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和伊拉克的石油合作①

2015-12-17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伊拉克石油

海 德

由于伊中两国石油市场的固有特性,两国之间的石油关系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非常快,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石油企业则在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国际石油市场中寻求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经历了长期的不稳定局势之后,伊拉克恢复了其在中东的正常地位以及其与外界的联系。伊拉克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430亿桶(约合195.9亿吨),产量增长迅速,根据伊拉克石油部的计划,其石油生产水平将在未来10年内与沙特持平。近期,各大国际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境内展开激烈竞争,中国石油企业在竞争中有突出表现。

一、中国的石油市场

1、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扩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和中国石油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差距,使中国越来越依赖于进口石油。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5~2005年期间,中国的石油需求翻了一倍,从1995年的330万桶/日增至2005年的660万桶/日,相当于美国石油需求的1/3。①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Bookyear.2006.中国的石油消费年增长7.5%,比美国快7倍。②The Institute for the Analysis of Global Security(IAGS“Fueling the dragon: China's race into the oil market”,http://www.iags.org/china.htm.中国的石油进口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1100万桶/日,约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60~80%。③Downs,Erica 2006,‘Energy Security Series: China’.The Brookings Foreign Policy Studies.[December 2006]Available from: http://www.brookings.edu/fp/research /energy/2006china.htm.中国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费促使中国的决策者必须想方设法解决中国的石油安全供应问题。

2、确保石油供应的途径

确保石油供应对于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确保其石油供应。

(1)国内途径

中国主要通过提升国内石油产量以及加速国内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需求。“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亿~ 2.0亿吨,然后逐渐下降。”①陈清泰、冯飞、周凤起、王庆一:《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人民网,2003年11月16日。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45/2191153.html虽然天然气普遍被视为煤炭的替代品,但它可以在运输业中取代石油的作用。天然气驱动的汽车已经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使用,并将逐渐普及到其他城市。

(2)国际途径

中国努力提升参与全球石油市场竞争的能力,鼓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发展成为国际性石油公司。要理解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必须先了解这三家公司的起源。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有着共同的渊源,都源自原石油工业部和原化工部。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几年,中国政府决定将这些部委的生产性资产转化成国有企业。目的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经济效率,扩大所有权。

中石油于2009年成为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在2010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名列第十。中国第二大石油公司中石化,则负责所有炼油、市场营销和石化生产,现在主导着中国的下游市场。相比之下,中海油规模相对较小,说明中国的海上石油产业规模较小,这是中国的石油新领域。然而,中海油发展很快,已成为中国利润最高的石油企业之一,部分原因是它侧重于原油生产,较少涉足高度管控的国内成品油市场。

此外,这三大石油公司也是按照地理划分的,中石油控制中国北方,中石化在中国南方地区,中海油则控制海上生产。后来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市场改革使它们得以超越最初的功能和地理区域的分工限制。目前中石油仍主导管道建设和运营,中石化以炼油生产为主,中海油专门从事海上石油生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消费者,开始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授予三大石油公司收购海外油气产业的特许经营权。中石油最先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秘鲁的塔拉拉区块(Talara Block)油田。②Erica Strecker Downs,Chan’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RAND Corporation,2000,p.22.尔后,以中石油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企业介入了一系列海外石油投资。中国政府特别支持把中石油建设成为一家世界级的石油公司。中国领导人将中石油以及其他石油公司的国际化视为确保满足中国石油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为了确保能源的安全供应,中国石油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石油开采和发展项目,不断加大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力度。中国虽然是全球能源市场上的新手,但通过不断摸索,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并根据具体情况,出台相应的对外政策。其实,即便是在最好的环境下,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石油公司都在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使之更适应于参与石油合作或竞争的政治环境,以及石油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从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活动可以看出,中国公司基本上都是在中国政府的密切协调下进行动作的。所有这些公司的海外投资都是为了确保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供应。通过多年的对外合作,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学到了很多在海外做生意的经验,已成为在全球兼并和收购上游油气产业的重要成员。现在中国石油公司共在31个国家运营,或寻求服务合同,或向资源丰富的国家贷款,为全球上游投资和全球石油供应做贡献。例如,中国石油企业与 BP公司合作,以增加伊拉克的原油产量。中国公司的投资也有助于俄罗斯、中亚、拉丁美洲和非洲油气产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正在向全球最有竞争力的能源公司转变。日益积累的海外业务经验,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和雄厚的资金后盾,使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博弈中能够获得更好的优质资产,并在与其他老牌的国际石油公司合作中,获取成功。这些成功又反过来增进中国石油公司开展全球业务的信心。中国石油企业的投资常常是按需出价,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高于市场价值,但经过长期的磨练,中国公司的国际交易经验日益增长,近年来财务业绩保持良好,从而使中国公司能够确立起具有独立主见的资源投资立场。

