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其意义

2015-12-06高仁立

团结 2015年4期
关键词: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高仁立

(高仁立,民革中央理论研究与学习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责编 张栋)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这三组倡导的内容含有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有了更为明确的价值引领,使人民大众在思想和行动方面有了更明确的价值遵循。

了解这一核心价值观是怎样确立的,认识其确立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学习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共在长期探索、凝聚共识基础上确立的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探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们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缺乏正确认识,出现了长时期的、严重的失误,其中也包括在思想文化建设中严重的失误,使我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探索也不可避免地走了弯路。主要是教条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不能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脱离本国实际。可以说,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就是探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揭开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一页。这也使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逐步纠正过去的错误,出现新的面貌,从而也使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探索进入一个新阶段。此后,陆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为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首先从培育全民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共同理想开始。

从1981年开始,之后在数年内,全国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四美”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即: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新时期中共中央做出的第一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这个决议的创新之处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把社会主义标准和共产主义标准加以明确区分,从实际出发,指出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要用共同理想动员团结人民,提出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这就改正了过去长期以来脱离实际地用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大众的作法。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这正是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001年9月,党中央印发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我们看到,这里也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直观的多项内容。

200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提出了以 “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个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概括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一基础。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培训班上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项内容。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过去片面强调斗争理论的纠正。这一理论成果对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培育社会主义道德、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和谐社会,这几方面理论的提出和全党全社会为之践行的努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坚实的基础。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这一价值体系包含四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内和学术界开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在基本内容、功能作用、建设途径等多方面都取得成果并达成广泛共识。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构建这一体系 “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兴国之魂”,是 “先进文化的精髓”,它 “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会议提出:提炼、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要意义。在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党内和民间也都有强烈愿望,希望能在这一体系基础上浓缩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吸纳了党内外真知灼见适时提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从实际出发,长期探索,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凝聚全党和全社会价值共识的结果。其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全面和科学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要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的作用是什么。

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评价事物意义、辨别言行是非的价值标准。从生活层面说,涉及到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利弊、得失、荣辱、贵贱等等如何来判定。从高层面来说,构成价值观的主要是人们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价值观是指引人们行动的原则和标准,决定人们相信什么、想要什么、追求实现什么。人的价值观,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是由社会或国家所倡导并获得社会广泛价值认同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观。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没有价值观的凝聚,社会就会失去前进方向,没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所以,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及国家,都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在当前,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具有以上一般性的作用之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是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能否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然而,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有所削弱。一方面,是由于过去曾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导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许多失误,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利益格局的变化,和一些外部不良思想文化传入,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就显得格外重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共中央在一开始部署研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就明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是其中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核心价值观起到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作用。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条件、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才能解决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与变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前不迷失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2006年中共中央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就把马克思主义指导作为其四个组成基本内容的首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24字目标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因其从中国实际出发,既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风格,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所以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是能巩固并有助于实现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树立了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精神纽带。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现实目标就是实现这一共同理想,并且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三个倡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反映,凝聚了人民的价值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八个字,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主义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完美统一。

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两者是相辅相成关系。只有大家都践行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共同理想;只有实现了共同理想,才能完全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追求目标。

三是能整合、净化社会思想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以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需要以社会思想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中,人们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多变性增强,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涌现;另一方面,大量传入的外国文化也对人们产生巨大影响。如此文化多元、思想多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思想文化的混乱。这表现为社会上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信仰缺失的现象增多。我们的许多文化产品,在传递正能量方面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这些都对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所损害。所以,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首先,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本质就是社会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指出: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提升大众文明、提振民族精神,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必要和有效的。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上的 “最大公约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价值观,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正确引领社会思潮、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袭,能净化社会思想文化,改善社会风尚,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声音和影响力,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同源头活水,能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提供动力与指导,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