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土崖上的高台民居

2015-12-21撰文嘎玛丹增向明摄影嘎玛丹增姜曦张新斌技术审稿谭洪起

中华民居 2015年5期
关键词:土陶高台维吾尔

撰文/嘎玛丹增 向明 摄影/嘎玛丹增 姜曦 张新斌 技术审稿/谭洪起

千年土崖上的高台民居

撰文/嘎玛丹增 向明 摄影/嘎玛丹增 姜曦 张新斌 技术审稿/谭洪起

喀什人民广场上,有一尊毛泽东的巨型塑像,他挥手的时间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末。伟人停留在不变的手势里,俯瞰着南疆这座最繁华的城市。时间没有在伟人肩头存留,很多建筑的高度,已经一次又一次超越了他。只有在他的身后,东侧以北的高崖上,时间却是静止的。紧邻宽阔整洁的艾提尕尔广场,有一条名叫吾斯塘博依巷的小街,穿过它,就是维族人集居的黄土高崖。当地人习惯称其为“东营高地”或“高台民居”。用黄泥和杨木搭建的房子,既像积木又像纸盒,密布在黄土高台的东南坡地上,层层叠叠,错落无序。

喀什艾提尕大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是全疆乃至全国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坐落在艾提尕广场西侧,曾是传播伊斯兰文化和教育培养教职人才的主要经堂。

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高高矗立在千年土崖上,眺望喀什新城,看云卷云舒,听大地律动。

喀什老城的建筑明珠

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一次洪水把黄土高崖一分为二。从那以后,手工业者居住在南坡。而王宫贵族居住在南坡北坡。

阔孜其亚贝西巷,翻译成汉语意为“高崖上的土陶”。关于这条站在时光深处的小巷,完全可以忽略文字和史籍。时间和历史,依然原原本本地静卧在那里。公元893年,喀拉汗王朝(黑汗王朝)都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被萨曼王朝攻占,汗王奥古尔恰克率领所属部众迁都喀什噶尔。一些手工艺人也在那个时期,将住宅和作坊建在了紧邻王宫的黄土高崖上。当年建成的阔孜其亚贝西巷,还就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式样。时间,在这里累计停留了1100多年。这个地方,就是喀什噶尔老城。

高台民居蕴含着古人先进的居住理念和生态观,对现代生态建筑的设计有着深远影响。

高台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原生态。首先,这里的房屋建设均就地取材,用泥土和杨木搭建而成,无须费多少周折,便直接垒成土房。杨木去枝之后,亦无须刨削加工,直接用来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建筑外墙均为手工建造,凹凸线脚不多,墙面大方流畅,多用土坯砌成,直接抹上麦草泥便成矣。这种“纯天然”的民居,总给人一种这样的错觉:整个居民区看上去都是松松垮垮、晃晃悠悠,恍如“空中楼阁”。但神奇的是,这“空中楼阁”却很牢固,千百年来风采依旧。

关于高台民居的原生态,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高台民居的厚墙小窗。众所周知,西域地区昼夜温差较大,高温可达零上四五十摄氏度,低温会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厚墙小窗的结构,夏季可以阻隔热量侵入室内,冬季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冬季热量散失,很好地发挥着“空调作用”,保证室内的温度不至于波动太大。

高台民居原生态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过街楼遮阳,保护巷道不至于遭受暴晒。这里的居民仿佛有意将房屋和巷道的概念模糊,要给人一种家的舒适感和归属感。数量庞大的过街楼群形成了连续天井,房连房,楼连楼,巷道狭窄而弯曲。走进巷道,仍犹如置身小院。过街楼挡住了热量,使巷道在夏日里多了几分凉爽。还有些楼房的扩建也不全然跨街而过。只从巷道露出一侧,似展似缩,略显出几分含蓄。因挑梁只占巷道一半,便被唤作“半街楼”。

居住在阔孜其亚贝西巷的维族人,都有着强烈的恋家情结,使得这座高崖人口的密度远远超越了上海和北京,多数家庭数代同堂。太多人不愿意离开高崖新建住房成为极大的难题,只能充分利用空间发展。这里,随时都在拆旧房盖新房,建的样式还是喀拉汗王朝的样式,但用的材料显然已经不是原色的泥土。然而,也正是这种高容积率,使得高台屋能抵御大漠风沙的侵蚀,千百年来稳居崖上。与四处漂泊的游牧民族的帐篷相比,高台屋显然多了一些“抱团取暖”的智慧。

