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市无法售卖的食品应该流向哪里

2015-12-19宿亮关娟娟

时代报告 2015年12期
关键词:烤鸡慈善机构垃圾桶

宿亮++关娟娟

当你深夜走进正在营业的超市,发现货架上还剩下最后一只热乎乎的烤鸡,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这只烤鸡卖不掉,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世界的边界在消失,人们有机会经历物资充裕或匮乏的双重生活,而超市又成为这种富足与贫困生活的一个小缩影,时刻提醒人们去谋求推动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努力消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不均衡发展。

在如此不懈的努力中,一个问题日益突出尖锐,那就是超市本身的浪费。超市出售新鲜蔬菜水果和食品,在无法卖出后,往往选择销毁。于是怪相出现了:一边是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目前全世界约有近8亿人口还生活在没有解决吃饱问题的困境中,一边是世界各地超市的食品浪费现象突出。美国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的超市和便利店共浪费了价值467亿美元的食品。

如何解决超市浪费的问题,似乎已成为全世界扶贫减贫努力的重要环节。即便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贫富差距的加大也凸显这一努力的重要性。例如在欧洲,大约有八千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天为填饱肚子发愁,同样是在欧洲,每家超市平均每天要扔掉40公斤未销售出去的食品。

最近,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电影专业学生王子曦和他的几名小伙伴们发布了自己的毕业作品:《垃圾王国(Wasteland: Out with a dumpster diver)》,探访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拾荒者”。镜头里的“拾荒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捡废品卖钱,而是寻找被超市扔掉的食物。

《垃圾王国》主人公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选择生活在遭人废弃的房子中,靠深夜在超市后院的垃圾桶中搜寻食物满足生活需要。那些搜集到的并不是过期或变质食物,很多甚至连包装都没有拆开,仅仅因为物流或经营需要被扔进垃圾桶。

纪录短片中,“拾荒者”在超市后院垃圾桶找到整整一车当天烘焙的面包、十几包标价昂贵的奶酪、培根、鸡蛋,以及包装略有损坏的饮料,摆满厨房灶台。

这名“拾荒者”在短片中说,类似生活方式让他对惠灵顿全城的垃圾桶都很熟悉,甚至知道寻找特定食物应该到什么地方,就像是普通人逛熟悉的市场一样。

事实上,类似的“拾荒者”在新西兰还有不少。一段2008年拍摄并上传到知名视频分享网站的短片中,几个年轻人开着面包车到超市后院“拾荒”。他们不仅找到了鸡蛋、面包、培根,还找到了新鲜蔬菜、几大包完美的猕猴桃,以及几瓶没开罐的啤酒和一瓶葡萄酒。

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垃圾桶里?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包装有瑕疵无法继续在货架上销售,保质期临近要在货架和仓库中给更新鲜的货物提供空间等。在《垃圾王国》拍摄过程中担任摄影的王子曦告诉记者,超市之所以深夜也要摆上热乎乎的烤鸡,是不希望失去潜在客源,但这样的烤鸡多半会在几小时后出现在后院的垃圾桶中。

既然要扔掉,为什么不低价打折促销或是直接送给有需要的人呢?这种疑问在商业上是不成立的:如果生鲜食品11点后打折销售,不少人在11点之前还会出手购买吗?如果免费发放质量合乎标准的食物,那会不会有人专门等待赠送呢?

另外,超市还要考虑赠送食物的质量问题会不会给自己惹上法律官司。

对超市来说,这些出于利润的考虑符合消费资本主义基本逻辑,也是把新鲜食物塞进垃圾桶的“合理”经济学解释,但对于资源而言却是不折不扣的浪费。

《垃圾王国》采访了新西兰一家名为“Kaibosh”的慈善机构。Kaibosh的主要工作就是从超市获得废弃食物,整理后提供给需要的人。新西兰还有其他多个慈善机构正在做类似的事情,但其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扭转食物浪费的情况。

环保组织估计,在新西兰,每年有价值大约7.51亿新西兰元(1新西兰元约合4.26元人民币)的食物被这样扔掉。

而为获取更多资源,“拾荒者”总结了很多技巧,包括如何跟管理员打交道,有人甚至跟超市工作人员私下联系,偷偷搞到那些被锁住垃圾桶的钥匙。他们不觉得在垃圾桶捡东西有什么不好,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在拯救地球资源。

不过,警方的看法却完全相反。惠灵顿警方解释,市政府或垃圾管理企业出租专业垃圾桶给超市,在垃圾被这些机构拉走处理前,垃圾桶内的所有物品所有权属于超市。理论上,从垃圾桶中翻找并带走相关物品可能被认定是偷窃行为。

但尽管如此,警方很少接到相关报案。客观上,垃圾桶中的物品已经被抛弃,难以评估损失价值。同时,类似“拾荒”行为还帮管理者减少了处理费用。

事实上,这种情形在很多西方国家都存在。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吉尔斯的博士论文关注这一社会现象。他曾在新西兰城市北帕默斯顿的演讲中表示,美国扔掉大概50%的食物,其中半数都是没有任何腐败的食物。

有学者认为,垃圾桶“拾荒”现象反映了消费资本主义时代的悖论:供应充分,但供应不够有效。人们一方面生产了过剩的商品,另一方面无法缓解贫穷,甚至在发达国家社会中还有人吃不饱饭。“拾荒”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垃圾王国》暴露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如此严峻的局面也推动不少欧洲的百货店或超市拿出非同寻常的举措,试图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早在玛莎百货之前,英国的著名超市连锁店乐购、塞恩斯博理已经推出了类似的慈善项目。而英国的欧盟伙伴法国走得更远,它在今年5月通过立法,强制该国境内营业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超市,将未卖出尚能食用的食品捐给超市自己选择的慈善机构或组织。这一法律将从明年7月开始正式实施。对于拒不执行超市的处罚也将非常严厉:超市最高面临近8.2万美元的罚款,或者超市法人面临最高达两年的牢狱惩罚。

法国能通过相关法律,要归功于一名巴黎郊区地方议员阿拉西·德拉姆巴希。今年36岁的德拉姆巴希是伊朗裔第二代移民,去年冬天他看到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们,在超市外的垃圾箱里找东西吃。这一幕刺激他行动起来,与居住社区的超市合作,将超市准备销毁、但依然可吃的食品发放给需要的人。

德拉姆巴希希望能将法国的法律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但部分法国慈善机构怨言不少,原因很简单,超市捐赠食品的运输、存储都需要有资金,否则食品只能烂掉。还有人指出,这只是政治家作秀,因为法国超市每年的食品浪费,只占法国全国食品浪费的11%,这一比例在英国更少,只有1.7%。

毋庸置疑,每天大量的食品浪费其实发生在消费者身上,并非超市。所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倡导“光盘行动”,在民众中推广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但即便如此,将超市的浪费化解于细小的善举,也算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不能称之为平等世界的一次温情回应吧。

猜你喜欢

烤鸡慈善机构垃圾桶
垃圾桶等
第二只烤鸡腿
飞进垃圾桶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垃圾桶的华丽“变身”
不同寻常
可拆分的分类垃圾桶
漫画乐园
第二只烤鸡腿
美国2008年度十大慈善机构财务支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