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紫鹊界景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2015-12-18刘艺段建南周阳周毅琦寇婉君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2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

刘艺 段建南 周阳 周毅琦 寇婉君

摘要:在界定土地功能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山地旅游区紫鹊界的土地利用现状;依据土地功能主体性原则将景区划分为生产、生态、社会、生态-生产和生态-社会5个功能区并提出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期实现紫鹊界景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山地旅游的长远发展。由于山地景区的土地功能分区尚属初探,因而在公众参与和安排其他功用土地等问题上还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功能分类;土地区划;紫鹊界梯田

中图分类号:S-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2-5584-04

Abstract: Based on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land function, land use condition of Ziquejie scenic has been analyzed.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of land function, the scenic area was divided into production functional areas,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 social functional areas, eco-production functional areas and eco-social functional areas. Besides, the way of land use was put forward about each functional region. It aim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an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ourism. Due to the primary exploring of land functional division in mountainous tourism areas,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other land utility should be demanded to further discuss.

Key words: land use; l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land division; Ziquejie scenic

城市高压生活使得旅游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内容,梯田游览作为旅游文化中的新常态,近年来备受青睐,由此也激发了梯田景区人们生产生活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从土地的功用来看,梯田一方面需要满足当地人们对“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需求,另一方面还需满足城市居民投身自然、释放生活压力的游憩需求。“三生”需求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景区内居民对土地的无序利用;外来需求给土地资源承载力带来挑战,引发生态环境问题,景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同步提升。因此,梯田景区内土地的合理利用及区划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紫鹊界景区作为中部梯田区的代表及山地旅游区的典范,影响力逐年扩增,进而也引起了不同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大多集中于土壤涵水机理[1,2]、灌溉水系[3,4]、景观生态规划[5,6]及旅游模式开发[7]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利用状况却鲜有学者探讨,伴随土地功能分类研究的兴起,从土地利用功能的内涵出发对景区进行區划,一方面能彰显出土地的多功能性,同时也为评价梯田景区的土地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紫鹊界景区位于湖南省新化县水车镇,地处湘中,属雪峰山主脉,与省内其他景点交织成一张巨型的旅游网,区内共有梯田500多级,约10万余丘,呈带状分布于海拔500~1 200 m、坡度25~40°的山坡,梯田平均宽度约1.75 m,级差约1.25 m,田埂平均宽度0.31 m。2013年5月成为国内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9月景区内水利灌溉工程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景区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发育形成的红壤、黄壤和草甸土,土层厚度达100 cm以上,耕地垦殖率较高,梯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单季稻产量8 250 kg/hm2,田内土壤质地偏粗,大孔隙多,小孔隙发育不全,持水能力较弱[8]。森林覆盖率约60%,常见树种有香椿、油桐、棕榈、水杉、马尾松等,森林土壤孔隙度大,土壤结构良好,持水性较强[9];由于林地土壤的强保水性以及梯田土的渗透作用,结合原有的灌溉沟渠,使得景区内形成一套独立的自流灌溉体系;景区仅有一条县级公路穿过,核心景区内居民点零星分布在道路两旁。

1.2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概述

土地利用与其功能密切相关[10],土地作为一个综合的功能整体,土地利用功能即在土地资源这种人类活动载体的基础上,通过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而形成的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11]。当前,由于对土地功能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大都停留在功能的定性讨论阶段[12],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时难以充分发挥土地最大的功能价值,造成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13],因此,科学合理的功能分类是充分实现土地功能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就“土地利用功能”这一系统而言,包含了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社会功能,三大功能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互相关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促进。其中,生态功能是基础,是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但人类的生产、消费等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生态系统。本研究以土地利用过程中体现出的生产、生态和社会功能为分区基础,试图通过分区达到土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并为完成山地梯田景区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规划后评价土地的功能价值提供依据。

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收集了《紫鹊界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通过对景区进行实地勘查并以问卷调查形式确认了土地现状利用方式,数据的转换及统计全部基于MapGIS平台完成;采用系统分类方法,根据功能主体性原则对现状区域进行功能区划分。

2 结果与分析

紫鹊界已开发景区主要由紫鹊界、楼下、锡溪河、白旗峰4大景区组成(图1),土地面积4 837.08 hm2,涉及龙普村等18个行政村。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其分为林地、耕地、住宅用地、水域及其他土地5类,面积分别为2 728.09、1 347.68、394.29、135.66、231.36 hm2。紫鹊界自成为风景名胜区后尽管出台了各项建设和保护条例,但是外来游客的需求以及当地居民对利益的追逐导致土地的部分功能减退甚至丧失。

2.1 紫鹊界景区土地利用现状研究

2.1.1 耕地生产功能退化 生产功能是指土地具有能够为万物生长提供水肥气热等必要条件及营养物质并为人类提供产品的功能。紫鹊界景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土地功能的保护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和生存密不可分,但由于存在管理与村民利益不协调的现象,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土地休耕期较长。

