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调查与思考

2015-12-07包俊洪

红旗文稿 2015年20期
关键词:海雀毕节石漠化

包俊洪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喀斯特地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推动,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毕节试验区建设。今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主持召开扶贫攻坚座谈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求包括毕节在内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的功夫。在此之前,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曾对毕节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毕节试验区在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明确要求毕节要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

毕节地处贵州西北部,与川、滇两省接壤,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上世纪80年代,毕节人口急剧膨胀,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迫使毕节形成竭泽而渔、竭草而牧、竭地而耕的落后生产方式。当时毕节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惊人,森林覆盖率只有14.9%,其中赫章县海雀村还不到5%。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人居环境极其艰苦,群众大多住茅草房,甚至是用树枝简单搭起的“杈杈房”。

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毕节人民艰苦创业、接续奋斗,逐步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状况,实现了两大跨越,即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试验区成立以来,到2014年累计造林1962万亩,治理石漠化7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6.2%,赫章县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已达70.4%,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则高达80%。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从6%提高到31.7%,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如今的毕节,崇山峻岭依旧,但山川秀美,满目青翠,城市和乡村到处洋溢着发展的活力,充满着创业的豪情。毕节干部群众牢记“近期做示范、远期探路子”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走在了贫困地区的前列,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是把科学发展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是毕节遇到的最大发展难题,破解这个难题,根本出路在于走科学发展之路。从试验区建立之日起,毕节追求的就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紧扣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三大主题”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整体推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内涵。像毕节这样人口严重超载、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经济发展更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国民素质提升等相协调,这是毕节改革试验所取得的一条宝贵经验。27年来,毕节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通过开发扶贫探索经济建设、生态改善、社会发展的有效整合,通过生态建设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人口控制促进人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牢固基础。

二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把如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发展的首要目的。近年来,毕节通过突出“六个到村到户”,扎实推进结队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行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2014年,全市下派2197个驻村工作组、11165名驻村干部,覆盖了所有贫困村,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驻村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和贫困群众家里,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将温暖送到群众心窝里,获得了群众的由衷称赞。发展是最大的扶贫,产业则是发展的支撑,毕节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依靠市场激发内生动力,引导群众在产业链上脱贫致富。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投资40多亿元建设毕节职教城,建立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校企紧密合作,做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进厂,毕业即就业”,有力提升了人口素质,大大方便了群众就业。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加强务工培训,每年农村劳务输出人口达145万余人,劳务收入近36亿元,外出务工不仅带回了资金、技术,更重要的是带回了干事创业的新观念。投入3.84亿元把3.2万户居住在深山区、石漠化山区的群众搬迁到产业聚集区、生活方便区。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改造农村危房47.5万户,昔日茅草房已难觅踪影。

三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举措。毕节试验,就是要通过政策、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来激活各类资源要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改革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动力。毕节人民向改革要发展、以创新强动力,探索出了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五子登科”山地生态治理模式,即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系带子,坡地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探索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包括特色林果发展模式、生态畜牧发展模式、林药结合模式、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等。这些集成性创新举措是辩证解决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矛盾的范例。

四是充分发挥多党合作的政治优势助推科学发展。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彰显了多党合作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在中央统战部的牵头推动下,形成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共同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统一战线服务于贫困山区发展的“毕节经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坚持不懈深入毕节,协调试验区解决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思考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课题,帮助试验区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增强推进改革试验的前瞻性,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和可行性研究,努力推进政策突破、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试验区成立以来,通过多党合作,协调推动落实了铁路、公路、电厂、机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培训各类人才32.9万余人次,新建或改建各类学校近200所,组织实施“同心”生态建设等“五大工程”,投入2.7亿元建9个“同心新村”,有力推动了毕节试验区建设。由各民主党派专家组成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是试验区的“智囊团”。毕节试验区各届领导班子与专家顾问组召开的座谈会累计达50多次,这些别开生面的民主座谈会,丰富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层实践形式。

五是把构筑“精神高地”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27年来,毕节人民不怨天尤人、不等靠观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主动干、主动闯,在实践中铸就了“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毕节试验区精神,成为推动毕节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曾经对海雀村的群众说:“哪怕失败一百次,也不能死守旧摊子。再大的困难也要为群众找条出路,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既要做给群众看,更要带着群众干。调研中,我们时常为毕节干部群众的高昂斗志和感人事迹所感动。一年16次前往海雀村倾情结对帮扶贫困群众的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带领乡亲植树造林脱贫致富而鞠躬尽瘁的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通过石漠化治理种植中药材带动群众致富的大方县杨场村“药王”蒋云明等,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毕节人民可贵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构筑起来的“精神高地”正是推动毕节试验区不断发展的最强大的内在动力。

当前,虽然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毕节毕竟已开始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且前景美好。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道路的意义将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得到巩固、拓展和充实,其作为典型的示范功能也将不断凸显。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责任编辑:马建辉

猜你喜欢

海雀毕节石漠化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大西洋海雀
有了党的好政策,还需自己更争气——海雀脱贫实践的经验启示
大西洋海雀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寻味贵州——毕节
大西洋海雀,你真倔
游洞——毕节织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