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

2015-12-02李锐

西部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简帛徐先生孔子

摘要:徐少华先生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专著《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内容包括“郭店楚简考析”、“上博楚简研究”和“清华竹简探论”。不仅为自己开辟了一个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解决了大量与楚国地理相关的聚讼纷纭的学术难题,还体现了其研究方法的成熟——从文本到思想,从考据到义理,是乾嘉汉学之后更进一步的汉宋兼采的路数。

关键词:《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徐少华;文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乡贤徐少华先生的《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一书,最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奉读之后,钦佩不已。

在学界的规范里,徐先生本来是历史地理学专家,精通楚国地理。然而在郭店简出版发行之后,徐先生却转入了简帛研究的领域。在当时,这可谓是一种潮流。然而转眼回首,在徐先生这个年纪,放下已有的荣誉,能一直坚持下来,从郭店简到上博简,以至清华简,并始终处于学界前沿者,屈指可数。不少人热过一阵子之后,便逐渐消失了身影;也有人事后偶或发文,其实已不在学界前沿,并未充分地利用已有成果;乃至有人转而疑惑竹简的真伪。如果不是有强烈的“预流”意识,老老实实地坐冷板凳,扎扎实实地补课,是难以为继的。如今,清华简中的《楚居》、《系年》等篇,有大量与楚国地理相关的内容,徐先生利用之解决了不少聚讼纷纭的老难题;而从郭店简一路走来,徐先生又为自己开辟了一个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其实,徐先生对于学术思想素有研究,只是隐而未发。他讨论郭店简的第一篇文章《郭店楚简〈六德〉篇及其思想源流探析》,就溯源穷流,论述了六德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及与相关思想如“三纲六纪”的关系;并指出《六德》所述与《孟子》、《礼记》有别,反映了儒家不同流派的差异;还对传统观点认为《庄子》中述及六经的篇章晚出之说提出批评。最值得瞩目却或许不会引起注意的是,在一些人抓住《六德》中的“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而高谈古代的民主思想之际,徐先生简单指出这里所谈的是丧礼原则,似是轻轻一笔带过,却展示了学养之深浅。

知此,则当徐先生将郭店简《五行》与马王堆帛书本《五行》对读,并探讨有关问题时,我们就不会奇怪其对异文的同音、音近、义近、形近等现象的分析之细,对简帛本互有繁简情况的举例之当,对衍、脱、误引起差异乃至思想歧义的辨析之详,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并对专门研究者提出异议。若非钻研已久,沉潜有年,不能有此等文章。在这篇《楚简与帛书〈五行〉篇若干问题探析》之后,徐先生还有《楚简与帛书〈五行〉篇章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一文,综合简帛《五行》而重作章节划分,详细地说明了竹简本的章节划分更合理,并进而指出《五行》的“经”文中还包含有更早的“经”与“解”的成分,推论《荀子·非十二子》所批评的思孟五行源自“先君子之言”,可能本有其事,这就将简帛《五行》的研究推向了深入。愚见所及,刘信芳先生也有相似的意见,两文同年刊发,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在上博简方面,徐先生也有几篇文章。其中对《民之父母》和《君子为礼》的探讨,体现了徐先生的研究方法已经成熟——从文本到思想,从考据到义理,这是乾嘉汉学之后更进一步的汉宋兼采的路数!

