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比夫定联合胸腺素-α1与单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比较研究

2015-12-08汪茂荣杨志国耿家宝储旭东浦永兰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转换率干扰素乙型肝炎

谢 芳,汪茂荣,张 馨,杨志国,耿家宝,储旭东,浦永兰,李 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公认抗病毒治疗是阻止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的有效途径。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是治疗HBV感染的核苷(酸)类似物,属于左旋核苷类,其治疗具有较高的HBeAg转换率[1-3]。胸腺素-α1是由胸腺素分离纯化出的一种小分子生物活性多肽,可以改善乙型肝炎患者紊乱的免疫功能,明显提高CH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目前认为,病毒的彻底清除有赖于机体的免疫功能。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应用可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提高疗效。本研究就LDT联合胸腺素-α1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试验设计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的方法,同时在解放军81医院、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东台市人民医院进行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4月4个中心收治的106例接受LDT单药及联合胸腺素-α1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受试者均于试验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48周抗病毒治疗。

1.2 诊断标准 受试者年龄为18~65岁,符合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中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HBsAg和 HBeAg阳性≥6个月;HBV DNA≥1×105copies/mL;ALT在正常值上限的2~10倍之间;从未接受抗乙肝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剂治疗。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抗-HCV、抗-HDV、抗-HEV或抗-HIV阳性;合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存在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用药禁忌等情况。

1.3 治疗分组和治疗方法 经过研究者判断,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入单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获得受试者序号后方可接受相应研究药物及检查。LDT联合胸腺素-α1治疗组第0周~第24周口服LDT+皮下注射胸腺素-α1,第24周~第48周口服LDT;单用LDT治疗组第0周-第48周口服LDT。分别于治疗24周、48周评估疗效及安全性。

1.4 药品及实验室检查 本研究药物替比夫定(LDT)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600 mg/片,密封,15~25℃干燥处保存;注射用胸腺素-α1由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1.6 mg,2~8℃避光保存。本研究所用的研究药物胸腺素-α1在每周访视时在医院皮下注射,每次1.6 mg,每周2次,使用24周;在治疗期间,LDT600 mg/d,口服,服用48周。HBV DNA用ABI-7000荧光定量PCR仪检测,检测下限为5×102copies/mL;HBV血清学标志物用Abbott-I 2000全自动免疫发光仪检测,标准如下:HBsAg<0.05 IU/mL、抗-HBs1-10 IU/L、HBeAg <1.0S/CO、抗-HBe>1.0S/CO、抗-HBc>1.0S/CO 均提示结果为阴性。肝肾功能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5 疗效判定指标及标准 于治疗第24、48周时评估,主要评价指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eAg转阴且HBeAb转阳)。次要评价指标:血清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滴度,计算其与基线相比下降200临界值指数(COI)所占的比率;血清HBV DNA转阴率;血清HBV DNA下降对数值;ALT复常率;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HBV DNA取对数)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四格表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与基线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06例,其中男71例,女35例,年龄18~65(34±8)岁,两组患者代表性良好,年龄分布、性别比例、ALT水平、HBV DNA水平及HBeAg滴度等方面在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病毒学应答 治疗24周时,HBV-DNA<500 copies/mL在联合用药组为75.0%(39/52),单用药组为 77.8%(42/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HBV DNA下降对数平均值高于单用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48周时,HBV-DNA转阴率在联合用药组为88.5%(46/52),单用药组为 79.6%(4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HBV DNA下降对数平均值高于单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血清学应答 治疗24周时,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联合用药组分别为26.9%(14/52)、25.0%(13/52),而单用药组分别为18.5%(10/54)、16.7%(9/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滴度较基线下降200 COI的比率在联合用药组和单用药组分别为50.0%(26/52)、37.0%(2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治疗48周时,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联合用药组分别为38.5%(20/52)、36.5%(19/52),与单用药组的20.4%(11/54)、18.5%(10/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滴度较基线下降200 COI的比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药组53.8%(28/52)、单用药组33.3%(18/54)。见图2。联合用药组治疗48周时有1例出现HBsAg转阴,因例数过少,未计入统计。

表1 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前基线特征

表2 两组治疗CHB患者24周其他指标应答比较

表3 两组治疗CHB患者48周其他指标应答比较

图1 两组治疗CHB患者24周HBeAg应答比较

图2 两组治疗CHB患者48周HBeAg应答比较

2.4 生物化学应答 治疗24周和48周时,联合用药组ALT复常率均高于单用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耐药及安全性评价 联合用药组在治疗48周时出现2例耐药(耐药率3.8%),单用药组在治疗48周时出现3例耐药(耐药率5.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内,单用药组有4例出现一过性的ALT升高,而联合用药组有2例出现一过性ALT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6例均无其他伴随的不良反应,随着疗程的进展,肝功能都恢复正常。治疗48周时,联合用药组出现2例ALT升高,单用药组出现3例ALT升高,均加用甘草类保肝降酶药后恢复正常。联合用药组和单用药组均有2例出现无症状的血清肌酸肌酶升高,未经特殊处理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约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者[5-7],每年约新增 5 千万病例[8],其中5%~10%感染者为成人,高达90%的婴幼儿感染成为慢性病例,每年约有7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9-10]。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11-12]。据此推算,我国现在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例[13]。CHB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类、核苷(酸)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胸腺素α1等)。对于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满意的终点是:HBeAg血清转换合并血清ΑLT正常和血清HBV DNΑ达到检测不出。停药的原则是:HBeAg阳性患者每间隔6个月2次监测发现HBeAg血清学转换同时HBV DNA达到检测不出。HBV DNA持续抑制及HBeAg的血清学高转换率是治疗的目标。

