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智慧社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5-12-02张平贾晨阳

人间 2015年29期
关键词:智慧社区服务

张平贾晨阳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我国智慧社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张平1贾晨阳2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智慧社区是随着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而引起广泛关注。虽然智慧社区兴起时间不长,但是其对于社区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创新影响重大。目前,国内关于智慧社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智慧社区的界定、智慧社区的实践模式、智慧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应对之策等角度。未来智慧社区研究更应该关注智慧社区外延、智慧社区实践模式、智慧社区建设难题和智慧社区研究方法等议题的深入探索。

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社区管理

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随后温家宝总理将这一概念引进中国,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响应。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而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北京、上海、深圳、宁波都将智慧社区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智慧社区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政府与社区、社会的多方互动,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有助于将科技引进社区,推动社区的发展,使社区成为一个便民、利民的新型社区。学界对于智慧社区的研究始见于2011年,近2年来成果渐多。可见智慧社区建设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是一个新鲜事物,其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本文拟就近几年我国智慧社区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未来智慧社区研究的趋向,以期为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进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夯实理论根基。

一、智慧社区的内涵与外延

(一)智慧社区内涵。

智慧社区的概念内涵是其区别于其他事务的特有属性。现有研究对于智慧社区的内涵界定多种多样。最早提出智慧社区概念的学者是张伟江,他认为在“资源节约、稳定安全、智能便捷、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社区应系统设计,涵盖安全防范、能源管理、社区服务、智能家居等诸多方面,形成一个真正开放、统一、集成的网络服务共享平台,克服行业局限所带来的弊端。[1]这个概念侧重于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便捷、人本的社区服务、管理共享平台。其后的很多学者也从这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如伍堃认为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2]朱跃生认为智慧社区借助物联网、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及利用资源,形成高效协同、敏捷的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通过现代物业管理、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水电气自动抄表、食品安全溯源推送、社区医疗、社区住家养老保健、智能交通、环境监控、安防监控、电子投票、邻里互动、社区文化及教育、新媒体推送、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服务,以社区群众的幸福感为出发点,构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智慧民生服务系统。[3]

第二种智慧社区的界定侧重于社区治理的视角,强调多元主体的互动是智慧社区的主要特征。伍玉红、方曙光提出智慧社区是指社区管理系统、服务系统和社区公民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及和谐的状态。[4]吴胜武认为智慧社区是社区的管理机构(居委会)、社区的服务机构(企业、社会组织、非政府机构和居民)和社区的居民(公众)之间围绕着社区的公众服务的和谐运行的状态。[5]

第三种智慧社区的界定侧重于智慧城市的视角,强调从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角度加以分析。周洁等认为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是通过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现有的管理和服务运行的关键信息,探求社会管理、社区服务、惠民兴也的服务发展新模式,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社区公众综合管理和公众服务运行模式。[6]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缩影,是智慧城市的承载。只有诸多社区实现了智慧化,才有城市整体的智慧化可言。

综上,第一种视角和第三种视角比较类似,它们都是强调智慧社区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社区服务和管理新模式或者新系统,要通过运用智能化的信息手段对社区服务和管理进行流程梳理和重构,从而在本质上达到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目的。而第二种视角突出了智慧社区建设主体之间的互动和谐关系。第一种视角的界定目前在学界中占据多数。

(二)智慧社区的外延。

智慧社区的外延是其内涵反映的特殊属性的每一个对象,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学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了智慧社区的外延。

一是智慧物业。在物业服务公司整合了智慧社区平台的基础上,业主将可以通过整合后的智能化社区的平台实现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业主终端集体化,由物业服务公司直接实现与终端消费者的对接,让业主享受更加丰富的智慧生活。[7]高骞指出“智慧社区”不仅能通过社区电子商务,给业主一个温馨、舒适和便利的日常生活和购物环境,还是物业服务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8]朱跃生提出通过物业服务公司服务人员对智能化设备设施的管理,及通过提供便民服务,使居民真正感受到住宅与住宅小区的“智能”,感受生活的便利、安全、舒适与丰富多彩。建设智慧社区物业管理平台,既可提升现代物业管理水平,又提供新的服务模式,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形成智力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服务业态。[9]

