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设阳江风筝课程建设初探①

2015-12-06张河英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阳江529566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0期
关键词:阳江风筝传承

张河英(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阳江 529566)

高校开设阳江风筝课程建设初探①

张河英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阳江 529566)

摘 要:阳江风筝是省非遗文化,是南派风筝的代表。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作业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研究阳江风筝现状,虽然政府从多方面促进阳江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仍遇瓶颈。高校承担着传承文化功能,依据“大力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将非遗文化阳江风筝引入校园。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开设风筝课程,构建合理的阳江风筝课程体系;确定阳江风筝课程目标;阳江风筝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手段等。通过一系列的风筝课程建设,促进阳江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造区域特色民族文化。

关键词:阳江 风筝 传承 课程 建设

1 研究目的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有的传统文化由于得不到载体而面临衰退、濒危甚至消失。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鹞北鸢”,阳江风筝是省非遗文化,是南派风筝代表,在阳江已有146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政府从多方面促进阳江风筝文化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传承尴尬的局面。高校承担着传承、创新、应用和传播文化的功能与职责,依据“大力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作者所在高校顺应国家号召,不断改革创新,将阳江风筝课程引进进校园。在师范教育专业中开设风筝课程,既能体现区域体育特色课程,又能更有效地传承南国风筝文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作业法、个案分析等方法对阳江风筝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通过对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阳江风筝制作与放飞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

3 结果与分析

3.1阳江风筝发展曲折,成立了多个风筝协会和俱乐部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鹞北鸢,北有潍坊,南有阳江。阳江风筝由来虽无史料可查,但重阳节放鹞习俗延续至今已有1460余年,有记载的民众聚族登高放纸鹞的民谣和诗词歌赋却不少:九月重阳考鹞高,断都鹞线续头毛;九日龙山纪盛游,流觞曾逐海云收。重阳日,结伴携酒选胜登高,士人赋诗,儿童放纸鹞较高下或悬藤工其上,风激之鸣响彻云霄,北山尤盛。

据冯峥的《云上精灵—阳江风筝》记载:1928—1929年,阳江县政府曾建立“平民习艺所”,在阳江部分灾民中培养了一批风筝艺人,举办了几次规模较大的风筝比赛。解放前夕的战争年代,人们疲于奔波生计和逃命,风筝发展曾一度萧条。建国后,风筝发展得到恢复。1957年后的政治运动导致风筝发展再次受挫。打倒四人帮后,阳江市的民间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1972年阳江恢复放鹞习俗。1986年,阳江县成立了200多人的阳江风筝协会,组建了第一支阳江县风筝队,归属县体委管辖。自此,阳江风筝的发展再次兴旺,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1990年,阳江硬板“灵芝”风筝获“世界十绝风筝”之一的称号,1993年被中国风筝协会命名为“中国风筝之乡”,进入了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电视、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余暇时间。阳江风筝文化渐渐淡出人们视野,进入了停滞发展阶段。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件,但阳江风筝文化仍然不断地下滑;风筝批发市场冷落、风筝制作艺人转行、部分特色风筝制作工艺失传;传承人老化,阳江风筝的理论研究滞后等等,阳江风筝文化再次走向衰退。

2009年阳江市成立了好易飞风筝俱乐部和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风筝队;2010年南天风筝俱乐部成立;2011年孖发风筝俱乐部成立;2012年昆仲特技风筝俱乐部成立;2013年12月阳东金门风筝协会成立。

3.2阳江市政府重视风筝文化建设与发展

1993年,阳江市人大常委会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风筝节,同年召开了首届风筝邀请赛。至今,阳江先后举行了七次规模壮观的国际风筝邀请赛,吸引了美国、马来西亚、日本、意大利、印度、泰国、法国、德国、孟加拉国、卢森堡、韩国等国际友人和台湾港澳同胞参加比赛和观摩。

2006年5月阳江风筝入选广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将军阮家培(1925年生)、风筝大王梁汝兴(1932年生)、灵芝王冯光(1927—2013年)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郑荣发(1951年生)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传承人。2014年5月,梁玉泉(1967年生)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梁治昂(1972年生)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生活补贴从每年2千元提升到1万元。

2011年12月,成立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并免费提供1500多平方米的地方给广东省风筝协会办公和制作风筝。

2013年5月15日,广东省风筝协会落户阳江市,成为我省第一个落户省会之外的省级群众性体育协会。

2013年8月至12月每周六下午,阳江市宣传部牵头,组织我市风筝爱好者在市鸳鸯湖进行风筝表演,促进阳江风筝文化的宣传。

3.3阳江风筝的辉煌成就

1986年,阳江市风筝队参加潍坊举办的全国第一届风筝邀请赛,荣获2金1银1铜团体总分第五的好成绩。1996年、2008年2012年,阳江市风筝队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三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三次荣获团体总分一等奖。

1990年阳江的“灵芝”风筝在潍坊的第七届国际风筝会暨全国风筝邀请赛上获“世界十绝风筝”之一的荣誉称号。

1991年,阳江市被广东省体委命名为“广东省风筝之乡”,1993年7月,阳江市被中国风筝协会命名为“中国风筝之乡”,阳江灵芝被称为中国风筝五大流派之一。

1997年,阳江的吴一苏、张乃锋取得第一批国家级风筝裁判员称号;2001年王志强、陈永雄取得第二批国家级风筝裁判员。2013年,阳江的郑海、梁治昂、张河英、黎勇、王卫平、陈华赞、冯文斌、许铁桥等八位风筝爱好者取得国家一级风筝裁判员。