除上述三大石油公司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石油公司,其中最大的是中化集团,在中石油和中石化建立之前一直负责中国的石油进出口。自2001年起,中化集团开始在海外进行上游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生产。虽然与三大石油公司相比,其海外投资规模较小,但近三年的投资比往年高得多。

3、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与日俱增,中国的石油安全开始面临着各种挑战。目前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因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对石油的依赖会继续加重。

关于中国石油进口危机的学术研究有很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描述了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和西方对这些挑战的本质看法有所不同。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应着眼于国内,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①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11-16页。有的则断言,石油安全需要对“依赖进口的相关风险”进行管理。中国石油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似可总结为以下几类: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石油资源和石油运输的垄断

西方垄断资本凭借本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基本紧握了世界各地的主要油气资源市场。西方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竞争本身就异常激烈,对于中国公司的参与,它们不遗余力地加以阻碍是必然的。

基于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石油最大的消耗国,两国都把中东视为主要石油进口来源,中美两国的石油需求都在日益增长,而世界石油储备却在减少,因此美国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威胁,这威胁一是对世界石油资源的垄断,二是对中国从中东非洲进口石油的海上运输线的控制。这样一来,石油必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石油进口大多来自海湾地区和西非地区,②International Energy Agancy(IEA)“China Energy Data,Statistics and Analysis – Oil,”http://www.eia.doe.gov/emeu/cabs/China/Oil.html.尔后都是通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最后运抵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两地通往中国的海上运输线必经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这两个海峡均在美国海军势力控制范围之内,不是中国海军所能控制的。美国海军可以通过封锁石油来源地的出口,达到封锁中国石油进口海上运输线的目的。马六甲海峡一直是美国觊觎控制的重要海峡之一。由于该海峡三国共管,意见不一,因此美国目前还控制不了。2004年4月美国军方制定了《区域海事安全计划》的反恐新方案,计划向马六甲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明确表示不接受美国的提议,经过不断磋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组成特混部队共同负责海峡安全,同时邀请印度参与协助防务。为此,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修建了海军基地,重兵扼守,随时准备介入马六甲事务。如果中美关系发生问题,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极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不与美国为敌而禁止中国船舶通过。

脆弱的海上运输线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主要威胁就来自美国海军。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对于美国海军独霸从海湾地区到中国南海的海上石油通道一直心存不满,担心一旦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必然会封锁中国的海上石油供应线。1980年1月23日,美国卡特总统宣称,任何企图阻碍从波斯湾向西方输送石油的敌对势力,都被视作是对美生死攸关利益的威胁。“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手段予以击退。”从此,这个被称为卡特主义的原则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海湾政策。①[美]迈克尔·克莱尔:《致命的联系:石油,恐怖主义和美国安全》,常泽鲲编译,载 《国际论坛》,2003年第11期,第7页。这种威胁可以具体化为台海两岸冲突或其他可能出现在未来中美关系中的问题,特别是当美国意识到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强大力量的时候,对这种威胁的感觉尤其深切。