二是智慧医疗。智慧医疗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日常健康检测、远程医疗辅助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合作等等。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就是建立健康数据库,为入住的居民收集以往的病历、目前的身体状况、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同时对居民日常健康监测数据、医疗情况以及健康评估报告等资料收集存档,进行系统化管理。[10]平湖指出智慧医疗应重点关注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健康管理需求,着重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整合和共享。[11]顾丽韵等提出智慧医疗首先是医疗资源,即发布社区及周边地区的医院、医生等医疗资源信息,且可根据居民提供的地理位置或医疗需求,进一步缩小发布范围、精确检索结果。其次是个人健康档案,即向居民提供对于其个人健康档案的便捷查询,使其足不出户便可知晓自身的健康史及近期诊疗记录;该信息同时也向社会医生发布,便于其对社区内老人或危重病人的健康状况监测。最后是健康宣传,即发布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养生保健常识,宣传科学养生知识、引导健康生活方式。[12]

三是智慧养老。智慧养老突出关注民生,借助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同时老人身在家中只需轻按呼叫器上的功能按钮,就能享受急救、医疗咨询、家政、心理抚慰等多项居家养老服务。[13]曾新勇指出在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模式中,政府出资用于构建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的各项功能;服务对象(即老年人及其家属)主要向智慧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自己的需求信息,并从众多的服务产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产品。企业可以从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获取准确的服务需求,从而提供精准的、专业的服务产品。[14]焦俊一提出智慧养老是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家居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15]

四是智慧安防。智慧安防系统是智能化住宅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小区中的居民、人身、财产安全需要全方位的安防系统进行保障。智慧安防系统可以实现综合安防管理,将原本独立运行、信息屏蔽的诸多子系统通过物联网进行横向协同。例如,家庭防盗报警系统、楼宇对讲系统、周界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等。[16]焦俊一指出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体位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二、我国智慧社区的实践模式

很多学者总结了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我国智慧社区的研究模式大体分为两种类型。

(一)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由政府出资建设智慧平台,使社区利用物联网技术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王京春、高斌以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为例阐述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智慧社区实践模式。清华园社区已经在两栋高层建筑试点了以门禁为基础的人员管理系统。通过推行实名制社区会员卡,并以此卡为基础建立门禁系统,从而实现以卡管人的目标。通过实名制社区会员卡即门禁卡,可以实现对于出租房屋情况的简单控制,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统计,以及对申请开通服务的老年独居老人的监护等功能,还可以结合小区安防系统进一步实现更为综合的社区安全管理,如结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可疑人员判定、人员大规模聚集发现、消防安全预警等功能。[17]申悦等认为政府主导型的智慧社区的建设通常由政府信息部门及其相关派出机构承担,此类社区通常为了响应国家社区信息化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政策引导,以提供更好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维护社区稳定与和谐为目标。如2009年起,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引入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打造广内街道智慧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了包括智慧中心、智慧政务和智慧民生在内的三大系统,以及基础数据中心、综治维稳系统、企业绿色通道、虚拟养老院等14个子系统。[18]吴锦良提出浙江省智慧社区就是完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实践模式。各县(市、区) 、各街道(乡镇) 的政府网站主界面上均留有“智慧社区”的入口,通过这一入口,各政府部门可以进入社区主界面,并借助这一界面逐步实现政府网站与“智慧社区”网站的开放互联,实现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与社区终端用户的网上联结,并逐步实现公共部门针对社区居民的网上咨询、建言、信访与投诉服务;来信、信访答复服务;居民网上办事服务;(4)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等。[19]

(二)政企合作模式。

政企合作模式是由企业出资,政府协作来共同打造一个致力于便民、利民、惠民的智慧社区。政企合作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困难的问题。吴胜武指出2012年以来,海曙区通过以政企合作模式,率先在鼓楼、白云两个街道进行试点,积极探索智慧社区在基层的实践。海曙区的智慧社区建设以智慧城区建设为依托,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突出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应用,强化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通过研发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停车场管理、社区安防等系列特色应用,同时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家政服务以及在线支付等基于网络的社区服务业,将使居民的生活更现代,而且旨在实现直接与政府职能机构的互动对话,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申悦等提出政企合作型智慧社区由政府部门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如上海市金桥碧云社区于2010年提出打造智慧社区,由政府部门联合物联网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合作成立了新企业,集中资源进行智慧社区建设。该社区四大基础建设包括服务居民的智能家庭信息终端、整合多项服务功能的金桥碧云炫卡、政府进行信息发布的社区信息门户网站、提供数据支撑的云计算中心、以及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停车场等其他子项目。谢家瑾以“碧桂园智慧社区”项目为例,说明智慧社区开通了在线购物、智能安防、管家服务、物业服务、便民服务、家庭百科、休闲娱乐及可选配的智能家居等八大平台。业主可在电视机、智能手机、电脑终端上便捷地获得上述各种服务。[20]

