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徽古道 见证时光的印迹

2015-12-10吴渭明

绿色中国 2015年16期
关键词:金溪古樟石柱

文 摄 吴渭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饱含时间和故事,它们像一串串摇曳的风铃,将来去的过往说给后人。那些穿越古今的一条条古道就记录了时光的印迹和风物的变迁。

在浙江省开化县有一条开徽古道,是浙江省开化至安徽省徽州的大通道,是古时徽商、浙商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红色古道。这条古道因海拔高,里程长而著名。

开徽古道,由浙江省开化县城始,经马金镇,过齐溪,进入安徽省休宁县,再翻过马金岭至安徽省徽州,全程84 公里,开化县内里程 25 公里。始建于唐,修于宋。路宽 1 至2 米,最宽处3 米。

在离县城21 公里的马金镇霞田村一个山坡上,有一座山岭叫青云岭,这里曾是古时开徽古道的必经路段,关口非常峡小,现在新修建的青云岭城门依然屹立在关口。在城门的左边有一株古樟树,冠华如盖,古樟与古城门相益得辉。从古城门往右沿青石板台阶向上,有一座小庙叫青云庙,青云庙始建于元末明初,古为仙家佛地,庙前庙后大树参天。小庙南门的山顶上曾经有一栋清代时兴建的青云堂,古时叫水堂,是专为香客和过往行人提供茶水的地方,如今青云堂己不复存在,今年霞田村投资200 多万元在遗址上建造了一座高15 米、3 层雕梁画栋的青云阁。登上青云阁,可见青云岭上一片古樟树林,滿霞田、霞下古村和马金溪沿岸美丽景色尽收眼底。

悠悠古道

从青云岭关口公路蜿蜒向上,经过青云庙至山顶的雄塔,仍有一段保留完好的青石板路。

青云庙这座承扬乡风民俗的古庙虽年代久远,庙墙体己略显斑驳,但它曾见证过新四军沿古道由此向皖南挺进的历史,至今小庙南边的墙上还留有当年新四军写的标语,“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像这种抗日标语在这条古道沿线曾留有许多。

紧挨霞田村的马金溪旁,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名曰霞山,古村落以郑、汪两大姓氏为主。霞山郑氏始祖郑慧公迷恋霞山景色,从外地迁居霞山。明代初年,开徽古道和村前的马金溪使霞山成了安徽和开化一带木材的重要集散地,经商贩木的贸易异常活跃,在开徽古道上的徽商和郑氏家族都参与其中。这种经商贩木的商业活动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几百年的经营造就了霞山村往昔的繁华。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造起众多的建筑艺术精品,盛时的霞山村有园林、书院,有祠堂、钟楼、寺庙、桥梁、水碓等,如今的霞山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及民国时代的民居、祠堂等古建筑约有300 座,可称古建筑博物馆。

霞山民居与徽州的民居风格相类似,马头墙、砖雕门楼、青瓦、白墙等,以“合院+天井”为基本单元。合院的形式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大都三开间。所有的建筑均为两层楼房,正房明间为敞厅,两次间为卧室,敞厅后金柱间做太师壁,楼梯即在太师壁后。建筑主入口均设置在南向或者东向,南向时一般设在中轴线上,东向时设置于东南角占据一间厢房的位置,垂直于轴线进入。

霞山建筑的外表朴素无华,但内部的装饰却极为精美,其中主要的装饰手段集中在建筑雕刻上,即霞山三雕:木雕、石雕与砖雕。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典型民居建筑,如郑松如宅、暗八仙、梨园聚、中将宅等,槐里堂是目前浙西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即使在今天,走进这个古村落,依然能够感受到氤氲的古风。

青青石板路

从霞山沿马金溪向上有个村庄叫石柱村。石柱村四面环山,依马金溪自北向南呈带状分布,北面到古驿道问津亭、祝家渡桥,南面至龟蛇把门,西靠来龙山,东临马金溪。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神奇石柱之称。辖区内有苦槠、青岗、香枫等树龄在300 余年以上古树名木30 余株,最老古樟已达1000 余年。

唐宋古道在石柱村贯村而过,由马金走官道进入石柱,沿边是断肠山脊,形似巨蟒,与之相呼应的是一座葱郁山包,形似玄武,古道从中穿过,相传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地,明代宰相商骆在断肠山脊留有衣冠冢。