中国为了规避石油风险,逐渐减少了海上航道的运输,转而使用陆上输油管道作为石油供应通道,以解决中国地缘政治的困境。②陆路石油管道有助于化解中国地缘政治困境,同时也是中国从陆地迫近大中东的战略中的重要步伐,详细分析参见东方晓:《中国的战略选择:从陆地迫近中东》,载《西亚非洲》,2008年第10期,第5~10页。为此,中国石油企业在经济和政治上投入巨资,进行跨国管道建设,以分散油气供应路线。此外,中国石油企业也投资北美、中亚和东南亚的跨国石油管道,在增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市场增加新的纬度,增加这些地区的政治多样性。

由于中亚地区的美国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中国非常积极地修建了通向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国内推行石油立国的发展战略。石油出口对哈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哈国就是基于这些原因,紧盯中国旺盛的需求,提前进入中国能源市场。这条管道的一大亮点是,它避开了受美国海军控制的海上石油通路,穿行于中哈两国的陆地地区。中哈石油管道从2006年5月25日起正式对华输油。这是中国首次以管道方式从境外进口原油的历史性标志,③《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 25日起正式输油》,http://news.sina.com.cn/c/2006-05-25 /14479025097s.shtml。也是哈国和整个中亚地区对中国的首次正式供油。在由该管道向中国输送的原油中,50%来自哈国的扎纳诺尔油田和阿克纠宾油田,50%来自里海地区的俄罗斯油田。这条石油管线为中国的石油进口增加了一个来源,有利于中国推行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可部分替代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路线,有助于减轻对马六甲海峡的交通依赖。由于这条管道不经过第三国,可以给中国带来更稳定、更安全、更持续的供油。此外,连接中国和缅甸的石油管道项目也有着相同的功能,可避开马六甲海峡的运输风险。这条管道长达1250公里,从缅甸西部实兑港一直延伸至中国云南省省会城市昆明市。④All Business,“China approves Myanmar pipeline development”,http://www.allbusiness.com/sector-21-mining/support-activities-mining-support-oil/1182984-1.html.

(2)石油资源地区的安全形势不稳定

由于未来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将继续加剧,中国开始对中东、中亚和非洲的石油开发和生产感兴趣。然而这些地区的形势极不稳定。虽然中国早已开始推行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政策,但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仍日益增加。

现在中国58%以上的进口石油来自中东产油国,不久的将来这一指数将升至70%。尽管从历史上看,中国在中东地区并无长久的战略利益,但现在因石油进口来源地的关系变得日益重要。对于中国来说,问题在于,由于中东地区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以及大国势力的干预,所以地区局势均不稳定。大多数向中国出口石油的国家如苏丹、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等,都动乱不安,给中国的石油供应带来了很大威胁,使中国的石油安全供应之路障碍重重。2011年初掀起的中东政治变革浪潮(始于突尼斯,然后蔓延到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①关于发生在北非中东的这轮剧变,参见王锁劳:《有关北非中东剧变的几个问题》,载《外交评论》,2011年第2期,第1~14页。而美国与伊朗的对抗也曾对中国的石油进口带来冲击,“中国与伊朗签署的油气合同已经高达1200亿美元左右,美伊两国的政治博弈将中资企业的在伊项目推向了两头受挤的境地。”②《美伊对抗冲击中国石油进口,1200亿美元合同前景难料》,http://finance.ifeng.com/news/cor porate/20120106/5407106.shtml。

中国的石油政策是根据国内外石油市场的变化来进行调整的。此外,中国为了使石油企业能够与国际石油企业竞争,也对石油企业的内部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竞争需要。长期以来,中国的石油公司(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一直在努力寻觅国际石油市场中的立足点,认真探索与国际竞争对手(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经验和悠久历史的西方石油公司)的相处之道。国内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使中国企业迫切希望能够恪尽职守,顺利满足市场需要,但产油地区的动荡局势,以及大国势力的竞相逐鹿,使中国企业备感压力。幸好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并努力创造条件,使中国石油企业具备了与国际石油公司竞争的实力。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目标就是保障中国的石油供应。为此,中国进一步调整了在产油地区(尤其中东地区)的石油政策,以此赢取安度难关的机会。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开办的历史短、经验少,但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国际石油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石油公司之一。