三、智慧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应对

(一)智慧社区建设的困境。

智慧社区研究的历程相对短暂,针对已经实施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学界提出了智慧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基层信息缺乏全面统筹。平湖认为目前政府的各类业务系统在基层形成了“纵强横弱”的局面。各部门各自为政,同一批居民的基本情况在不同部门建立的系统中多次出现,且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标准差异很大,这样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严重增加了社区的工作负担。因而,重复建设、无效投资已成为当前社区信息化建设中的典型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周步峰认为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社区管理中,相关的行政部门有:街道办事处、民政、计生、公安、文化、社保、劳动、综治办、卫生、城管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各部门通常仅从方便本单位管理的需要出发,使用了兼容性能较差、技术标准各不相同的社区管理软件,形成了事实上的信息孤岛。[21]二是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颜鹰、王胡应和焦俊一都指出智慧社区产品与技术方案尚不成熟,在产品开发和应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技术方案及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各类技术方案主要针对应用展开,各类方案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兼容和接口,处于离散状态。[22]同样,李军治也指出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早在1999年12月就出台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由于该导则和2000年出台的GB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都没有详细规定每个系统的设计及施工规范,实施过程中往往只能参照各相关系统的有关标准执行,有的甚至是凭感觉,因而导致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选型的随意性较大。[23]三是管理人才不足,少有激励机制。智慧社区应用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其管理与服务模式与传统社区有很大不同。因此某些重要岗位不是一般人员通过短时间培训能够胜任的,目前的智慧社区建设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另外,政府部门也缺少对社会单位参与社区发展的激励机制,第三方专业公司难以进入社区,无法从专业化角度推动开展便民应用业务。

(二)完善智慧社区建设的对策。

智慧社区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多错并举并持之以恒。学界认为完善智慧社区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健全智慧社区建设保障体系。周步峰提出应该强化组织保障、思想宣传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和公众监督。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更离不开群众的监督。要确立“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由群众评议”的工作思路,定期对基础信息维护情况、加盟企业服务情况、公开信息更新情况等进行监督和考核,使智慧社区建设确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而吴胜武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法律保障。要针对智慧社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以确保智慧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二是建立统一的实施标准和规划。智慧社区建设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各自为政,其结果必是成本提高,效率效能低下。所以,建设智慧社区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智慧社区服务标准,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和社区服务真正的智能化。[24]李宇翔、费世英认为从国家层面上,政府牵头主导,成立各专业领域的行业信息化标准组织,促进广泛的行业用户和厂家参与,形成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为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的建设奠定基础标准体系。[25]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智慧社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服务,如果政府行政人员没有服务思维,再好的工具也会成为摆设,不仅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反而造成国家财政的巨大浪费。[26]在中国的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主要起到规划、协调和指导作用,政府需要根据每一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发挥每一个社区的特色。将服务民生作为智慧社区的出发点,致力于提高每一位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我国智慧社区研究的展望

综观我国智慧社区现有研究,由于国家非常重视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以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学界对于智慧社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领域和议题也越来越广泛。既有从社会学、管理学角度的分析,又有经济学角度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规范研究和描述研究都有涉猎。但总体来看,智慧社区研究还存在一些可以继续深化的空间。

第一,深化智慧社区外延。目前学界对智慧社区的外延研究主要着眼于医疗、养老、安防、物业方面,多从管理学的角度介入进行智慧社区的探讨。未来智慧社区外延可以继续深化拓展,如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电子民主的研究,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城市社区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社区民主选举的尝试。城市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就在社区网站上投票选举自己心仪的候选人,节约了选举成本,提高了选举效率。由此可以进一步利用智慧社区平台,优化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手段,高效便捷地实现社区民主自治。又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以智慧社区的管理平台,实施居民社区参与心理的调查研究,通过社区居民网上填答问卷,方便社区居委会和政府部门迅速了解居民各种心理诉求,及时给予回应。另外,从教育学的视角深入探析社区文化教育的新载体和新形式,利用智慧社区平台实施社区网络课程教育,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居民思想和道德素质。