LDT为L-核苷类似物,在全球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GLOBE研究[1])中的研究数据表明,LDT治疗HBeAg阳性CHB,治疗基线ALT水平≥2ULN且HBV DNA水平≤107copies/mL的患者,治疗52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60%,ALT复常率为77.2%,HBeAg血清转换率为22.5%。胸腺素-α1可以通过刺激外周血液淋巴细胞丝裂原来促进机体内T细胞增强、活化、细胞因子的分泌[14],提高B细胞抗体分泌能力,促进内源性干扰素α、干扰素γ的释放,增加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分别用干扰素单药和干扰素联合胸腺素-α1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治疗结束1年后两组患者HBeAg的转阴率分别为28%和45.8%[15]。胸腺素-α1单药治疗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6个月后出现完全应答(ALT复常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几率为42.3%[16]。对近10年来国内外7项相关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表明,干扰素联合胸腺素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干扰素单药,治疗结束后HBV DNA的转阴率、ALT的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sAg转阴率分别为54.9%和36.3%(P <0.01)、74.5%和60.9%(P<0.01)、56.9% 和 36.7%(P < 0.01)、9.8% 和3.7%(P<0.05)[17]。对于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CHB患者,可用胸腺素-α1 1.6 mg,皮下注射,每周 2次,疗程 6个月[18-1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4周后联合用药组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eAg滴度较基线下降200 COI的比率均高于单用药组,但因治疗时间短,尚未体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48周时,HBeAg滴度较基线下降200 COI的比率显著高于单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明显高于单用药组(P均<0.05)。可能的机制为在治疗前24周联合使用胸腺素α1和LDT的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激发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HBeAg转阴及HBeAb的形成,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48周时疗效明显。HBeAg阳性的CHB患者体内,HBeAg血清学转换过程是免疫清除病毒的过程和疾病缓解的过程,也是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停药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对于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所有的CHB患者治疗后HBV-DNA载量水平均明显下降,HBV-DNA转阴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治疗可产生耐药性变异,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耐药患者均有所增加,耐药率与其他文献报道相当。在治疗48周时出现的ALT升高为发生HBV耐药所致,两组的耐药变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联用胸腺素α1不会增加耐药的发生。在治疗48周内,两组病例均有少数患者出现一过性的ALT升高,未经特殊治疗均恢复正常,考虑可能与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增强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显示两药联合应用的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LDT联合胸腺素-α1治疗HBeAg阳性的CHB可以提高HBeAg血清学转阴率和转换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是较好的联合抗HBV临床治疗方案。远期疗效及停药后是否有长期抑制HBV作用尚有待继续研究[20-21]。

[1] Liaw YF,Gane E,Leung N,et al.2-Year GLOBE trial results:telbivudine is superior to lamivud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Gastroenterology,2009,136(2):486-495.

[2] Gane EJ,Wang Y,Liaw YF,ea t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longed 3-year telbivud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Liver Int,2011,31(5):676-684.

[3] Lv GC,Ma WJ,Ying LJ,et al.Efficacy of telbivudine in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high baseline ALT level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16(32):4095-4099.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3-24.

[5] Ocama P,Opio CK,Lee WM.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current status[J].Am J Med,2005,118(12):1413.

[6] Lai CL,Ratziu V,Yuen MF,et al.Viral hepatitis B[J].Lancet,2003,362(9041):2089-2094.

[7] Farrell GC,Teoh NC.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a new era of disease control[J].Intern Med J,2006,36(2):100-113.

[8] Merican I,Guan R,Amarapuka D,et al.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Asian countrie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0,15(12):1356-1361.

[9] Ganem D,Prince AM.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J].N Engl J Med,2004,350(11):1118-1129.

[10] Tang CM,Yau TO,Yu J.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current treatment guidelines,challenges,and new development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20(20):6262-6278.

[11] Liang X,Bi S,Y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J].Vaccine,2009,27(47):6550-6557.

[12] Liang X,Bi S,Yang W,et al.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mong children born during 1992-2005 in China[J].J Infect Dis,2009,200(1):39-47.

[13] Lu FM,Zhuang H.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J].Chin Med J(Engl),2009,122(1):3-4.

[14] Jiang YF,Ma ZH,Zhao PW,et al.Effect of thymosin-α(1)on T-helper 1 cell and T-helper 2 cell cytokine synthesi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J].J Int Med Res,2010,38(6):2053-2062.

[15] Lim SG,Wai CT,Lee YM,et al.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thymosin-alphal and lymphoblastoid interferon for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J].Antivir Ther,2006,11(2):245-253.

[16] You J,Zhuang L,Cheng HY,et al.A randomized,controlled,clinical study of thymosin alpha-1 versus interferon-alph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lacking HBeAg in China[J].J Chin Med Assoc,2005,68(2):65-72.

[17]毛海鹰,石统东.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荟萃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29-33.

[18] Chan HL,Tang JL,Tam W,et al.The efficacy of thymos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a meta-analysis[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1,15(12):1899-1905.

[19] Piratvisuth T.Reviews for APASL guidelines:immunomodulator therapy of 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 Int,2008,2(2):140-146.

[20]曹 辉,殷萍萍,王 坚,等.抗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使用情况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9):963-965.

[21]陈 勇,胡毓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的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4):381-383.

猜你喜欢

转换率干扰素乙型肝炎
Ⅰ型干扰素抗HIV作用的研究进展▲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资源量储量转换规律
太阳能硅片表面损伤层与转换率的研究
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的影响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研究人员开发出转换率超过40%的光伏系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