中国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石油消费市场之一,稳定可信赖,信誉良好,向中国市场出售石油可以确保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由于石油与政治有着直接联系,因此诸多产油国都希望中国石油企业能够成为本国石油市场的重要投资者,以此来制衡西方石油公司,保障经济利益。

二、伊拉克的石油市场

1927年10月15日,外国公司在伊拉克北部基尔库克以北的巴巴格格尔地区(Baba Gurgur)发现了石油,伊拉克石油业从此就由那些外国公司掌控。其中,土耳其石油公司(TPC,成立于1912年)是第一家接手伊拉克石油业的公司。这家公司由一些大型的欧洲石油公司组建,建立目的是为了避免内部竞争,共同抵御其他利益寻求者。①最大股东是英国政府控制的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其1914年持有50%的股份。另一个重要股东是荷兰皇家/壳牌。一战后,奥斯曼帝国战败崩溃。1918年英国军队占领伊拉克,然后以 BP公司为首的各欧洲石油公司成立了伊拉克石油公司(IPC),取代土耳其石油公司。②这家公司是在土耳其石油天然气公司(TPC)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由一些国际石油公司共同组成的,在1925~1961年间几乎垄断了所有伊拉克的石油勘探。

1958年的伊拉克革命对伊拉克的石油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新政府建立初期阶段,因依赖于伊拉克石油公司(IPC)带来的石油收入,未对该公司采取不利措施。1960年9月,主要石油出口国会议在巴格达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961年12月,伊拉克政府出台第80号法案,向IPC公司收回所有不用于生产的特许区域,因而在政府和石油公司之间引发了10多年的争议。IPC公司坚持自己的权利主张,坚决要求政府弱化法案效力,恢复公司对北鲁迈拉地区的控制权。

毕总说:“如今,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外资品牌占据大多数市场份额。面对这一情况,比亚迪叉车作为民族品牌,希望能够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让更多的企业认可国内品牌产品的优势。”

1964年2月,伊政府成立了国有伊拉克石油公司(INOC),并法律授权INOC独家开发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其他石油公司无此权利,但INOC允许IPC等石油公司参与对已有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在此条件下,IPC得以继续提升开采基尔库克地区石油的保有量,同时进行出口和市场化运作。至此,IPC仍是伊拉克石油生产的实际掌控者。

1967年,苏联援助INOC开发北鲁迈拉地区的油田。苏联提供了5亿多美元的物资,如并列钻机、水泵、管道、海湾深水港、油轮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技术人员队伍。1972年,北鲁迈拉油田开始产油,生产原油近400万吨。在同一时期,伊拉克与法国、意大利、日本、印度和巴西的石油公司分别签署了服务合同,允许外国石油公司对该地区进行勘探和开发,同时承担开发的全部费用和风险。

1973年2月,伊拉克与IPC解决了索赔与反诉问题。IPC接受伊拉克石油公司国有化,同意支付约3.5亿美元给伊拉克政府,作为对IPC出售伊拉克石油期间对伊拉克政府财政收入损失的补偿。作为回报,伊拉克政府同意免费提供给IPC15万吨基尔库克原油,当时价值超过3亿美元。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后期,油价上涨使伊拉克的石油收入猛增,尽管这一时期的石油产量一直处于波动中。于是伊拉克将石油收入的很大部分投入到扩大工业基础的规模上,使其炼油能力成倍增长。1977年,一条从基尔库克到土耳其海港德尔特约尔(Dortyol)的重要石油管道完工。

