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液力传动工作油

2015-12-14胡业荣

企业导报 2015年16期

胡业荣

摘  要:液力变矩器与液力偶合器中使用的传动介质称为液力传动油。本文将对液压传动油的发展和一些主要的性质提出简要的概述,说明液压传动油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液力传动工作油;液力传动装置;工作介质

一、液力传动工作油的发展

液压中的工作介质是伴随着液压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现在液压技术的高速发展,液压与电气的结合成为当代技术的一大亮点外,液压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研发改进新的液压油,在传递动力、润滑、冷却、控制、传动装置的保护以及平滑变速的性能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一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机开始了液压传动和油的研制,并且把液力传动液分为三类,即PFT—1、PFT—2、PFT—3,分别用于不同的传动装置。国外的液力传动油性能较好,但是价格较高。然而我国的液压油发展却比较缓慢,在20世纪的60~70年代才开始液力传动油的研究主要有YLA—N32、YLA—N46以及JARN C—4变矩器专用油。但是由于我国液力传动油的规格比较低,性能不能完全满足传动装置的要求,很大地限制了我国液力传动的发展。

二、液力传动工作油的性能分析

(一)粘温特性。液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流动或者有流动的趋势时,液体内分子间的内聚力要阻止液体分子间的相对运动,由此额产生一种内摩擦力,这种现象称为液体的粘性。而液力传动工作油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称为粘温特性。一般液力传动油的粘度越小,传动效率越高,但是如果液力传动油的粘度过小则不易形成油膜,降低了油的摩擦性能。由于传动装置的工作范围比较广,工作条件比较复杂,液力传动的使用范围宽,因此对液力传动的粘度稳定有比较高的要求,一般100℃应该控制在5~100mm2/内,粘度指数要求在100以上。

(二)密度特性。当变矩器的泵轮、涡轮和导轮的尺寸相同时,在相同的工作转速和负荷下,液力元件的传递的力矩和功率与工作油的密度成正比,液力传动油的密度越大,变矩器所能传递的功率业绩越大,整个变矩器的尺寸也就越小,结构也就越紧凑,机种也就越轻。因此,在满足粘度要求的基础上,液力传动油还应该具有较大的密度。

(三)抗泡性。液力传动油在高温、高速的运行环境下容易在油中产生泡沫,会引起液力传动的不稳定,产生气蚀现象,破换液力传动装置,影响液力传动的准确性,对传动造成冲击等。工作油中的泡沫是由于油中空气的含量大还有油的气化造成的,与工作油的成分有关。油中的空气含量过大还容易加剧油的氧化变质,粘度发生变化导热变差使油的温度变高。为了防止泡沫的产生,应该在油中加入抗泡添加剂,降低油品的表面张力,是气泡溢出油面减少气泡的形成,同时尽量曾加油品的沸点,减少气化。

(四)抗氧化安定性。 液力油在液力传动装置的运动速度

比较大,工作的温度高,并且不断的与空气、铝、铜等具有氧化性的金属接触。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加速油品的氧化变质,改变油的化学特性,从而改变油的摩擦性、粘度的等。一些传动油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酸类或者过氧化物,会严重腐蚀液压传动装置的中的液压元件,最终会到时传动效率的降低和自动液压控制系统的失灵。因此,液压油要有很好的抗氧化性。

(五)摩擦特性。良好的传动油摩擦系数应该尽可能高。动摩擦因数过低的时候,传动油的传动能力会大大下降,传动效率大大降低,还有可能使浸泡早传动油中的湿式离合器和换挡制动器打滑,造成换挡的时间增长,换挡的可靠性下降,换挡点失控。此外,良好的传动油还要要求静摩擦和动摩擦的匹配得当,它们之比要小于1。通过计入摩擦改进剂可以改善油品的摩擦性能。

(六)抗磨性能。液压传动油还要担任变矩器中的泵轮涡轮轴承导轮的单向啮合器的润滑,与变矩器、偶合器串联的机械变速器中的齿轮、轴承的负荷较大、液力传动油的工作温度高粘度低,因此更需要有效的润滑。为了避免传动装置的运动副的擦伤而影响正常工作,对液压传动油的抗磨特性也就是其润滑性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大多数的传动油中加入各种抗磨添加剂,能够使液力传动油有很好的抗磨性能。

(七)防腐特性。由于油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水汽和空气,在进入传动装置之后,形成冷凝水、空气,会对一些金属元件发生腐蚀作用,使其锈蚀。因此传动油应该具有良好的防腐特性。

(八)抗剪性能。 在液力传动装置工作的时候,工作油会发生剧烈的搅拌,会对油里面的大分子链产生剪切作用,引起粘度下降。同时还有可能会改变油的化学性质,引起油的一些其他性能的变化。可以通过在大分子的结构上的改变来,提高有的抗剪性能。

结束语:液力传动工作油是提高液力传动性能的重要基础,随着当代工业的发展,液压的应用将会是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一个工业大国。液压油是液压运行的核心,一个国家拥有自主研发液压油的能力,也就把握了液压行业的前进步伐,能够研发出较高性能的液压油,也就让液压行业走在了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 赵静一,王巍.液力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姜继海,宋锦春,高常识.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