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林漫游客

2015-12-01许文婷

决策与信息 2015年36期
关键词:书林二楼先锋

许文婷

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三(4)班

书林漫游客

许文婷

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三(4)班

本文从南京先锋书店游历的所思所想入手,联想到罗志华与二楼书店的故事,探索了社交媒介时代阅读的真正意义所在——勿忘本心、止于至善。

书林;阅读;漫游

七月,匆匆偷得浮生半日闲,与同伴去了趟南京。一天的浮光掠影,当然未能深入这座古城。好在我是有的放矢,专门去找先锋书店。这书店据说是CNN评出的世界十大最美书店。究竟如何,很想一探究竟。

第一眼是绿意葱茏的门面,丝丝缕缕的枝条郁郁葳蕤,顺着长下坡深入藏在地下一层的入口,玻璃门透亮,一种书店特有的文艺色调扑面而来,颇有几分惊喜。进门是两墙面的明信片和收拾干净的书架,恰到好处的灯光,温和安静。名曰书店,进门就有了些景点味。向里走,右手边是由许多旧书垒起来的收银台,看到不少捧着书作阅读姿态拍照的游客,我也不能免俗地举起相机。向左的一记峰回路转便是一个长上坡,保留着地下停车场改造前的原貌,两边错落摆放的书籍很有美感,细看原来是按封面花色分类归置,大多是文学类经典名著。漆了方向标志的地面,也不知究竟指向二层的书籍还是一楼的游客,一丝不苟,黑得庄重。

一路观望,两边墙面上是大幅的作家肖像及生平,站在坡顶回望,屋顶上嵌入式的黑白图像和墙上肃穆的十字架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二楼较一楼则大得多,有纪念品长廊,书柜,座椅,小型的讲台甚至还有一个正在营业的带隔间的咖啡厅。刚上二楼,大多数人还是被琳琅的饰品吸引,顺着一条摆放供出售的纪念品长廊流动。和同伴都挑选了书签明信片,可惜大多数纪念品并无鲜明先锋特色,未免有些对不起这书店。书店很大,很空旷。可以明显地看到许多席地而坐闷头浏览的爱书人。第一次来,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目就颇费了一些功夫。思忖着给爸爸选一本他感兴趣的近代历史人物传记,但在人物传记分类下翻找很久,也未能如愿。

带着盖了先锋印章的书签明信片揣着两本书,端着相机走出先锋,转头望了几眼咖啡店一样别致的店门。在书店里流连了有两个小时,不知是不是在书林中挑花了眼,店墙上的黑色十字架总阴沉地在脑中矗着,离开时的上坡比来时的下坡走得艰难不少,被突如其来的无力感包围,脚步也显得虚浮。虽是工作日的上午,店门前也不冷清,多是背包相机标配的游客。似乎与别处风景一样,但又似乎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和同伴留连良久,还是逆着人潮慢慢远离了藏在地下的入口。

先锋之行过去不少日子了,正巧前几日又在亚马逊上买书,选择的标准不外乎是畅销排行以及大多数读者的推荐评论。看着五光十色,纷繁多样,却总觉得心里似乎少了点什么。一直以来对网上购书都有着小小的不认同,不能捧在手里好好地翻上几页,触及不到它的身形香色。我想我还是喜欢漫游在书店,喜欢随意翻书,指尖与纸张碰触、目光与文字图像碰触的感觉。这样的接触是真实可感的,可以闻到纸墨的香味,可以摸到书籍的质感,可以第一时间判断哪本书与自己气味相投……这样那样的遗憾使我不禁又怀念起在书店漫游的感觉。

几年前有过去香港游玩的经历,那时甚至还不知道“二楼书店”,相较于台湾诚品书店的高调与名声远扬,香港的书店似乎就显得低调多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那些“二楼书店”。小众文人的最爱。罗志华和他的青文书屋就是其中的代表。罗志华虽是书店小老板,但他奉行“一人主义”的经营哲学,生活窘困到付不起话费,除夕前独自在拥挤狭小的货仓清理藏货,被迎面倒塌的整整二十箱书压死。书籍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不能不说是一种黑色讽刺,让人倍感凄凉。用梁文道的话说:“罗志华的死其实是一个象征;象征我们的过去;如果不幸的话,甚至象征我们的未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受迫于香港日益飞涨高得惊人的租金,出售一些稍冷门文学书籍的小书店纷纷搬上大楼的二、三楼。它们大都有不修边幅的门面:逼仄的过道,凌乱的陈列,斑驳的墙壁。但摇晃的老式日光灯管却总能照亮那些气定神闲捧书阅读的顾客。不过这些画面于我,也只存在于听到描述后的想象之中了。不禁感慨香港独立书店的明天在哪里?

对我现在而言,花一整天泡在书店已经是一件太奢侈的事。阅读早被定义为被动接受,埋着头伏在书桌前的姿势怎么看都觉得凄凉。想不起来有多久没有三五个好友伴着茶香一缕,交流心得那样的肆意畅快了。在纪念罗志华的拍卖会场上,循环播放一部木偶动画片《TooLoudaSolitude》(《过于喧嚣的孤独》)。主人公是一个废纸回收站的工人,身无长物,孑然一身,没有妻儿朋友,每天在肮脏潮湿的工厂里回收废纸和旧书。他虽身份低微却饱览群书,这样一个外表肮脏的人,却对阅读有异于常人的渴望。最后他选择抱着最爱的几本书跳进压纸机结束自己的生命。和罗志华一样,他们试图以一己之力对抗愚昧与无知,试图唤醒喧嚣中自以为是的所有人。物质交换来的屋子不是家,此心安处才是灵魂的最后归宿。

在这个一键社交媒介的时代,看一本书究竟是美好的相恋一场,还是冷冰冰的人机对话?阅读究竟对一个普通人的意义何在?反思一直以来的阅读状态,时间匆忙,心性浮躁。想起那些“读”过的书,惭愧万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也许还要再狼狈些,是个游客,错过了太多风景。

然而,翻山越岭,向道而行,一直在路上,止于至善,岂不也正是阅读的意义?就这样做一个书林漫游客,会不会正好呼应阅读原有的意义?阅读不是旅游作秀,不是养家糊口的谋生,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真的饱含着对阅读的深情,又何必在意是在先锋还是亚马逊。既享受书本的质感,也乐于接受电子阅读的便捷。时代不能选择,能选择的是一颗渴望阅读享受阅读的初心。

猜你喜欢

书林二楼先锋
大西北儿女
爬山
心跟祖国在一起
“面筋哥”新世界:恶搞也真诚
白钉子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书林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