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劳务工之城的互动成长

2015-12-02李小伟摄影骆俊培责任编辑老秋

社会与公益 2015年1期
关键词:劳务工宝安深圳

文_本刊记者 李小伟 摄影_骆俊培 责任编辑_老秋

深圳是中国最著名的“移民城市”,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列车驶向这座南方城市,而到了春节又有数百万的打工者离开这座城市。难怪有人说,从小渔村变身大都市,深圳是一座“打工者建立的城市”。

本刊记者近期采访了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的宣教部主任袁雪寒,她为我们讲述了这座城市与劳务工的不解之缘,也为我们展示了这座城市与劳务工彼此构建、互动成长的紧密关系。

一座关于劳务工的博物馆

为了铭记广大劳务工为宝安乃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从无到有。它的建立把这座城市与劳务工群体关系凝固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袁主任向本刊记者介绍,“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一代代的劳务工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劳务工历史贡献的肯定与宣传,政策上的关心和扶持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劳务工博物馆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宝安区委区政府十大民心工程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座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

据悉,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劳务工史料与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基地。目前该馆馆藏的关于劳务工的文物有2000多件。二、劳务工历史与劳务工问题的研究基地。劳务工问题研究是一项既具有开拓性,又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课题,该馆希望能够为宝安、深圳,乃至全国劳务工问题的研究做出贡献,提供帮助。三、劳务工文化与劳务工事迹的宣传教育基地。该馆被评定为“宝安区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入选了深圳市重点文化旅游景点,也一直作为街道、社区义工服务和劳务工素质教育的培训基地,一直以来对扩大劳务工事迹宣传、提升人们对劳务工历史和所做贡献的认识、增加全社会对劳务工群体的关怀都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是深圳改革开放历史的重要见证之一,是为广大劳务工树立的一座丰碑,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尊重劳动者的生动体现。”袁主任接着说。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由深圳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遗址及旧厂房改造而成,在组织展览上一方面强调保持原貌,比如该馆的旧厂房复原展示厅,原汁原味展示了三条不同年代的生产线、劳务工宿舍以及饭堂、放映厅等,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一段历史;另一方面注重内容全面丰富,自然亲切。该馆的主展厅分为五个单元,全面详实地陈列展示了深圳劳务工三十多年历史的方方面面。

该馆还定期举办“劳务工大讲堂”、“企业文化周”等活动,并充分利用临时展厅和报告厅,展示劳务工文学、美术、书法和摄影等作品;开展劳务工事迹报告会、维权讲座、创业就业论坛等各类活动。

“这就是要从历史的、现实的、工作、生活等不同维度、不同层次来展示我们深圳劳务工群体,客观、全面、很接地气地向大家展示和宣传这个群体的那种付出、善良、淳朴和多才多艺,自然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那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以“劳务工大讲堂”为例,“劳务工大讲堂”2008年5月2日正式开办了第一讲。第一讲邀请了“打工皇后”安子女士主讲,讲座主题为打工励志类。旨在通过安子女士讲述来深经历鼓励广大劳务工朋友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截止2014年底,“劳务工大讲堂”共计走进37家企业开展讲座活动。“劳务工大讲堂”活动通过搭建一个劳务工学习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该馆“三个基地”的教育意义。

关于学术研究,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出版了馆刊,他们每年出版两期,至今已经出版了11期。馆刊里不仅有理论探索这样的学术研究版块,还有一些特色版块,例如打工辞典、文物故事、藏品展示、家书等版块。还出版了《深圳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创办与发展》一书,通过采访事件当事人和亲历者,查阅相关的历史档案资料,对全国第一批、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石岩上屋热线圈厂建立的历史成因做了初步探析,记录了其发展轨迹。

有序引导劳务工问题

对于深圳而言,这片土地上的劳务工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新一代劳务工中大多数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如何为他们提供就业教育机会、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完善进城配套政策等已成为当前政府与社会思考的课题。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袁雪寒

袁主任告诉本刊记者,“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一代农民工的目光则投向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如何让90后农民工成为城里人,是该馆一直研究的问题之一。最近几年新增加的农民工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估计约有4000万人。虽然在数量上他们还不占主体,但由于其特殊性和今后的成长性,确实值得高度关注、深入研究。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断消解着新生代农民工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中国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我们需要有序地引导他们从‘卖劳力’走向‘拼智力’, 从城乡两栖到定居城市。”袁主任说。

劳务工未来依然是深圳的建设主力

随着时代发展,新形势下的深圳与劳务工的关系将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袁主任指出,从短期看,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还比较缓慢,这对劳务工群体集中的制造加工业肯定会有影响。但是挑战与机遇同在,面对外需不振的问题,我国政府正在大力促转型、抓升级,推动城镇化建设,提振国内消费,今后随着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劳务工的发展机会肯定会大量涌现,加之劳务工群体本身具有的能吃苦耐劳的优点,相信今后劳务工不仅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会有很大的改善,而且作为一个群体将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从企业的角度看,劳务工与企业的关系也会经历一些调整和变化,由于劳务工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参与的观念将随着劳务工社会地位提高而不断增强,企业不可能也不应当再把同劳务工的关系仅视作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而应当视作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关怀的关系,这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上进行变革创新,为劳务工保障自身权益、民主参与管理、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更优良的环境、更广泛的渠道和更大力的支持。

对于劳务工和深圳这座城市的未来关系,袁主任持乐观态度。她指出,众所周知是劳务工创造了深圳奇迹,深圳则是劳务工的温暖港湾,这应当是一种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关系。未来随着市政府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深圳劳务工在这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进一步提升,深圳劳务工依然会是这座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而且深圳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相信深圳劳务工未来的民生幸福指数也将越来越高。总而言之,深圳离不开广大劳务工,广大劳务工也会在美丽和谐的深圳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让深圳劳务工的幸福未来早日来临,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也在极力充当“润滑剂”的作用。他们下一步将着力推进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进一步充实馆藏文物,提升展览水平和观众服务水平。“近年文物征集力度逐年加大,我们除了积极开拓文物征集的新思路外,也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加大文物征集经费的投入。”二、加强博物馆的社会宣传教育工作,除了要做好博物馆内的观众接待讲解工作外,该馆的宣教队伍还积极走出博物馆,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利用巡展、讲座等方式,宣传劳务工史料、优秀劳务工事迹等。

猜你喜欢

劳务工宝安深圳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劳务工博物馆及其藏品征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十五届文博会举行颁奖大会,宝安收获满满 尽情展示魅力 喜获六座奖杯
宝安艺术家赴汉中取经
朗诵名家宝安“献声”掀热潮
饶凯玉 宝安刻纸画艺术第一人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深圳地区外来劳务工群体图书馆服务需求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