每每走到十字路口时,往往容易碰到一座更是奇特的房屋。房屋悬空于十字路口中间,四面又与其他民房相连,犹如一个哨岗,又如一个戏台。在一些非十字岔路口,讲究的维吾尔居民则会对岔路口处的房屋进行人性化改造。比如,若是在陡急的转角处,房屋的侧角往往要被削切。如此,既带来了舒缓的环境感观,又减低了潜在风险。正因维吾尔居民对建筑风格和平面设计的不拘一格,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许多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或陡或缓的小巷,如一张大网连通着这里的家家户户。

整个高台民居的巷道忽上忽下,蜿蜒百转,纵横交错,目光所及之处又及其相似,宛若一个巨大的迷宫。有许多外来游客来此游玩都曾迷路。尤其是有两个意大利人曾在这里直绕到了天黑都没走出,最后还是通过向民警求助才得以顺利“逃脱”这座迷宫。当然,这里的土著居民是不会迷路的。他们是在利用巷道铺装的不同材质进行方位辨别。比如,铺着六角砖的是通道,铺着小砖块的是死胡同,门前有光滑石子路的则大都是富裕户或旅游接待人家。如果沿着用六角砖砌筑的道路行走,不论从哪个方向都可以轻易地走出迷宫。

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土崖上形成了今天奇特的 民居景观: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纵横交错。

过街楼

悬空楼

半街楼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台妇女们用传统手艺制作纪念品出售,她们经常聚集在一起织绣,交流比拼技艺,既度过了悠闲的时光,又能为家庭增加经济收益。

随着现代日常生活用具的进入,大多工匠的手艺失去了市场,原本世代以此为生的技艺逐渐消失。铁匠艾买提大叔,成了高崖上为数不多的手艺人之一。

维吾尔居民的庭院内,绿色生机取代了外部的沙漠成为主导生活的力量。那是一种人对抗大自然的力量,同时夹杂着人性与自然的芬芳。

九曲庭院尽显民俗风情

在高台民居里穿行,楼房巷道纵横交错,几乎分辨不出哪是谁家的院墙,哪是谁家的窗户。只有一扇扇大门告诉你,这里又有一户人家。户外大门,多为两扇门,庄重厚实,门上镶有图案花纹的铜质或铁质护板压条,吊装两个碗大的门环,那是用来上锁用的。

当然,这里的居民多深居简出,更多时候门是不上锁的。只是,这门缝里面同样掩藏着独特的民居文化:大门如是一扇门紧闭,一扇门虚掩着,那么这一家有妇女和老人在家,通常只有熟人才能方便进去;如是敞开着,便表示主人们在家,等待客人的随时造访。维吾尔居民热情、好客,尤好以歌舞相迎。昔日唐三藏取经归途中,就曾在这里住过一夜。这不是传说,而是《大唐西域记》里的真实记载。

踏入大门,便是高台民居里的另一个世界。高台民居的庭院布局也不拘一格。各种院落不尽不同,有的大、有的小,地形高低不同,空间利用也多不相同。但它们有着唯一的共同点:环境幽雅,果树成荫。无论是走进任何一所院落内,一种带有浓郁西域风情的生机扑面而来。居所内,种植着大量的花朵和草木。院落、窗台、栅墙、房顶、阁楼平台,到处都摆满了花草,犹如花园般的五彩缤纷。

维吾尔居民对院落的设计也颇有讲究。富裕的人家在庭院内部的砖墙上也利用烧制的不同形状的砖拼贴出美丽的图案,与院内美景相映成趣,融为一体。一些大一点的庭院屋前一般设有回廊。回廊立柱上雕刻有各种花卉图案,雕工精美,栩栩如生。回廊下设有护栏条,整体排列,井然有序。穿过回廊,便可走进居民的室内了。