根据对紫鹊界核心景区龙普村居民以及村干部的调查得知,龙普村现有梯田面积39.13 hm2,耕种面积34.67 hm2,梯田抛荒率达11.40%;总人口860人,男女比例1∶1,外出务工人数达227人,主要为男性;留守人员老人和小孩占总人口的45.34%,而劳动力主要从事旅游接待工作;耕作制度以单季稻为主,产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低效的农业经济以及新生代农民薄弱的恋土情结。而耕地的长时间闲置或不经意的管理必会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加之有机肥的零投入和无机肥的过量使用,土壤理化性质逐渐降低,在自然灾害的作用下,耕地的生产功能将逐步衰退直至损失。

2.1.2 林地和水域生态功能减弱 生态功能指土地表现出来的能够满足人类或者维持生物体所需的自然环境和功用,一般具有调节生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14]。林地作为景区内面积最广、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地类,其生态功能的经济外部性正逐渐凸显。

随着景区影响力逐渐扩大,景区接待的游客人数日益增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在旅游旺季很容易突破环境容量,造成垃圾遍野;同时,受利益的驱使以及景区保护条例的限制,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民一方面想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提升档次,而另一方面又受限于只能建木房的政策,由此,利诱使得原生态树木遭受砍伐,加之90%以上的农民以柴作为燃料,导致林地的生态调节能力正逐步降低、可调控范围逐步缩小。

与之同步的是对水体生态功能的削弱。紫鹊界由于其独特的土体和岩石结构,保水性能优,有“天下大旱,此地无忧”的说法。但由于居民尤其是旅游接待中心生活用水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自然干旱以及生活污水的无处理排放,导致水质的变化进而使得水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水体在自动调节生态系统平衡的过程中会超越生态阈限,自动调节能力降低直至消失。

2.1.3 建设用地社会功能不健全 土地的社会功能是指土地在社会经济方面能够起的作用,如提供就业机会,保证收入来源,维系社会保障等[15]。对土地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效率。在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之前,农村土地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为保障功能。

从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居民点零星分布于景区的4个主要部分,受景區保护条例的限制,近5年内没有批复新宅基地。根据实地勘查记录,住宅多为2层的木质结构房屋,外表陈旧的为普通住宅,外表光鲜的则是家庭式旅游接待点,甚至有一部分房屋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坍塌。部分农民为了逃离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举家搬迁到城市周边或工作地周边租住的房内,而农村的老宅出租用作商用或闲置,由此,土地应有的保障功能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此外,景区内仅有一条与外界沟通的县级公路,极大地限制了旅游旺季的车流量,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同时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2.2 紫鹊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成果

以上述土地功能分类为基础,根据紫鹊界土地利用现状(图1),以功能的主体性为原则,打破行政界线和景区界线的束缚,将紫鹊界景区分成5个功能区(图2)。

2.2.1 生产功能区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使得土地的生产功能尤为突出,因此,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土地必须受到保护,严格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占用生产功能区土地。受限于欠发达的交通条件,景区内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成为必要。将紫鹊界景区和楼下景区中集中连片的耕地共915.76 hm2划分为生产功能区,选取有机质、水、pH等指标对其地力进行等别评定,确定土地的高中低等别,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能;同时要改变现有的耕作制度,提升土地的复种指数,可以采用套作、间作和轮作的方式,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空间,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同时又能增添景区景观的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

2.2.2 生态功能区 土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为保护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受空间地域性及时间动态性的影响,土地的生态功能在不同时间范围和空间尺度表现各异。但总体来说,通过划定生态功能区,重视土地的生态功能,满足人类对生态的需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紫鹊界作为山地旅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是提升景区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将景区内大面积林地、部分零散的耕地以及锡溪河沿线(锡溪景区和白旗峰景区的分界线)划为生态功能区,面积2 689.67 hm2。景区管理机构有计划地安排当地居民对成年树木进行疏伐,严禁采伐珍稀树种以及有观赏价值的树种,以锡溪河为中心划定河流沿线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生态功能区内的低等级坡耕地必要时可退耕还林,适当配以室外家禽的养殖,以此增加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

2.2.3 社会功能区 系统功能反映的是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形式上可以分为重叠分类和非重叠分类[16]。为避免土地功能的交叉性,社会功能主要阐述建设用地的功用。从社会保障体系来看,农村特别是低学历农民的社会保障长期存在缺失,除去耕地带来的社会保障,建设用地对人类社会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从龙普村统计报表中得知,全村860人中仅有12人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9.3%的人有高中文化,其余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依据研究区现有土地利用布局,以4个主要景区内居民的主要生活区域为中心,将居民点用地、商服用地、农村道路以及部分水域划为社会功能区,合计222.19 hm2。以现存的文化景点(如干栏式民居、古樟树、祭祀广场、正龙民居等)为圆心,土地的社会功能应依次体现为信息存储社会功能、财产社会功能、公共服务社会功能、居住社会功能和交通社会功能。为应对未来人口及客流量增加产生的对地需求,居住社会功能区的划定应采用弹性规划理念以增强规划的适应性。同时,为解决景区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适当安排财产社会功能地和负向社会功能地用于招商引资。

