变差[13]。所以,聚合温度80 ℃为宜。

图4 聚合温度对柴油冷滤点降的影响Fig.4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CFPP

2.5 聚合时间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5 可知,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降凝幅度先增大后减小,6 h 时达最大。这是因为随着聚合反应时间的增加,链终止速率减慢,降凝剂分子链增长,与蜡晶能够很好的匹配,降凝效果提高;但聚合时间过长,降凝剂分子链过长,降凝剂的长烷烃侧链的碳原子数和蜡晶的平均碳原子数不匹配,导致降凝效果变差[14]。因此,聚合时间选择6 h 最适宜。

图5 聚合时间对柴油冷滤点降的影响Fig.5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CFPP

2.6 降凝剂添加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6 可知,随着降凝剂添加量的增加,降凝幅度先增大后减小,加入0.08%时达最大。降凝剂通过共晶吸附作用改变蜡晶的结构及其趋向性,使之不易积聚凝结包围未凝结油品,从而达到降凝效果。当降凝剂添加量达到一定值时,柴油中正构烷烃分子与降凝剂分子中的长碳链共晶吸附,形成相对稳定的晶体结构,破坏其自身的结晶行为,改变了其趋向性,达到降凝的作用;但其添加量超过0.08%时,过量的降凝剂分子自身从柴油中析出形成晶粒,增加蜡晶量,减少与正构烷烃分子间的共晶吸附作用,使得降凝效果变差。综合考虑,降凝剂添加量0.08%较适宜。

图6 降凝剂添加量对柴油冷滤点降的影响Fig.6 The effect of dosage of the depressant on △CFPP

2.7 加剂前后蜡晶的XRD 分析

加剂前后柴油蜡晶的结构见图7、图8。

由图7 和图8 可知,添加降凝剂前后,蜡晶的衍射峰无明显位移,说明添加降凝剂并未改变柴油蜡晶结构的有序度。加剂后,蜡晶在2θ=2.8°和5.0°处的衍射峰强度明显降低,但在2θ=21.2°和23.2°处衍射峰的强度有所增强。说明降凝剂抑制了2θ=2.8°和5.0°处晶面晶体的生长,而对2θ =21.2°和23.2°处晶面晶体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因此此种降凝剂影响了晶体的生长趋向,有效的抑制了蜡晶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图7 加剂前蜡晶的XRD 图Fig.7 XRD of simple without pour point depressant

图8 加剂后蜡晶的XRD 图Fig.8 XRD of simple with pour point depressant

3 结论

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甲基丙烯酸高碳酯,与丙烯酰胺、马来酸酐和醋酸乙烯酯共聚,合成了四元共聚物型柴油降凝剂。最佳合成条件是引发剂用量0.7%,甲基丙烯酸混合酯、马来酸酐、苯乙烯、丙烯酰胺的摩尔比为5∶1∶2∶1.5,聚合温度80 ℃,聚合时间6 h。在最佳添加量为0.08 %,可使抚顺0#柴油冷滤点降低7 ℃。

[1] 宋照峥,张贵才,葛际江.丙烯酸烷基酯-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降凝剂的研制[J]. 石油化学,2000,17(2):122-125.

[2] 张金利,武传杰,王一平,等. 降凝剂分子设计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2,21(4):239-242.

[3] 商红岩,姜翠玉,高建宏,等. PAE 柴油降凝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1,17(2):12-17.

[4] 吕涯,谈兵,严正泽.影响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作用的因素[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1,27(6):593-596.

[5] Metin Gürü,Ugur Karakaya,Duran Altiparmak,et al. Improvement of diesel fuel properties by using additives[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2,43 (8):1021-1025.

[6] Coutinho J A P,Mirante F,Ribeiro J C,et al. Cloud and pour points in fuel blends[J]. Fuel,2002,81 (7):963-967.

[7] Bashkatova S T,Golubenko Yu S. Composite depressant additive for diesel fuels[J].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 and Oils,2001,37(3):177-178.

[8] 张宏喜,徐洪,孟宪峰. 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AMMSV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应用化工,2008,37(5):559-561.

[9] 陈相宁,张强.新型柴油降凝剂的研究[J].当代化工,2013,42(2):138-140.

[10] 国家发改委. SH/T 0248—1992 馏分燃料冷滤点测定[S].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2.

[11]李婷,汪树军,刘红研,等. α-甲基丙烯酸高级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三元共聚物柴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其降滤效果[J].石油化工,2008,37(6):578-582.

[12]张立新,马超.α-甲基丙烯酸高碳混合酯柴油降凝剂的合成与性能[J].化工进展,2011,30(10):2205-2208.

[13]郭淑凤,关中原,胡星琪,等. EVA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降凝性能评价[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6):143-147.

[14]于海莲,齐邦峰,王璐璐,等.醇解型柴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其应用[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6,22(3):91-96.

猜你喜欢

凝剂甲基丙烯酸酸酐
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与应用进展
耐高温酸液胶凝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丙烯酸酯系吸油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适用于西非ZD原油管输的降凝剂研究
高凝高蜡原油降凝剂的筛选
聚氧乙烯单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增韧PBT的研究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氯化聚氯乙烯的制备及其在PVC中的应用
TDE-85/E-51/B-63/70酸酐环氧体系力学性能研究
马来酸酐接枝三元乙丙橡胶共聚物增容AES/PC共混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