驴车是维族人传统的交通又运输工具,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高台民居内室的豪华和精致,完全有别于黄土粗泥的外观。杨木雕饰的楼檐和栏杆,造形别致的花格窗户,精心装饰着居室空间。墙壁和地面由精美的花纹图案组成,地上铺着华丽的地毯,餐桌上整齐地摆放着银亮的餐具和品种繁多的瓜果。所有的家具上均有雕饰或图案。当然,最重要的是家家户户的壁龛或房间里最高的地方,都摆放着一本《古兰经》。

高台居民的小院总是温馨而生机。这个封闭内向的庭院就是一个小的独立世界,也是他们的专属空间。他们设计的庭院与人及自然融合统一,恰是舒尔茨所描述的 “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维吾尔居民是天生富有“场所精神”的,他们凭借着对大自然与自我的感知和体悟,创造了独特的理想居所。

喀什高台民居阔孜其亚贝西巷内一角

勤劳朴实的维吾尔居民是一个喜爱装扮的民族。他们总乐于把自己的小庭院、小居室打扮得“花枝招展”。

维族少女帕子来提

高台居民的生命始终与这方土崖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给了这片土地以生机,这片土地也给了他们以财富。

神奇的色格孜

早期维吾尔居民在修屋建房就地取材,并没有发掘这土地里的“宝藏”。直到大约八百年前,有一个烧制土陶的匠人首先发现了这里的独特土质。这种泥土质地细腻,粘性极强,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人们叫它“色格孜”。于是,从那时候起,这座土崖上就建起了第一家土陶作坊。随后相继有很多土陶艺人在高崖上开设土陶作坊,生产土陶制品。

在过去的岁月里,土陶制品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一日三餐不离的“塔瓦克”(泥巴碗)、盛水用“库甫”(陶缸)、挑水用的“库扎”(土陶水桶)、洗手用的“吾肉克”(陶壶)、洗衣用的“台西台克”(陶洗衣盆),甚至包括婴儿摇床、便具,还有捕鸟猎具等等,多达百种,全部取材于“色格孜”。神奇的“色格孜”无孔不入,渗入维吾尔居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正是“色格孜”发挥着无所不能的作用,也催生了大量土陶作坊的繁衍。土陶历史上鼎盛时期,高台上有一百多家土陶作坊。当时全喀什市土陶作坊全部集中在这土崖上,所以这高台民居又被当地居民唤作“土陶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土陶手工艺品都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手工土陶作坊亦在日渐衰落。如今高台上仅现存古老土陶作坊已仅剩十余家。这仅存的十几家土陶作坊,都是经过五六代祖辈留传下来的,其泥土选料、过筛、和泥拌揉、坯体成形、彩绘、琢雕刻花、上釉、入窑烧制,出窑晾干等十数道工序,全是手工工艺。尽管现在可以用电动装置旋转成型转盘,可以省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这些陶器艺人不愿取巧,仍在沿用传承了八百多年的古老传统方法,他们依然脚踏旋转坯盘,用手捏塑,用草木烧窑……用于给土陶彩绘,上釉的颜色及加工方法也是祖传配方。经过十余道繁重的体力劳动加工而成的土坯造型,最终成了一件精美的彩釉陶器或艺术品。尤其是陶罐和陶壶,提耳和把手都进行了夸张的设计,加上上面刻着的树叶和蔓藤,被赋予了充足的民族特色。

如今的高台土陶制品,更多地从原来的生活用品变成了艺术品。这是人们对土陶制品品质的肯定和褒扬,不仅因为工艺,更因为那糅合其间的厚重历史。今天,依然有不少国内外的考古家、艺术家、收藏家不远千里赶来高台,只为一睹高台土陶的“真容”。

正是维吾尔这个富有艺术天赋的民族,创造了高台民居这座庞大的艺术城堡,守护着高台民居这座历史厚重的“维吾尔族活着的民俗博物馆”——那是茫茫大漠中的一片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绿洲,寄托着世人的景仰,也寄托着万千西域游子的乡愁。

清真寺

传统土陶作坊

猜你喜欢

土陶高台维吾尔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陶产品设计与创新
——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土陶记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新时期的传承发扬路径探讨
危如累卵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
关于培养名维吾尔医的初步探讨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名老维吾尔医学术思想传承工作要创新发展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