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高雅艺术更接地气
——以湖北日报“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系列报道为例

2015-12-23◎别

新闻前哨 2015年3期
关键词:洪湖湖北日报高雅

◎别 鸣 费 力

让高雅艺术更接地气
——以湖北日报“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系列报道为例

◎别 鸣 费 力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文艺是风,观风知世。作为省级党报,湖北日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系列报道中,创新策划组合、整合报道资源,令高雅艺术新闻报道更接地气。

一、策划为先

歌剧在当下虽然属于高雅殿堂艺术,但它仍有过去民族歌剧家喻户晓的记忆。在文娱生活选择越来越纷繁复杂、进而让人浮躁难安的现在,让歌剧艺术再接地气,必须首先从唤醒群众心底过去的记忆开始。

总有一些声音,能够穿越时空。“洪湖水呀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回家”,洪湖近万观众全程跟唱。“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大型歌剧《江姐》在驻汉部队慰问巡演等。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湖北日报》有意识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大篇幅、连续性报道。

其中,长篇通讯《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通过记者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以“鄂豫皖边区的乡土歌剧”、“‘洪湖水’一唱红遍全国”、“四代‘韩英’传承红色经典”、“还想再立一座大别山”等四小节内容,在新闻媒体上对湖北在中国歌剧艺术中的历史方位,首次进行了系统梳理。现场特写《三代“韩英”唱响洪湖水》生动记录了《洪湖赤卫队》三代女主演与观众的舞台情谊。

在此基础上,如何让新创作的歌剧剧目让读者不感到陌生、不产生抵触?湖北日报采取了对新歌剧剧目的创作全过程进行关注式报道的方式,让其成为读者眼前一个长期的新闻热点,过目不忘,形成观赏新歌剧的兴趣点。

作为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重点参演剧目,湖北省精心打造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山流水》、《茶花女》等3台新创新排歌剧。早在这3部歌剧初创阶段开始,湖北日报进行安排跑线文化记者进行了全程式系统报道。

例如2014年8月8日推出小通讯《八月桂花,且唱且芬芳》,对《八月桂花遍地开》在首演之后下决心进行全方位修改的情况,在新闻媒体首次进行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11月14日推出长篇通讯 《滴滴心血如甘露 浇灌金桂分外香——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是这样炼成的》,对该剧3年创作全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回顾性报道,得到湖北省委领导的充分认可。

在百度以“《八月桂花遍地开》、湖北日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相关结果约72300个,湖北日报对新创歌剧剧目的高度关注、全程参与报道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同时,湖北日报对歌剧这一高雅艺术的知识普及性报道,也给予了一定重视。例如2014年8月26日推出小通讯《鄂派歌剧握手意大利歌剧》,对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的交流进行了报道等。并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举办期间,每天推出歌剧知识普及专栏“艺海撷萃”,对中外歌剧知识进行了富有趣味性的系统普及。

二、打造特刊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从10月29日至11月13日在武汉举行,时间长、节点多。汇集了全国各地的20台优秀剧目,演出达到38场,3000余名歌剧艺术工作者参演,开展论坛讲座、赴基层演出等惠民活动10余场。

据有关统计,歌剧节观众达到9万余人次。但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真正能到剧场看歌剧的观众还是少数。因此,通过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读者虽没进入剧场,也能感受到演出的精彩,了解到不少歌剧的相关信息,也能欣赏、熟悉高雅艺术,同时让歌剧这一高雅艺术扎根群众 “接地气”,这成为新闻媒体理应承担的重责。有新闻界专家评价:“在这方面,湖北日报的贡献,没有哪一家报纸能够比得上。”

作为本届歌剧节的官方合作媒体,湖北日报推出《楚天放歌·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特刊》,刊发稿件近200篇,每天一个专版报道,全方位呈现了歌剧节的盛况。强化主动策划,抓好节前预热、节后总结报道,着重宣传办节主题和理念,举办歌剧节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宣传全国歌剧艺术事业的新进展,特别是我省推动歌剧艺术繁荣和发展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效以及重要成果;宣传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歌剧艺术节的热情;宣传节会盛况与社会各界对本届歌剧节的评价和反响。

