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2015-12-06余良芬

少年体育训练 2015年2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教练员竞技

余良芬

(泸州医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余良芬

(泸州医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1 研究背景

纵观世界各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可分为以德、美为代表的社会管理型,以澳、英为代表的复合管理型,以俄、日、中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三大类型。三类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优缺点,我国应在充分了解各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改进、完善现有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2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及问题分析

2.1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体育训练网络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主要以前苏联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为蓝本,在竞技体育单一部门基础上建立多层面训练网络是早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在政府组织的运动会中获得优异成绩,向上逐级输送优秀运动员,参与世界大赛获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是早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倾尽了全国之力,充分利用了一切相关资源发展竞技体育,这一时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历经数十年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已经从过去少儿业余体校培养模式转变成为了多种业余训练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以青少年为对象,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为目标,以少年体校为中心环节的竞技体育训练网络。

2.2 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竞技体育也需与时俱进,以前的“三级训练”竞技体育模式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不准确、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资源投入产出失衡等方面。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后,竞技体育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但受各体育项目特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尚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仍主要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并由国家予以财政支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未能完全是适应各种市场经济体制。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训练与学习的冲突历来都存在,也一直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我国的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所以在后备竞技体育人才方面很难达成共识,随意占用体育活动时间、挤占体育场馆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举国体制”下,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资源浪费大、后备人才过多、投资规模大等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后,政府对体育投资的效益也越来越重视,有数据显示,受业余训练狭隘目标、短期行为的影响,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投资收益仅能达到4.22%,存在着严重的投资收益失衡。此外,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还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却忽视了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社会体育骨干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相对狭隘。

3 中国与外国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比较

体育管理体制是实现体育事业总目标的重要组织保证,世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分为复合管理、社会管理、政府主导三种类型。下面从政府职能、体育赛制、人才培养主体三方面探讨三种管理体制的差异。

3.1 政府职能

社会管理型:实施社会管理型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国家(如德、美等)普遍具有体育群众基础好、经济高度发达的特点。政府未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所有的体育管理实务都由社会及市场组织负责,确保

了体育行业的自治独立性。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基本上不会直接介入管理,都是通过政策导向、财政拨款等形式来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政府一般不向体育社会组织、团体拨款,这些组织主要通过市场手段来获得体育发展经费。

复合型管理型:在复合型管理体制下,体育管理事务是由体育社团和国家行政机构共同负责,是一种企业化管理与政府意志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从近年来,这些复合型管理体制国家在体育事务管理中,政府的管理、干预内容越来越多,国家干预能力有强化趋势。

政府主导型:中国、日本都是政府主导体育管理体制的代表,在该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全权负责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务,国家干预能力极强。

3.2 体育赛制

长期以来,中国的竞技体育活动都是由行政部门组织开展,而群众体育发展较为滞后。各级体校是政府投入的主要对象,故体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政府偏好的具体体现,体校通常会将获得优异的竞赛成绩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忽视了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在竞赛制度方面也缺乏科学性,我国的运动竞赛经费严重不足,竞赛数量少、竞赛水平不高,并且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长期开展课余训练,仅在赛前临时集训,故难以有效保证竞赛的质量与水平。

社会管理体制下的美国,体育竞技比赛则是由运动俱乐部和学校体育部共同负责,同时还会按照计划参与社区、市级、州级比赛。每个州的体育竞技赛制、安全监督、定级等由洲际中学体育运动协会负责,而全国中学运动协会联盟则负责全国性体育赛事的管理、组织。目前,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历史已逾百年,并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体育赛制。美国作为一个竞技体育强国,其俱乐部及学校体育竞赛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这都是因为其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体育赛制。

3.3 人才培养主体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各级体校,在国家财政支持下,走业余体校、省运动队、国家队“一条龙”训练道路。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及家长的目标都是想上级输送高质量运动员。在实际工作中,体教分离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了教育,再加上体育运动在我国的社会化程度并不高,长期采用政府管理的集中式训练体制,更增加了运动员“学”与“训”的矛盾。