这条官道既是古时两省居民的经商要道,也是军事行动的主要通道,唐朝王雄诞计占歙州,逼迫汪华奏表归顺所利用的就是“七里垅—马金—石柱”这条官道。

石柱村北有座环翠亭,母龙柱向河边延伸出一片高十余丈的石壁,石壁上古木参天,青翠欲滴。环翠亭依石壁而建,为一座四角凉亭,为北宋大家欧阳修所题,亭内有欧阳修题匾,曰“环翠亭”。亭后石壁凿有一个佛龛,供奉掌水路的泗洲佛。古驿道在环翠亭处拐了个弯,被石壁挡住了视线,故亭前冠以“问津亭”,亭后匾以“知道处”,据传为明代大学士商辂回乡途径此亭而题。环翠亭旁有一千年古樟,树高35 米,胸径达9 米,六七人难以合抱,树冠可覆盖三亩地,树干中空,可容纳十余人,传说当年黄巢兵败藏于此洞中,蛛网封口,逃过了乱兵的追捕,故称黄巢洞。在千年古樟的左边峭壁上刻有“唐宋古道”四个红色的大字。

唐宋古道石柱村段

在石柱村这条古道上还流传有许多故事:经考证,理学大家朱熹其夫人在北宋理学家胡瑗之女,就出生在石柱。朱熹曾于马金包山书院听雨轩论道教学,期间其夫人病逝葬于石柱听雨轩后,朱熹结庐守墓九月。

相传,当年明朝内阁首辅商辂罢相回乡途经这“龟蛇把门,将相并行”的宝地曾欣然断言:三年后必官复原位。但当他看到断崖时,又绝望感叹:“龙脉已断,我不复出也。”传说,商辂去世前,曾要求家人在石柱村的“断肠沟”边留下一座衣冠冢。人们猜想,商辂是想以宰相之身修复龙脉,图后世腾达。

从石柱村的千年古樟往北50 米处,“问津亭”旁有一处叫仙女乳,仙女乳位于环翠亭旁,一块天然的岩石下涌出泉水,像极了母乳滴水。仙女乳终年泉水不断积聚形成小潭。在千年古樟段,古道中间开始有一块50 厘米左右的块石,块石周围全部由小鹅卵石砌成,宽约3 米,往北走,路面由两块50 厘米左右的块石砌成,宽约1 米。再往北走,路面就只有一块50 厘米左右的块石,这是开徽古道上保存较好且最平整的一段。再往前就是祝家渡,古时过马金溪必须过的一座桥现己不存在了。过溪后开始翻越高岭,古道从此开始在崇山峻岭中穿越。到齐溪镇卫生院后通向半山腰,然后翻过一道山岗,从马金溪上方半山腰的一条横路往下走约400 米,就到了安徽休宁县龙田乡,这里群峰连绵,满目翠绿,村口有一个古树群,有苦槠、枫香36 株,古树林旁的村庄里,马头墙、砖雕门楼、青瓦、白墙等,置身其中,如入画中。

从这再往前北11 公里,就是马金岭。马金岭地处皖浙交界,高1130 米,主峰杨坑尖海拔1137米,为徽州、睦州(后改为严州)、衢州分水岭。马金岭是开徽古道的重要一段,古时归属开化县。马金岭修于南宋乾道年间,璜源吴氏六世祖吴时敏出巨资修建。时年71 岁的吴时敏当年修建这条路时采用“高则夷之,下则筑之。”砌石阶五千多级,历时多年,铺就了这条全长30 余里的古道。

据《开马金岭记》记述,马金岭曾经是“民之衣食期间,负贩往来终日,攀缘兽蹄鸟迹之道,往往十步而九息。”马金岭是浙商、徽商必走的一段,也是最怕走的一段,不仅山高路陡,且常有土匪出没。千百年来,这条官道、商道、军事通道走过无数风云激荡的人物!唐朝乾符年间,黄巢起义,篁墩人程沄、程淘、程渝众兄弟,依临溪东密岩、璜源马金岭天险,起兵拒黄巢保州里。程渝,休宁大阜程氏分迁始祖,在马金岭上,修关筑隘,安营扎寨。清朝顺治三年,明末礼部尚书黄道同,由福建率军翻越马金岭。1935 年1月,方志敏和粟裕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休宁出发,翻越马金岭,进入遂安县。1935 年至1938 年,由方志敏、粟裕领导的红军先后在古道沿线主持江南八省游击队的集结和组编,组建新四军一、二、三支队,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踏着厚厚的积雪,翻越过马金岭,奔赴皖南抗日前线。因此这也是条红色古道。

翻过马金岭就是屯溪。巍巍马金岭,奇岩峭壁竞秀,山岭陡峭难行,千百年过去了,古道仍断断续续地横亘在崇山峻岭之中,古道虽已不见当年的繁忙,但它像一位历史老人,经历过世纪苍桑和星移斗转,见证着古道的繁荣和衰落。

猜你喜欢

金溪古樟石柱
石柱迷宫
清官戴金溪
金溪:脱贫攻坚“主战场”变乡村振兴“示范地”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蘑菇石柱
“天下第一樟”
古樟
千年古樟
蜀人南迁留遗踪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
古 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