3.4阳江风筝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20世纪90年代,阳江市河堤有近20余家商铺批发手工制作的阳江风筝,在平岗、大沟、沙扒、阳西等地也有风筝批发小作坊或商铺。2003年前,市区仍有5家手工艺人靠制作或销售风筝维持生计,以小型家庭作坊产业的方式存在。之后的十几年间,阳江市区河堤批发风筝的商铺继续锐减,至2015年1月只剩两家手工传统风筝批发的商铺:一家是梁汝兴和梁玉泉父子的玉泉商店;一家是郑荣发女婿莫定勇的莫定勇商店。

3.5阳江市部分特色风筝已经失传

2013年,省级非遗传承人、灵芝风筝制作者冯光先生去世,另外两位省级传人阮家培和梁汝兴也早已进入古稀之年,制作手艺日渐消退,只剩梁玉泉师傅仍坚持手工制作阳江风筝。现今,阳江风筝艺人总数不过30人,多数年逾半百,且良莠不齐。40岁以下的风筝爱好者人数不多,会制作传统风筝的爱好者更是寥寥无几。部分极具阳江特色的花鸟虫草鹞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过世带入泥土而失传了。

3.6阳江风筝制作流程繁杂,后继泛人

阳江风筝制作主要有备料(选竹、藏竹、劈竹、破篾、弯竹)、扎制、糊裱(涂胶、粘贴、修正风筝面)、绘画、放飞(提鹞线、调试、放飞)等五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需耐心制作。初学者制作单架风筝少则1 h,多则十几个小时不等,而购买一架产业化的小型风筝不过5~10元钱。这种制作程序繁杂、耗时长、不仅需要心灵手巧、且需绘画功底的阳江风筝制作便少有人参于。阳江风筝制作人员日趋减少,面临后继泛人的尴尬境地。

3.7阳江风筝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阳江风筝是南派风筝的代表。知网显示,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南派阳江风筝的专题研究较少,研究风筝课程的文章更少。有关阳江风筝的相关文献和资料,除了张万星撰写的《阳江风筝》考.岭南文史;冯峥的书籍《云上精灵:阳江风筝》;黎勇的《阳江传统风筝的现状与发展分析》和《阳江风筝体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张河英的《阳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风筝课程的可行性研究》文章外,没有检索到其他相关联的文章或书籍。阳江风筝的研究尚处于低级阶段,关于阳江风筝传承、发展和课程的研究鲜有人问津。

4 建议

4.1加强阳江风筝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和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阳职积极探究风筝学科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风筝课程体系。向阳江省级风筝传承人学习制作和放飞风筝,提高师资水平;聘请民间风筝艺人讲学等方式,优化学科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在体育公选课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开设阳江风筝课程教学,成立校级风筝队,培养阳江风筝制作和放飞人才。制订学校的科研激励与评价政策,营造自主创新氛围,为激励风筝的创新创造条件。成立省非遗文化风筝研究基地,与校外的风筝组织或团体进行合作与交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了解最新风筝文化动态,优化风筝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争取支持,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外部环境,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4.2构建合理的阳江风筝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为促进阳江风筝文化在高校的传承,根据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风筝课程体系,明确的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结构。

4.2.1确定阳江风筝课程目标

开设阳江风筝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风筝文化的理论知识和阳江风筝文化概述,较全面地掌握传统风筝制作与放飞技术;运动风筝放飞的基本技术与能力;使学生具有组织风筝教学、训练、比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体质、愉悦身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为发展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阳江风筝文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2.2风筝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学时分配

(1)专项理论知识内容,4学时(20%)。包括风筝发展概述与现状、阳江风筝文化、风筝分类、制作传统风筝的基本理论知识、风筝裁判、竞赛赛组织编排能力等内容。

(2)传统风筝制作与放飞,28学时(70%)。学习制做软板类、硬板类、软翅类、硬翅类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技术。双线软体风筝的放飞技术。

(3)教学操作性内容,2学时(10%)。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4)考核部分:2学时。

4.3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一定意义上,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教师的素质。加强高校风筝老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安排老师向省级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和放飞风筝,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其他专业教师学习阳江风筝文化的知识与技能,让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最后,通过科研活动来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培养教师将阳江风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炼为科研选题项目,培养他们把相关阳江风筝文化遗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

4.4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手段

为充分利用高校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传承阳江风筝:在高校开设阳江风筝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开设《阳江风筝》专选课程,在公体课中开设《阳江风筝》选项课);建立风筝制作室,优化风筝制作环境;开展阳江风筝宣传日,提升阳江风筝的宣传力度;聘请阳江风筝制作名人到校讲学或助教,拓展学生视野;组建风筝训练队,提高制作与放飞水平;成立课外风筝俱乐部,拓展风筝爱好者;开展校内风筝比赛,参加国内外各级风筝比赛或表演,提高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峥.云上精灵——阳江风筝[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2]茅树森.风筝扎制技艺大全[M].山东: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3]王光明,马珍柯.学校体育开展风筝运动的可行性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01-102,114.

[4]钟金贵,周菁.传承视野下的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3(5):166-17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S].2003.

[6]刘忠.风筝荟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金开诚.风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8]孔德平.风筝—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9]刘春根.中国风筝[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7(b)-0124-02

作者简介:①张河英(1971—),女,汉,硕士,高校讲师,高校体育教学,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阳江风筝传承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阳江核电工程建设期间安全管理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