1976年,伊拉克改进了石油产业结构,成立了新石油部,对石油产业直接进行规划和建设,并负责炼油、天然气加工和天然气营销等工作。INOC公司的部分业务签署给了一些外国服务公司。附属于INOC的国家北方石油组织负责运营北部油田。在以后的重组中,该组织更名为北方石油公司(NPO)。此外还成立了中央石油公司(CPO)、南方石油公司(SPO)和国家石油营销公司(SOMO),各公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INOC因而得以全心监管石油生产。

1、战争对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响

较之于其他中东国家,伊拉克石油是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在20世纪80年代,原油出口占伊拉克年出口总额的83%。①Sluglett,M.& Sluglett,P.Iraq Since 1958: From Revolution to Dictatorship. New York:KAI Limited,1987,p.35.伊拉克战争影响了石油加工、生产和出口,自两伊战争爆发起,伊拉克在世界石油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3年伊拉克拥有探明石油储量158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9%,但该年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仅6375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8%,居世界第16位。②钱学文:《中东产油国的油气发展现状(一)》,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3期,第32页。而其境内潜在的真实储量事实上被低估,因为更深的含油岩层主要都在西部沙漠地区,尚未被勘探。这些资源未被勘探开发的原因主要是战乱不断,如两伊战争(1980~1988)、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及2003年的美伊战争。③查道炯:《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在这些战争中,伊拉克的国际贸易关系,尤其是石油关系,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伊拉克石油产量的巅峰值是1979年的330.9万桶/日。次年两伊战争爆发后,产量急剧下降,到1989~1990年间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的石油工业和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随后的经济制裁又造成原油产量锐减。从1990年到1996年底,联合国决议禁止伊拉克出口石油,石油生产只允许用于满足国内需要,期间可能存在少量的非法石油出口。①Jonathan E.Sanford,Coordinator.,Iraq’s Economy,Past,Present,and Future, CRS Report RL31944.从1996年到2003年美国入侵,石油出口和进口均受到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的严格管制,该计划允许伊拉克政府根据人道主义需要出售一定量的石油。2003年11月21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483号决议,石油换食品计划正式终止。(见图2)

伊拉克的石油出口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起,一直到1988年战争结束。1980年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下降至248.9万桶/日,到1983年为70.2万桶/日。③参见“Middle East Oil and Gas,”Exxon Background Series,December 1984,p.12.同期伊拉克的进口额从1979年的约85亿美元猛增至1982年和1983年的175亿~210亿美元,④Vivian C.Jones,“Iraq’s Trade with the World: Data and Analysis”,CRS Report RL32025,Updated,September 23,2004,p.5.主要用于军需和民用物品的进口。进口额的显著增长意味着战争环境下的伊拉克工业不能够满足国内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到了1984年,战争带来的经济制裁促使进口额大幅下降,人民生活支出大幅上涨,第纳尔迅速贬值,政府及国有公司开始无力支付外国承包商。①Sluglett,Marion F.and Sluglett,Peter,Iraq Since 1958: From Revolution to Dictatorship,New York: KPI,p.265.

第三阶段从1996年实施石油换食品计划起,一直到2003年国际制裁终止。在此期间,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被控制在一定水平以内,1995年4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实行第986号决议后,所有的出口均受到严格控制。该项决议允许伊拉克每6个月出口价值20亿美元的石油,伊拉克政府可以用这笔石油收入,购买食品、药物和其他人道主义物资,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第四阶段从2003年至今。2003年5月22日,安理会通过第1483号决议,解除所有对伊拉克的除武器和军用物资外的经济制裁。美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就油气领域的投资制定了《碳氢化合物法》和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准备大力开发油田,大量增产石油。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间,伊拉克石油部与国际石油公司签署了开发14个油区的12个长期合同。合同一期开发6个大油田,石油总储量超过43亿桶(约合5.89亿吨),二期开发那些已经被勘探但还没有完全开发和投入商业生产的油田。合同包含的油区共拥有60亿桶以上的探明石油储量。这些油区被完全开发后,伊拉克的总产能有望升至约1200万桶/日。这些合同要求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在未来10年内达到这一目标。