徐先生先有《竹书〈民之父母〉的文本比较及相关问题分析》一文,将《民之父母》和相近的《孔子闲居》、《孔子家语·论礼》作比较、疏证,这是清人的基本方法。徐先生渡越前人的地方是推测在《民之父母》之外,还有相近的不同传本存在。这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推测,却体现了学术视野的重大转变。以往的研究,多求简单便捷,见《孔子闲居》和《孔子家语·论礼》相近,便以为是《家语》抄《闲居》;见《闲居》与《民之父母》相近,便以为《闲居》抄《民之父母》,完全不给可能存在而未得机会出土的文献以余地,恰恰凸显了学识的狭隘。徐先生推测有与《民之父母》相近的其他文本,这就说明《闲居》未必来自《民之父母》,而可能是其他相近文本。这一留有余地,体现了复杂性思维的特点。然则他指出《孔子家语·论礼》有胜过《孔子闲居》之处,也就不足奇怪了。因此清人多找与《孔子家语》相近文献,证此书为王肃伪造之不可信,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后,徐先生又作有《楚竹书〈民之父母〉思想源流探论》一文,检出大量与《民之父母》相关的文献,尤其是孔子之后至汉魏时期与“三无”学说有关的论述,指出《民之父母》体现了子夏思想的某些成分,说明在思孟之外,子夏一系也有类似的注重心性的思想意识,并具有一定的学说体系,对儒家后学亦有较大的影响。但这一思想不大可能是孔子思想之真传,其编纂时期当在战国中期。此说真是发千古之覆,使我们认识到儒家八派之外的子夏之学的一面。若非出土简牍,后人何以窥古代思想之一斑!若非徐先生之剔罗扒梳,今人何以考子夏思想之一枝!信阳长台关楚简第一组中,可能也有子夏与孔子的对话,也谈及“民之父母”,可惜残损严重,令人惋惜。

关于上博简《君子为礼》,徐先生也是先有《论〈上博五·君子为礼〉的编联与文本结构》一文,从文本研究入手,拆分原整理者之缀合、编联,拼缀残简,重调顺序,讨论文字,使文本大体可读。继而有《论竹书〈君子为礼〉的思想内涵与特征》一文,重点讨论了三段经拼连后文义可晓的简文,广罗相关相近文献与之比较,指出简文当成于孔孟之间,是早期《礼》类文献的佚篇,包含有“容礼”的内容,意义重大;并且有辩论孔子地位的讨论。这对于孔子形象之形成,无疑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

此后,徐先生还有《上博简〈申公臣灵王〉及〈平王与王子木〉两篇疏正》之文,仍然是从基础的文本研究入手,重拼简文,考释文字,兼及史实辨正。篇末记文成后读到学者考释文字意见,有与之相同者,谦云“颇受鼓舞”。其实,徐先生本来有古文字的基础,现在研究简帛,文字方面虽可谓驾轻就熟,但学术性简帛文献的考释与过去的青铜器、玺印、陶文、文书、遣策文字等的释读还是有不同,很多人都不太能适应。徐先生所谓“颇受鼓舞”,说明的是他的出土文献研究已经大成,可以从传统的古文字释读进至学术性简帛考释,从散见出土文献串联跃至竹简缀合,从文本分析上至学术思想分析,进行贯通性的研究,无往而不利。在徐先生的同辈人中,能够进行这种贯通性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而能从郭店简开始,花数年时间“预流”其中,开创一片新领域的学者就更少了。徐先生后有《上博八所见“令尹子春”及相关史实析论——兼论出土文献整理与解读中的二重证法》一文,由文本研究上升到了理论叙述,对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作了夫子自道:

出土文献的整理与解读,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识别、音韵训诂基础,和准确辨析字形字意、疏通文句的功底之外,还应该充分结合、利用丰富的传世文献,相互参证,发现线索,识别文字、内容之异同;同时还要广泛收集、细心比对已有的出土资料,深入分析、反复推敲,完整、准确地领会文意,把握相关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突破口,这样才能逐渐破解其中的疑难,使我们的整理和探索尽可能接近或复原出土资料的原貌,达到较好的整理、研究效果。否则容易出现偏差或失误,给下一步探索带来负面影响。

这一段叙述,若非深入其中,又超越其上,难以写出。尤其是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参证之外,还提出了“广泛收集、细心比对已有的出土资料”,这无疑对于“二重证据法”具有补充意义。百年来,出土文献日多,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殄域既分,自囿一隅便难免,贯通的研究越来越少。徐先生的文章,则仍然体现着老一辈学者的贯通之学,他不仅在第一篇关于《六德》的文章中,就引用了敦煌文书中的《孝经注》残片,而且在论《民之父母》时,引用了宋人叶适对“三无”及心性学说的批评。因此徐先生的思想源流分析每每令人拍案叫绝,绝非偶然。