湖北日报文化新闻中心早在年初就梳理了关于歌剧节的相关信息,安排记者提前介入了解相关情况。如针对部分年轻记者对歌剧缺乏深入了解,组织了集中强化培训,将《中国歌剧史》等专著作为编辑记者必备书籍。进入10月再依据歌剧节活动方案,多次商讨歌剧节报道方案,并在歌剧节期间制订了详细的报道计划。一系列有准备的深入,使得歌剧节开始后,相关报道全方位展开,有条不紊推进。

多部门联动合作。湖北日报文化新闻中心、视觉新闻中心两大中心联手,农村新闻中心也派记者进入报道组增添采写力量,一文一图各显所长。通过16天的合作,综合运用消息、特写、通讯、图片、评论、专访等多种形式,开设专栏、专题做好报道,充分发挥记者采写特色,展示不同风格,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倡记者深入剧团剧院,贴身采访报道,感知艺术工作者酸甜苦辣,不仅要体现歌剧艺术的魅力,也要体现歌剧艺术魅力背后的故事。

报道呈现方式丰富。为特刊在稿件呈现方面更有特色,专门设置了“声韵新飞”、“对话名家”、“今日看点”、“网友酷评”等小栏目。此外,稿件形式丰富,除了常规的消息、通讯外,还有现场特写、人物专访等,使歌剧节专刊可读性强,且服务性强。

三、紧抓特点

针对20台优秀剧目,湖北日报编辑部提出的要求是:每个剧目都要有详细报道,而且和以往报道不同,要特别注重抓剧目特点,不仅增强了可读性,同时也体现了专业性,让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每个剧目。

例如《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歌剧经典,在新闻报道中如何突破?如何让读者感受到时代贴近性?记者两天泡在排练场、剧院里,采写了通讯《半世纪不老〈白毛女〉震撼全场 一票难求,演员谢幕引来20余次掌声》、《“80后”导演给80后喜儿说戏》,生动刻画了台前幕后的场景。特别是经过记者深入挖掘,披露了不为观众所知的内容:年届八十多岁的导演张奇虹,在1945年时年仅16岁就在《白毛女》中饰演角色,如今她又为80后演员、喜儿扮演者蒋宁等说戏,一经见报感动了很多读者。

再如,甘肃省歌剧院推出的原创歌剧《貂蝉》,并不为群众所熟悉。尤其是用歌剧表现中国历史传奇,观众如何认知?记者为此做了大量采访准备工作。在开幕现场,记者抓了大幕意外故障的台上台下短暂反应,采写了通讯《大幕意外故障带来意外感动观众6次鼓掌,与〈貂蝉〉共演善良》,既宣传了歌剧艺术本身,又表现了观众对高雅艺术的热情。

还有 《同题同台竞艺 两部〈苏武〉江城打擂》、《台下刘真茂端详台上 “刘真茂” 歌剧〈以青山的名义〉讴歌当代雷锋》、《坚守剧场七小时 上台坦言放录音 85岁郭兰英、郑小瑛展示德艺双馨》等,都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20台优秀剧目,台台抓住特点,场场写出精彩,对记者是一种锻炼,对媒体是一次编采实力的展现,对人民群众是一份高雅艺术接地气的享受。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举办的一次国家级艺术活动。盛大的规模、精彩的演出、丰富的惠民活动充分体现了“歌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宗旨。

湖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本届歌剧节报道上浓墨重彩、开拓创新,对高雅艺术如何通过新闻报道更接地气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锻炼队伍,收获颇丰,成为了类似报道的一次成功范例。

(湖北日报)

猜你喜欢

洪湖湖北日报高雅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洪湖水浪打浪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湖凤舟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文化惠民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完美 品味高雅
洪湖黎明(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