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样化的语文课堂交流方式

2015-12-03丰菊

教育界·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聆听讲学

丰菊

摘 要:如何引导学生从想学语文,到会学语文,最终学好语文,教师在课堂的恰当教学行为是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最基本保障。

关键词:讲学 巧问 聆听

“教育为一种专门事业,必学焉而后成 。”“教学做合一”。要让学生从心里喜欢学、行动上好好学、学后灵活运用。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上讲清授课要点,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去,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课后体验到成功学习带来的满足感、成功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恰当提出要求,在每次教学后进行回顾和小结,能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重点。“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像登山涉水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头去温习一番刚才经历的山水一般。”

一、讲学——师生互动。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语文的教学上始终停留在老师用嘴巴讲,学生用耳朵听,实践便是做作业。其实,新时代的语文,要求我们教会学生怎么具有创新精神,更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但这一任务要落到实处,有时老师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只能说,“以本为心”,根据书本的要求,具体研究,有目的性地带学生进行有效探讨,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拥有实效性。

落到实处,例如陆游古诗《示儿》的教学中,由于诗人与孩子的对话有部分省略了,学生不能很完整地理解诗文意思,甚至部分学生连不起来。这时候,“讲学”就成了课堂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扮演孩子,和老师合作,一唱一和,让学生很好感受陆游悲悯之情,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有了更好的领会。对写诗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对话的细致讲学,同时也能辅助学生在理清古诗含义的前提下,更快更好地记住古诗的内容,并快速记忆。

二、巧问——运斤成风。

课堂的成效性需要始终保持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的对话互动。而40分钟的课堂时间中,可不可以始终维持这种对话状态,也成了课堂教学成效的保障。此时,教师发问巧不巧,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回答热情,成了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教学中可否维持这种状况,决定于教师能否能进行有效地发问。有效地问问题是一种运斤成风的教学艺术,关键是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问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教师引导的方向是否正确,一个问题质量的高低,还决定于是否具有开放性,让学生面对问题有话可说。与此同时,问题还要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孩子的思维需要老师去解放,让他们有想可想,会想所想。思想作为语文教学中一种隐形的力量,是增加课堂内涵和思想的一剂良药。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利用互动,要求我们必须避开伪问题、小儿科。因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学生年龄层次,设计不同的引导方式,并有连续性,是课堂教学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节奏。

在《雾凇》的教学过程中,说到雾凇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学生在读完课文段落后,基本都能找到“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在解决了这一问题后,我进一步引导:“那么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顺势又找到它们的来源。原本学生在预习时难理解的句子,关于松花江上丰满水库里的水和雾凇的关系也理清了。“从哪可以看出这些水汽是饱和了呢?”学生马上找出了一系列词语,“弥漫、飘荡、涌向、笼罩、淹没、模糊”,原来水汽已经多到这种程度,这才叫“饱和”。“从哪又可以看出它们遇冷了呢?”大家一起找到了“零下30摄氏度”。原本长长的段落,在一系列的问题后,变得清晰明了。

三、聆听——感知转化

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要求老师首先会听,听学生声音,并适时地转化为本节课堂内可用的教学资源,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知转化,考验着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课堂氛围更加自主,这样的氛围也是有效课堂必不可少的。课堂上提问后,老师必须留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不逼迫他们马上反馈所学。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教师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大胆的表达自我。

在优秀的课堂展示中,大多数的老师教学手法都比较普通,可是学生却恰恰非常喜欢他们的授课,上课的效果也出人意料,这是为什么?原来就是因为这些老师善于聆听。在语文的课堂上,学生的答案往往让老师应接不暇,几乎每一个学生的答案都有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爱之链》时,当看到乔依开着一辆破车时,多数学生都认为乔依很穷。但也有学生提出,开着汽车,为什么还说他穷?于是教师在课堂中就必须向学生解释、补充关于当时经济状况的知识。原来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乔依确实是个落魄的人。这样,学生在课文以外,又了解到了他们不知道的知识。

时代在进步,课程在改革,学生在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随之变革。语文应该是紧跟时代变化的。作为老师,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术水平,正确地对待语文教学工作,积极践行对话式教学,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密切合作,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将学生的阅读、体验、情绪放在首位,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中获得情感和审美的熏陶。总之,新时代要求我们不断寻找新策略,找到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合理的认识语文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叶圣陶.文章讲话 跟大师学语文.北京中华书局,2007.

猜你喜欢

聆听讲学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沐浴涵濡:群玉书院的讲学探索与反思
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著名笙演奏家朱家明先生来我院讲学
喧嚣时代如何学会“聆听”
中国科学院莫宣学院士一行到山东讲学并开展野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