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2015-12-14姜明珠

企业导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姜明珠

摘  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解决方案,即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

一、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企业和社会劳动力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进行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培养能适应物流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技术实践型人才。毕业生要具有物流企业采购管理、物料控制、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专业能力。

二、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校经济管理系有七位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除了两位教师有企业工作经验外,其余的专业课教师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缺少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在平时的工作中,专业课教师又忙于教学工作,缺乏到现代物流企业中的工作的机会和时间,导致在实训教学和技能操作教学中也只能是进行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物流实操的讲授和练习。高职物流专业实操性很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我校师资力量的薄弱必然会出现学生操作技能低下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影响。

(二)物流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目前我校只有一个物流实验室,实训室还在筹备当中。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物流设施设备,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去企业参观过所以大多数设备对他们来说都十分的陌生,即使看到图片和相关视频,也会比较难记忆和理解该种设备的使用方式和优势。

(三)学生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估。现在高校毕业生普遍对自身定位或评价过高,缺乏吃苦耐劳、实干的精神,在基层或一线的操作岗位做一段时间就会因为工作辛苦而放弃。从我校的毕业生调查表中可以发现,毕业两年后,只有 10%左右的学生继续从事物流工作。这说明学生就业心态不平稳,不能正确认知自我,这会影响学生的毕业实习效果,也会影响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影响校企合作开展。

三、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安排——课堂讲授和实习完美结合。大学一年级主要在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认知实习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和专业认知教育,组织学生参观物流公司,对他们进行感性教育,并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们开设专业认知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年级主要是大量专业课的学习及校内实验和校内实训,实训过程中 可聘请企业员工担任培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物流作业实训环节。 三年级为少量的专业课及顶岗实习,同时也可利用假期让学生进入相关单位部门进行专业课程对应的业务岗位操作练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双基地建设。双基地就是要建立起设施完备、效果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基地互相补充、各自发挥作用。校内实训室内的物流设备要完备,可操作性强,而且要体现现代物流的特点,基地建设可与物流大赛结合起来,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联系,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来弥补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对学生训练的不足,但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比如签订协议的多,真正运行的少;短期参观见习的多,长时间接纳学生实习的少;以真正给学生按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辅导的少。以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没有为教学服务的责任,也没有为教学服务的义务,因此在校企合作环节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很常见,一些企业会担心培养的人才外流,这样企业付出得不到回报。针对这样情况首先,学校和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利益共同体,签订协议,把学生的实习实训纳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规划中。其次,实行订单培养,“2+1”合作模式,把企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术纳入教学内容,在第三年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企业制定培养方案,实习学生分阶段进行考核,择优转正录取,实现实习、就业的一体化。

双证化建设——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并重。“双证”或多证,是指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因此,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同时,也鼓励了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岗位证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个性教育。物流专业高职层次上的行业认证主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物流师中级的物流技能鉴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助理物流师认证, 以上行业认证的技能模块和原有学校的专业培养模式有区别, 比如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师职业资格中级认证培训包括销售物流管理、物流企业运行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等到模块,非常重视物流行业的实际操作实务,因此在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中尽量做到和行业认证的对接,提高教学实践效率。

建设与完善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因此专业设置非常灵活,简言之就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质量核心在专业建设,其教学模式是“能力中心”模式,这一模式在培养这类人才过程中的任一环节都离不开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门人才,也只有“双师型”教师大量的涌现,才能完成高职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所以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高超的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学校与企业进行多方联系合作,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学校可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在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同时选派专业课教师也在该企业承担具体工作任务,既可以提高老师的实践技能也可参与学生的管理。校企密切合作实行科技服务与开发,并在校企合作教育顶岗工作中,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地选拔符合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

总之,为了保证我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效果,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外部保障机制,加强内涵发展,建立新型的合作教育模式以及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努力进行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改革,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优势,并使双方充分享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带来的成果,校企双方的合作才会有活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才能健康、深入的开展下去。探索物流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今后一个时期将面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昊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

[2] 苟建华.校企合作模式下校外实习管理机制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

猜你喜欢

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电机与电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就业模式分析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