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基本上都是通过俱乐部或学校来进行培养的,由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和全国中学运动协会联盟负责训练竞赛。比如美国,就是以学校为核心,通过小学到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完成整个训练体系,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进行体育锻炼,发掘其体育天赋。另一方面,美国还有健全了体育组织管理机构,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对大学生体育进行管理,设立奖学金吸引优秀体育人才,从而让文化学习与竞技体育并行不悖,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4 中国与外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个国家的体育体制是由其经济、政治体制共同决定的,所以其也决定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化时代下,世界各国体育体制日益多元化,所以有必要对其他国家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剖析,以对立统一、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各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缺陷,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4.1 中、美比较

一直以来,运动员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间的矛盾都是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学校、家长、竞技训练部门都以向上级输送高水平运动员为目标,却忽视了文化知识学习。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是,美国的高校运动员有着严格的学分管理制度,在《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宪章》中明确指出,不能将运动员作为获取胜利的工具,应当保障其身心健康,参与运动训练仅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

美国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这与其健全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美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以学校体育为核心,通过学校业余训练实现培养目标,体育训练均在课余时间进行,包括寒暑假,而比赛、训练产生的费用均需个人承担。为了确保运动与教育两大系统平衡、有序地运行,美国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维护体育人才培养的公平性、公正性。比起美国,我国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法律法规则有待完善,这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受限的重要原因。

4.2 中、俄比较

目前,俄罗斯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有资料显示,俄罗斯最近几年的体育运动学校在校生数量有明显的上涨趋势,而我国近几年的体育人才数量则呈现出下滑趋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管理体制方面,俄罗斯制定了符合其本国国情的高水平训练体制、集

中管理体制,其近年来在各项国际体育大赛中获得的成绩也反映了其管理体制、集中训练体制的完备。在运动员就业保障方面,俄罗斯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运动员退役保障制度及二次就业保障制度。俄罗斯从20世纪初开始,对运动员二次就业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针对获得功勋、世界冠军的优秀运动员,在其退役时,国家和俱乐部都会发放退休金和退休补助,以保障退役运动员今后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于因比赛或训练致残者,国家也会予以相应的补助。同时退役运动员也可到高校、俱乐部任教练员,以提高运动员二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3 中、英比较

与中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培训体系相比,英国教练员的准入标准更明确,要获得教练员职位,不仅要向所属体育项目协会递交申请,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才能上岗。教练员培训途径主要有“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院校毕业生—教练员”两种,前者需从D级教练员(最基层)做起,上岗前必须进行州级培训,考核过关才能拿到教练员证书。教练员每三年需接受一次资格认定考试,以督促教练员不断学习,提升执教水平,而职业教练员必须由A级教练员担任。在培养目标方面,英国开展的体育项目普遍都是为广大人民喜爱的运动,群众基础深厚,而我国的不少体育项目,尤其是一些国际优势项目,则鲜为群众所知,群众基础也就无从谈起,开展这些体育项目的目标也只是为了夺得金牌,为国争光。正是因为竞技体育目标单一、狭隘,才导致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倒三角”现象,社会参与度低必然会导致竞技体育道路越走越窄。

5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其他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可从中汲取有益经验,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观念,积极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宣传竞技体育项目,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还要不断完全运动员保障制度,以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 1 ] 刘志云,王晓芬,王伟明,等.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85-86,88.

[ 2 ] 王元丰,唐建倦,李晓明,等.新形势下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趋势探析[ J ].体育与科学,2009,30(4):79-80,96.

[ 3 ] 李东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探索[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1):34-37.

[ 4 ] 孔庆波,葛玉珊.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8-52.

[ 5 ] 周洪珍,周进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与产出效益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65-70,112.

[ 6 ] 唐建倦.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 J ].体育与科学,2009,30(6):50-52.

[ 7 ] 吴新炎,李芙蓉.国外主要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发展趋势[ J ].投资与合作,2011(5):135.

[ 8 ] 王飞,张加军.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182-184.

[ 9 ] 刘景宗.回顾与前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6):28-32.

2014-01-15

川南地区民间体育传承与发展(编号:TY2014210)。

余良芬(1979 ~),讲师。研究方向:民间体育。

G808

A

1674-151X(2015)02-022-03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教练员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清代边疆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花与竞技少女
西咸新区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