2.2.4 生态—社会功能区 山地旅游区的开发主要以自然景观为对象,但对其开发只能达到适度规模,即既要保证景区的生态性,又不丧失旅游区固有的休闲和观赏功效。因此,通过合理的规划,在生态功能区适当增添人文娱乐气息,以期达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依据现有的宗教庙宇(如罗氏宗祠、土地庙、天玉寺等)、周边林地及零散耕地的布局,将景区内具有生态美学和社会文化功用的林地和部分建设用地划為生态-社会功能区,区域面积270.75 hm2。根据区内的地形地势建造梯田农耕文化展览馆和宗教文化展览馆作为教育基地,让游客在休闲的同时感受梯田文化和傩文化。此外还可种植有季节变化的树种,提升游客对美的享受。

2.2.5 生态-生产功能区 人均耕地面积小、布局分散是山区土地的主要特点。目前农村存在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常年抛荒致使土壤肥力逐渐降低,给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隐患。将景区内林地和耕地相间分布的区域划为生态-生产用地,面积达738.71 hm2,规划要充分考虑未来景区的发展潜力。严禁自然生产力等别较高的耕地闲置,作为储备资源的耕地现阶段可用于种植药材、茶叶、经济树种或用做开心农场等,既实现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又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现有的土地规划大都只注重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产出效益,而忽略土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因而无法解决生产、生态和社会用地的比例及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等问题,进而难以指导土地利用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以功能分类为基础将紫鹊界景区的土地划分成5个功能区,从宏观上既考虑了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同时又保证了其独立性和完整性。生态功能区和社会功能区的划定体现了人类对生态的需求和土地蕴藏的巨大功能,达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融合,提升景区品位并体现出地尽其用的特点;此外,根据功能分类的规划成果简单明了,更切合民众的需求并且在短时间内能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3.2 讨论

本研究是基于功能分类的山地旅游区土地利用分区初探,而土地的功能分类体系尚处于完善阶段,因此实践与理论成果是否相符还需进一步验证;由于受紫鹊界耕作斑块面积的限制,如何让民众自愿参与到文中提及的通过增加复种指数尽现土地的生产功能有待讨论;此外,紫鹊界作为特殊的山地梯田区,前往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区划中如何为科学工作者安排研究用地、是否需考虑景区地下水位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等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 段兴凤,宋维峰,曾 洵,等. 湖南紫鹊界梯田区森林土壤涵养水源功能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1):157-160,165.

[2] 许文盛,王一峰,童晓霞,等.紫鹊界梯田区植被凋落物水资源调配特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4):130-135.

[3] 许志方,聂芳容,张硕辅,等.湖南紫鹊界梯田自流灌溉体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4):73-74,77.

[4] 许文盛,尤 伟,李亚龙,等.紫鹊界梯田原生态自流灌溉的环境因素探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28(10):69-74.

[5] 甘德欣,龙岳林,黄 璜,等.山地梯田景观的灾害防御机制与效益分析—以紫鹊界梯田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2006, 15(16):106-108.

[6] 甘德欣,龙岳林,袁锡姿,等.紫鹊界梯田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对策[J].经济地理,2007,27(6):1056-1058.

[7] 王 鹏,罗意坚,邓育武,等.紫鹊界梯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2(6):106-108.

[8] 王 辉,杨小宝,田大作,等.紫鹊界梯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研究[J]. 2012,31(5):123-126.

[9] 齐增湘.基于GISRS的紫鹊界核心景区的保护和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10] 刘 沛,段建南,王 伟,等.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分类与评价体系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36(1):113-118.

[11] 张洁瑕,陈佑启,姚艳敏,等.基于土地利用功能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13(3):29-35.

[12] FRASER E D G. Travelling in antique lands: Using past famines to develop an adaptability/resilience framework to identify food systems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J]. Climatic Change, 2007,83(4):495-514.

[13] 易秋圆,段建南.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与评价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2):188-191.

[14] 刘学录,曹爱霞.土地生态功能的特点与保护[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0):54-57.

[15] 蔡 霞.中国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2(1):23-26.

[16] 波克罗夫斯基.关于分类学体系[J].国外社会科学,2007(2):51-53.

(责任编辑 彭西甜)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
略谈乡镇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近20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
基于ArcGIS 10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斑自动化综合
重庆市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实践探讨
龙泉市MCDA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基于PSR概念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