要赶上这一进度表,伊拉克面临许多挑战,其关键问题是大幅增长的原油产量缺少销售渠道。现在无论是伊拉克的炼油设备还是出口设施都面临瓶颈,要处理加工更多原油,原有设备必须升级。伊拉克南方的石油出口已接近满负荷,北方的出口能力遭到破坏,但不管怎样,扩大出口量已成当务之急。

2、伊拉克石油潜力

从中东石油储量上看,伊拉克拥有大量石油储存是毋庸置疑的,现已证明的储量为1430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1%, 80个油田中只开发了17个。③U.S.Department of Energy,Iraq Country Analysis Brief,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p.1.http://www.eia.doe.gov/emeu/cabs/iraq.html.由于伊拉克的石油勘探长期处于停止状态,因此其石油储量实际上要比目前估计的还要多。此外,伊拉克还拥有很多天然气资源,几乎都没有开发。

据地质学家和行业专家估计,伊拉克西部和南部的沙漠地区可能蕴藏着450亿~1000亿桶的可开采石油。伊拉克石油部长沙赫里·斯塔尼说,伊拉克正在重新评估其已探明石油储量,并期望这个数字有所提升。储量最丰富的伊拉克油田位于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地区。石油部主要依靠北方石油公司(NOC)、南方石油公司(SOC),以及2008年从南方石油公司分离出来的米桑石油公司(MOC)三大石油公司掌控所有油田。以下是最新的油田石油储量数据。

表1: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储量①数据来源:伊拉克石油部。

3、石油出口管道

伊拉克通过港口和石油管道出口石油。所有港口都集中在南部地区,最大的是巴士拉石油港(原巴克尔港),其运输能力为 130万桶/日。除此,海湾上还有5个相对较小的港口,如豪尔·阿马亚港(Khor al-Amaya)等。在输油管道方面,伊拉克拥有三条分别通往北方、西方和南方的管道,此外还在规划建设一条通往约旦的新管道。

(1)通往北方的基尔库克-杰伊汉(伊拉克-土耳其)管道,从伊拉克北部向土耳其港口杰伊汉(Ceyhan)输送原油。近 10年来,这条管道屡遭破坏,影响了北部油田出口。伊拉克与土耳其已签署协议,在原本输油160万桶/日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万桶/日。为了让这条管道达到设计的运输量,伊拉克需要建设一条将南部原油运输到北方的战略管道。伊拉克已制定计划,除新建一条从巴士拉到基尔库克的战略输油管道外,还要另建两条原油管道。

(2)通往西部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输油管道,该管道因在2003年战争中无法使用而被关闭。这条输油管道的设计运输量为70万桶/日,但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水平。伊拉克和叙利亚政府官员曾讨论重启这条管道,俄罗斯石油公司(Stroytransga)也曾于2007年12月答应修复该管道,但都没有后续行动。

(3)通往南方的伊拉克-沙特阿拉伯输油管道。这条管道的运输量为165万桶/日,1991年海湾战争后被关闭,现在仍无重启计划。

(4)伊拉克拟兴建一条从哈迪塞到约旦亚喀巴港的输油管道,但目前还没有启动这一项目的具体时间表。

三、伊中两国的石油合作前景

中国和伊拉克的石油环境现状表明,两国的石油市场是相互需要的,中国的石油市场需要稳定可靠的石油供应商,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则需要稳定可靠的销售市场。两国的石油潜力相得益彰,伊拉克石油市场的需求可以在中国石油市场中得到满足,中国石油市场的需求在伊拉克石油市场中可以得到满足。两国之间开展石油合作完全符合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