清华简公布之后,徐先生不仅用有关文献分析“令尹子春”等问题,而且有三篇专论,讨论的都是聚讼纷纭的老问题,千年迷案。如《季连早期居地及相关问题考析——关于楚族源讨论的回顾与反思》,讨论的就是楚族来源的问题。这一问题以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楚族本为江汉流域土著,一是楚族源于祝融八姓之一芈姓季连。前一说一度有郭沫若等支持,成为主流,后一说则经李学勤、徐先生等结合出土文献进行研究后,逐渐成为主流。现在清华简《楚居》不仅证实了徐先生的观点,而且还补充了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解决了千年疑案,弥足珍贵。《从〈楚居〉说“丹阳”——兼论芈姓族人南迁的时间和路线》一文,则讨论“丹阳”所在。这一迷案,徐先生曾经归纳为“四系八说”,久未定谳。现在结合《楚居》来看,徐先生认为“丹淅说”较为可信,并讨论了芈姓族人南迁的时间和路线。前人之纷纭众说,范围已经大为缩减,真相接近大白。《清华简〈系年〉第十九章补说——兼论楚县唐、县蔡的有关问题》一文,也讨论了唐县所在这一难题。徐先生的这三篇文章,主要是结合清华简来讨论历史地理问题,充分运用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相发明、互为证据的“二重证据法”,而且还运用了包山楚简、青铜器等出土文献来与出土的清华简互证,每篇文章都是标准的从竹简文字考释开始,到文本分析,再罗列讨论古往今来的有关说法,择善而从,充分体现了徐先生的渊博学识和治学方法。其中有一段论述最值得重视:

分析可见,此前学界于丹阳问题的讨论之所以出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当与文献记载过于简略、缺遗甚多,后世学者又多以相对静态的思路解释楚人迁徙频繁、居邑甚多的动态过程有关,因而陷入互相矛盾的境地。

这一段话,对于新时期历史地理的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徐先生的书中还有一组文章,《春秋楚申公序列疏补》一文,利用申公的青铜器和上博简《申公臣灵王》及传世文献,理清了春秋时期楚申县的县公序列;《夔国历史地理与文化遗存析论》一文,也运用了考古材料和《楚居》,不仅解释《楚居》中的疑难,而且驳正了《水经注》以来的种种误说;《从出土文献析楚秦洞庭、黔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一文,则讨论里耶秦简中新出现的洞庭郡、分歧颇多的黔中郡的问题,结合张家山汉简,认为洞庭、黔中、苍梧郡本为楚置,秦沿用楚名,驳正传统说法颇多。这些成绩,都来自于对出土文献的认真解读和与传世文献的互相比勘,也是徐先生治学方法的优秀范例。

近几十年来,故楚地出土了大量简帛,楚文化的研究日新月异,武汉大学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大重镇。徐先生作为楚人,是此中的杰出代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徐先生为了推动学术研究而奔走联络,促成武汉大学在1999年10月和2006年8月召开了两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了郭店简、上博简的研究。徐先生文章之价值,非这篇小文章所可管窥蠡测;其学者之风范,更非本文所可充分展示,我们不妨引用他的《后记》以作说明。他虚怀若谷地说那些解决千年之谜的文章“谈不上什么大的建树”,更提及有些文章“保存原貌”,“未做大的改动”,“有些地方与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相比,或有一定的差距”。就笔者陋见所及,关于楚都丹阳,李家浩据《楚居》持枝江说;袁金平、李守奎、苏建洲则都认为上博八中的“令尹子春”乃大莫敖阳为,徐先生则认为是郚公子春,而鄙意葛陵简的大莫敖阳为与晋师战于长城之岁,可能与《系年》的阳为与晋师战于长城失败并非一事,这些问题或还有待再讨论。而《申公臣灵王》篇的“申公子皇首皇子”,“斧扑”,则可能当读为“申公子皇止皇子”、“斧质”,或许是徐先生未做改动之处。不过无论这些问题最终的是非如何,都不影响徐先生此书的整体价值,尤其是其研究方法与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李锐,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立民)

猜你喜欢

简帛徐先生孔子
《20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文献美学思想研究》评介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简帛文献中的“吕遂”相关问题初探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简帛学的学科分支新论
否定副词“弗”的主观化语用特征——以简帛文献中的用法为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