第二,拓展智慧社区的实践模式。大部分对于智慧社区实践模式的研究是通过个案描述的方式来反映智慧社区的特性和类型。未来智慧社区实践应该继续探寻新的发展方向,如可以遵循市场规律,创建以企业为主导、社区社会组织为主导的智慧社区实践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拓宽智慧社区建设的资金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智慧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找到一条规划合理、目标明晰、运行顺畅的智慧社区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政府回归社区建设的指导者、协调者、支持者、监督者的角色,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减少对具体建设事务的干预,做好政策规划和支持,有力监督企业、社会组织建设智慧社区效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效能。

第三,突破智慧社区建设难题。目前,智慧社区建设主要分布在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智慧社区建设还在试点探索阶段,如何迅速总结成功建设经验并推广到其他地区是未来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目前学界研究表明,智慧社区建设中还缺少统一的用户界面,更加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与顺畅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因此,未来应该加强智慧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研究,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多元互动,共同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活动,清晰界定智慧社区建设原则与内容,探索、优化智慧社区建设的途径与措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更加舒适、更加愉快的社区生活新样态。

第四,丰富智慧社区研究方法。学界关于智慧社区的研究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深入剖析某个社区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探讨其建设启示。但是,个案研究单点深入有效,却在得出相对普遍结论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应该加强对智慧社区建设的横向比较分析,采用类型比较法、典型调查法等实施智慧社区建设研究,以得出更具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另外,智慧社区建设的研究也可尝试使用问卷调查法,探寻智慧社区建设效果评价、社区居民态度等问题,获得智慧社区建设客观准确的调查数据,为智慧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智慧社区建设也应该加强纵向研究的力度,可以针对某一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研究,找寻影响智慧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发现因果规律,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更好地指引。

[1]张伟江.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1,(04):68-69.

[2]伍堃.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J].河北学刊,2013,33(05):112-114.

[3]朱跃生.从智慧社区到智慧民生[J].中国物业管理,2013,(08):30-31.

[4]伍玉红、方曙光.中部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创新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4,31(06):20-23.

[5]吴胜武.关于智慧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J].三江论坛,2013,(03):7-10.

[6]周洁、梁小明、黄海.我国智慧社区服务标准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3,(11):88-91.

[7]谢罗群.“大智慧社区”引领物业管理新时代[J].中国物业管理,2013,(08):16-17.

[8]高骞.“智慧社区”开创物业服务新时代[J].中国物业管理,2013,(08):26-27.

[9]朱跃生.从智慧社区到智慧民生[J].中国物业管理,2013, (08):30-31.

[10]陈勤平、张赟.陈家镇智慧社区规划研究[J].绿色建筑,2013,(06):28-30.

[11]平湖.打破固有思维开启智慧社区新征程[J].上海信息化,2013,52-54.

[12]顾丽韵、陈勤平、杨荭.智慧社区信息发布与交互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3,1-11.

[13]张彭、王轶斌.基于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智慧社区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6):83-84.

[14]曾新勇.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31(06);92-94.

[15]焦俊一.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探索[J].物联网技术,2013,(02):8-13.

[16]洪珊、乔亲旺.探索智慧社区规模化应用的未来之路[J].世界电信,2014,(06):58-63.

[17]王京春、高斌.浅析智慧社区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实践[J].理论专刊,2012,(11):13-15.

[18]申悦、柴彦威、马修军.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的概念、模式及架构[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3-17.

[19]吴锦良.用“智慧革命”推进我国基层共同体建设[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06):37-44.

[20]谢家瑾.四问“智慧社区”[J].城市开发(物业管理),2013,(09):12-14.

[21]周步峰.关于智慧社区建设几点看法[J].智慧桥,2014,104-108.

[22]颜鹰、王胡应.智慧社区标准化建设工作探索[J].标准科学,2013,(11):19-22.

[23]李军治.智慧社区现状与趋势[J].中国物业管理,2014,(01):46-48.

[24]刘君.智慧社区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06):46-48.

[25]李宇翔、费世英.智慧社区系统架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12):39-44.

[26]唐春鹂.智慧社区在社区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4):72-76.

2.东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N130714002)及沈阳市软科学项目“城乡社区管理‘沈阳模式’的运行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F14230501)阶段性研究成果。

G307;F299.1

A

:1671-864X(2015)10-0014-04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城市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样态与引导策略研究》(15BZZ067)的阶段性成果。

1.张平,教授,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政治学所,110169

2.贾晨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女。

猜你喜欢

智慧社区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