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葵制种技术

2015-11-30雷建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8期
关键词:制种技术管理

雷建军

摘要 油葵制种收入占一六五团种植业收入近30%,是提升效益的优势产业。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的实施,是保证较高的制种产量和高质量种子的前提。通过各生长发育阶段强化技术管理,如施足基肥、合理密植、生育期水肥高效利用、花期放蜂和人工辅助授粉等技术,达到高产高效目标。

关键词 油葵;制种技术;管理;生产环节

中图分类号 S56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049-01

新疆兵团一六五团地处东经84°11′35″~84°35′50″,北纬46°51′19″~46°56′45″,北与哈萨克斯坦相邻,年均气温5.5 ℃,年均日照时数2 650 h,年均降水量350 mm,年均蒸发量1 720 mm。春季冷暖波动大,夏季热而短,秋季降温快。这种气候条件,对生育期较短的作物的种子生产较为有利。

油葵制种在新疆兵团一六五团已有近10年的历史,平均每年制种面积在200 hm2以上,全团有水灌溉面积0.133万hm2,油葵制种占有水灌溉面积的15%以上。近年来,生产的杂交种品种有新葵杂4号、新葵杂6号、新葵杂17号,以新葵杂4号为主,产量2 100 kg/hm2左右,收购价10元/kg,纯收入1.2万元/hm2。油葵制种收入占全团种植业收入的近30%,是职工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提升效益的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1]。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的实施,是保证较高的制种产量和高质量种子的前提,根据多年实践,总结出当地油葵种子生产技术措施。

1 制种田基本条件

油葵制种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对各种土壤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种在土层较厚、腐殖质含量较高、土壤团粒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pH值6.0~7.2的田块易获得高产。一六五团地处偏远山区,距离其他种植区在10 km以上,具备天然的制种隔离区优势,保证了制种的纯度[2-3]。一六五团土壤质地较好,对前茬作物要求不是很严格,基本上可以用来种植油葵,但需注意,为防止病害发生,不可重茬。

2 播种

2.1 保证基肥用量

油葵对肥料敏感,前期肥料的供应多少,对油葵的生长发育影响非常大。一般施腐熟的厩肥30~45 t/hm2、磷酸二铵225~300 kg/hm2,结合秋翻施入土中。

2.2 播前种子处理及田间处理

为防治地下害虫和老鼠,减少病害发生,应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保全苗。拌种: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5~6 h。田间处理:采用毒饵诱杀。把食用葵花籽或花生籽,先用油炒香,拌上农药,用50%敌敌畏乳油2 000倍液,喷在50 kg炒香的葵花籽或花生籽上,拌均,于傍晚施在油葵幼苗旁,用量60~75 kg/hm2,可用于防治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毒土诱杀:用敌百虫拌入30倍细土制成毒土,播种后撒在种穴周围及制种田边。

2.3 选择合适时机播种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是种植成功的关键。一六五团春季气温变幅大,为防止冻害,播期一般选在4月底至5月初,以使油葵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发芽、出苗,避过低温侵害。

2.4 播种配置方式

目前,播种一般采用45 cm等行距精播方式。1穴1~2粒种子,按1行父本7行母本比例种植。

2.5 密度和行向要求

合理密度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技术。要保证收获株数6.00万~6.75万株/hm2,用种量为6.00~6.75 kg/hm2。油葵具有向阳性,行向以东西向为好。行向为南北向,花盘可把行沟遮闭,使人不便于在行间正常行走,影响去杂等管理工作。

3 苗期管理

3.1 及时查苗补苗

在出苗后10 d内进行查苗工作,以防苗龄差异过大。具体操作方法:从双穴苗中取苗,移至缺苗断垄处,补苗后,及时淋水,以提高成活率,保证较高的保苗率,保证产量。

3.2 坚持中耕松土

在开沟培土前至少中耕2~3次,可以锄草又可疏松土壤,有益于油葵的根系发育,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改善土壤的墒情,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3.3 适量水肥投入

整个苗期是油葵抗旱能力较强的一个时期,但如果土壤墒情很差,干旱情况过于严重时,还需适量灌水。为了促进幼苗生长,在四叶期,结合中耕开沟,施用尿素150~225 kg/hm2。

3.4 及时防治病虫害

一六五团油葵苗期的病害极少发生,但虫害的发生还是较常见,主要是金针虫、象鼻虫、地老虎等害虫,发生较为严重。因此,苗期一经发现,要及时进行防治。

3.5 剔除亲本中杂株

在植株60 cm左右高时,应及时拔除明显高于正常株的优势株,以减少后期去杂工作量。

4 蕾期管理

蕾期是整个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主要工作为灌水和追肥,此时的肥水管理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对那些基肥不足、苗期生长较弱的田块来说,更显得重要,此时若加强肥水管(下转第55页)

(上接第49页)