伊拉克石油工业的历史发展表明,伊拉克具有很大的石油潜力,但战争因素以及伊拉克与外界的关系问题,阻碍了伊拉克的石油发展,既影响其经济发展,也影响其地区影响力的增强。但是,自2011年底美军撤出伊拉克之后,伊拉克的石油潜力真正有了释放的机会。2008年,伊拉克石油部邀请包括中国石油企业在内的国际石油企业共同参与油田开发和石油基础设施建设,以期推动伊拉克石油业的发展。伊拉克的预期目标是,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

伊拉克石油产量的增加,以及中国石油消耗量的快速增长,为中伊两国增进石油合作铺平了道路,而加强两国的石油合作对两国无疑都有利。除石油利益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在推动这种合作,如两国拥有良好的传统关系,对重大国际问题立场相近等,这些因素显然有利于加深和增进两国的经济关系(包括石油关系)。伊中两国的石油市场表明,两国的石油关系具有互补性。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而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和产量的不断增长,再加上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两国未来的石油合作前景充满希望。

伊中两国的传统合作关系值得一提。20世纪90年代期间,两国之间没有机会进行石油合作,因为伊拉克被孤立,并挣扎于第一次海湾战争后联合国的经济制裁中,伊中关系受到了联合国决议的限制。在此期间,中国试图帮助伊拉克,并鼓励联合国消除或至少减轻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但无果。1996年联合国开始实施“石油换食品计划”(第986号决议),根据这项计划,伊拉克政府有权出售数量有限的石油,为人民购买食品和药品。这项计划也为伊中两国提供了石油合作机会。1997年,伊拉克石油部与中石油签署合同,开发艾哈代布油田。由于“石油换食品计划”的限制,加之伊拉克一方面与联合国关系僵持,另一方面与美英两国交恶,致使伊中两国不能建立起坚实的石油合作基础,伊中之间的所有合作在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被喊停。伊拉克新政府成立后,其首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安全和恢复国家主权。在美国占领的数年内,伊拉克由于安全局势问题而遭受诸多挑战,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公司进军伊拉克市场。2008年,伊拉克的安全形势开始好转,政府军和安全部队控制住了国内安全局势,与此同时,伊拉克政府提出了石油产业重建计划,邀请全球石油公司投资伊拉克油田。这是伊中石油关系的转折点,它为中国企业打开了进入伊拉克石油市场探寻机会的大门。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抓住机遇,与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合作一起赢得了伊拉克重要油田的开发合同。这三大公司中,中石油最为成功,它与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合作,获得了三项重要油田合同,中海油和中石化各获得一项合同。这些合同是中国石油企业重新踏进伊拉克石油市场的第一步,也是加深两国石油合作的重要一步,相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石油资源,伊拉克的石油机遇对中国来说更显难能可贵。

在 2008年之后的几年里,两国贸易得到巨大改善,在伊拉克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石油占99%以上。根据双方签订的合约,2014年中国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比 2013年高出68%,伊拉克因此成为中国三大原油供应国之一,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超过俄罗斯和阿曼,这是伊拉克在争取更大市场份额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①王冠中:《中国 2014年自伊拉克进口原油合约数量将增加 68%》,http://cn.reuters.com/article/china News/idCNCNE9AP00620131126.鉴于伊拉克石油生产的良好基础与发展势头,伊拉克有望成为确保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希望。由此可见,伊中两国发展石油合作乃至整体经济合作的机遇非常大。当然,伊中两国也将面对许多挑战,有些来自两国自身,有些来自伊拉克邻国,还有些来自伊拉克国内的大国势力。伊中两国的有关部门应直面挑战,努力克服困难,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使两国的经济关系能够得到更加全面、深入、稳定的发展,实现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猜你喜欢

伊拉克石油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石油过剩:一桶油如何突然跌至负值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通识少年“种”石油
激战正酣
伊拉克战争关键人物今何在
石油PK太阳能
伊拉克恐怖袭击百人死伤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萨科齐突访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