理,可以及时弥补前期管理不到位,造成的长势偏弱问题,此期若灌水不及时,会造成减产至少30%以上。

4.1 追肥

追肥要视长势和天气情况而定。一般以氮肥为主,配合一定的钾肥。追肥施尿素150 kg/hm2、氯化钾75 kg/hm2。若苗期雨水多、基肥充足,生长好,要酌情减少施氮肥[4]。叶片浓绿,光泽很好时,不用再施用氮肥,施用复合肥。

4.2 灌水

花蕾期植株生长迅速,是花盘发育、小花形成和生长的重要时期。此时正是一六五团全年最易出现秋旱的季节,及时灌水是油葵制种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特别在干旱严重的年份,灌溉与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大。在选择油葵制种田时,强调一定要有排灌条件,主要就是针对这一时期而言,如果油葵生长进入这一阶段,天气干旱,又无水灌溉条件,会造成小花难以分化,制种产量也就很低。endprint

5 花期管理

5.1 放蜂传粉保证结实率

油葵是异花授粉作物,虽然具有正常的雌雄蕊,但是自交授粉率低,且花粉粒较重,难以通过风力进行授粉。特别在一六五团,由于花期在秋季,各种昆虫活动减少,因此放蜂传粉,是一项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利用蜜蜂传粉,结实率可达80%在上,产量可提高30%。一般2万只(1箱)蜜蜂,管理0.33~0.47 hm2制种田。在大田母本开花占15%~20%时放蜂较合适。放蜂前1周,应停止喷施农药,放蜂期间更不能喷施农药,以免伤害蜜蜂。

5.2 人工辅助授粉

对授粉差的地块,应该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一般授粉2次。在油葵盛花期进行第1次,隔5~7 d再进行第2次。选择晴天的10:00或17:00进行,人工授粉也可以大大提高油葵的结实率。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2种:一是“扑粉子”授粉法。用直径10 cm左右的硬纸板或薄木板,铺1层棉花,上面蒙上纱布,做成同花盘大小相仿的“粉扑子”。授粉时,一手握住父本花盘颈,另一手用“粉扑子”的正面轻轻接触花盘,使花粉粘在“粉扑子”上,这样连续2~3次,然后再拿沾满花粉的“粉扑子”去接触母本花盘,也同样接触2~3次,沿着畦沟边走边进行,就可达到传粉的目的。采用这种方法授粉时,要注意“粉扑子”接触花盘时不能用力过大,以免损伤柱头。二是花盘接触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只要在开花期将2行相邻的父母本花盘相对接触,并轻轻抖动一下,即可起到一定的授粉作用,但效果不如前者好,操作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力过大而损伤柱头,以免造成人为的秕粒。

5.3 剔除散粉株,保证纯度

从大田第1株花开,到最后1株花开为止,时间应选在8:00—10:00,且每1~2 d对整个地块进行一遍剔除,将剔除的散粉株反扣在地面或带出制种田,以确保种子纯度。

5.4 水分管理

花期是制种油葵对水分较敏感的一个时期,要保持土壤湿润,以利于小花的开放和营养的输送及籽粒灌浆充实饱满。

6 后期管理

6.1 鸟害防治

可采用毒饵毒杀、恐吓驱赶、折枝驱鸟等方法。选敌百虫等农药拌上煮熟的谷粒制成毒饵,撒在田间地头进行毒杀。在地里设置假人、飘带、鸣炮等进行恐吓,以起到驱走鸟群的作用。在油葵进入蜡熟期鸟害发生严重时,还应把油葵的顶端紧靠花盘正面的那片枝叶折断,使鸟类失掉最有利的站立位置,可减少危害。

6.2 牲畜管理

当地油葵收获期相对较晚,此时牲畜已经从山上草场转入山下,要防止牲畜进地践踏和啃食油葵。

7 按时收获

在母本收获的前10 d,将父本砍倒,就地摆放整齐,堆放高度以不高于收割台收获高度为准,以防将父本收入割台内。母本收获的前1 d,对整块地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确保没有杂株。采用机械收获,普通514联合收割机即可,收割机车和运粮车下地前要将粮仓及车厢清理干净,以免种子混杂。收获标准应以籽粒不能自行脱落为准。收获的母本,卸在水泥场地上摊晒,符合标准后开始清选,种子清选时不可用卷粮桶输送种子,应用木质工具将种子扔到粮筛上进行清选,以避免破坏种皮。清选后按要求定量装袋,待售。

利用晴好天气及时脱粒,待晴天花盘晒干后,及时进行脱粒,母本脱粒完并全部运出地后,再进行父本脱粒,以免人为造成父母本混杂。

8 参考文献

[1] 张凤华,王者福,赖先齐,等.高产油葵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1):58-61.

[2] 翟景明,王绍琴.夏播油葵和食用葵的种植与发展前景[J].北京农业,2000(1):39.

[3] 孟祥平,薛丽红,徐殿香.优化种植结构 发展油葵生产[J].河北农业,2000(10):16.

[4] 赵若莹,梁振英,骆贵祥,等.多伦县油葵生产潜力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3):23-24.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种技术管理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水稻品种欣香优1068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华两优2890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