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与启示

2015-11-30丁嫚莉

人民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卡巴艺术节俄罗斯

丁嫚莉

2014年11月12-16日,两年一届的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全球会议——为纪念卡巴列夫斯基诞辰110周年的国际音乐艺术节,在莫斯科的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拉开了帷幕。国际音乐教育协会负责人伍德沃德,俄罗斯作曲家谢德林,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与文化艺术促进发展基金会主席,《音乐教师》杂志主编卡巴列夫斯基的女儿,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俄罗斯国立分会主席布赖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俄罗斯负责人及重要成员奥尔忠尼启哲,叶戈罗夫等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艺术节的主题是21世纪音乐教师,本届历时五天的艺术节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由来自俄罗斯各地的优秀教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厅举行十节中小学音乐公开示范课;其次,莫斯科国家教育方法委员会(YMO)组织承办下的音乐教育人才培训教学方法委员会和俄罗斯科学艺术教育委员会的共同会议,探讨了俄罗斯高校现代音乐教师培训问题:再次,与会者参观久负盛名的莫斯科合唱艺术学校;最后,在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大音乐厅举办了以合唱形式为主的卡巴列夫斯基作品音乐会。上述系列活动安排是世界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为纪念俄罗斯音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钢琴家、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而举办的。

卡巴列夫斯基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之一,他用七年的时间在莫斯科一所普通小学考察,创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并用一生去实践和贯彻,他也因此被授予了苏联教育学科学院院士及国际音乐协会名誉主席。谢德林在本届艺术节上深情地回忆60年前为卡巴列夫斯基庆祝50岁生日的情景,感叹时间的流逝,并说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是卡巴列夫斯基冒着严峻的政治风险向莫斯科大剧院推荐他的新作《神驼马》,他才有了今天。并说:“这是我幸运的起点!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布赖宁也指出:“卡巴列夫斯基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贡献是无可估量的,他创新了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思想,没有他,俄罗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也不会参与到世界音乐教育运动与发展中。”

笔者有幸参加了这届艺术节,了解到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体系及其教学传统在俄罗斯本土的延续。当今中国及俄罗斯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师的培训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对俄罗斯,更对指导中国音乐教育的民族化与世界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音乐教育体系与音乐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建构

美国学者舒尔曼(L.S.Shulman)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应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由于学科专业的特殊性,音乐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也可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卡巴列夫斯基经常强调音乐教师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如音乐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特别是键盘演奏、声乐演唱、合唱指挥等,这些实践性知识是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在本届艺术节十节公开示范课中,笔者发现授课教师在钢琴演奏、声乐演唱与合唱指挥三个方面的专业水平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每位教师不仅在自己的课堂上展示了合唱指挥的专业水平,来自圣彼得堡曾经两次获得卡巴列夫斯基国际音乐教师教学大赛奖项的菲德罗夫那在讲解回旋曲式时,更演奏了贝多芬的作品《丢掉一分钱糖果的愤怒》。她的演奏技巧精湛,音乐处理细腻,课堂表演自信,赢得了场下观摩者的热烈掌声。在另一节音乐课中,曾经获得第四届卡巴列夫斯基国际音乐教师大赛奖项的来自于伏尔加格勒的教师安娜多利耶夫娜让学生在音乐中聆听教堂钟声时,亲自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教师们的钢琴演奏水平与教学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授课教师弗拉基米拉芙娜在课堂上演唱了一首作曲家玛恰诺夫“二战”时期的民族声乐歌曲,将在场观摩的与会者带到教学情境中。

俄罗斯音乐教师如此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国家教育机构的重视及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健全密切相关。本届艺术节的承办单位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就是俄罗斯培养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的重点教育机构,笔者在该校访学期间了解到该校学生的专业水平不仅与国内艺术院校学生相近,课程设置也与国内基本相符,但却更加偏重于合唱课及键盘演奏实践,甚至其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也以钢琴键盘实践为主。以和声课程为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考试都在钢琴键盘上完成,甚至连俄罗斯音乐史这样的理论课程也不在课堂讲解,而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去音乐家博物馆参观。中俄两国艺术教育与交流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受到苏俄的影响很大。但实际上,俄罗斯培养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而通过音乐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呈现无疑更可以深入地看到这一点。2012年我国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涵盖了所有学科,在具体内容中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了明确的解析,但就音乐学科的教师而言,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还应当以理论知识为支撑,注重于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总之,学习与借鉴别国的优秀教学方法一直是我国教育学的优良传统,但在音乐比较教育视角下,如何既立足于中华民族悠久音乐文化基础之上,又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的优秀成果,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与苏俄音乐教育实践无疑为国内学术界提供了可供借鉴与思考的命题。

二、音乐教育内容与音乐教育主题性原则的体现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阶段性主题教学原则,其主要内容就是按年级确立教学主题内容,如四年级《我们民族的音乐》、五年级《音乐与文学》、六年级《音乐的改造力量》。在主题确立的基础上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主题的确立可视为卡巴列夫斯基音乐课程体系的基石,其音乐教学中建立的阶段性主题主要是从理解的原则入手。在本届艺术节上教师的音乐教育内容依然坚持这一教学原则展开,仍然传承了卡巴列夫斯基主题原则音乐教育内容。艺术节上十节公开示范课的主题分别是:《创作的联系》《排钟演唱的内容》《战争中的音乐》《我传递给你的感受》《回旋曲式》《诺夫哥德州的结婚典礼》《从古典到爵士》《伟大的卫国战争的情景》《俄罗斯作曲家音乐作品中的莱蒙托夫的诗歌艺术》《世上任何事物都会留下痕迹》。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到七年级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以主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反映了音乐教育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以主题为原则的教学中,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课程中各种音乐活动,如音乐鉴赏、演奏和演唱、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历史、音乐艺术等。如在《排钟演唱的内容》这一主题的音乐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聆听教堂的钟声,为使学生更加深入体验悦耳的钟声,随即欣赏柴科夫斯基《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最后全体学生合唱格林卡的声乐作品,教师还在课堂教学中的适当时机讲解了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让学生充分了解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其次,透视十节课的主题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反映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与生活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的,如《排钟演唱的内容》反映了俄罗斯东正教音乐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诺夫哥德州的结婚典礼》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传达给学生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等相关内容都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对音乐的思考转化为对生活的思考,俄罗斯这样的教育理念让音乐教育自身有了更为灵动的属性。最后,主题原则不仅明确了教育内容,更很好地实现了音乐教育的目标,如音乐体裁、音乐形式、音乐形象、音乐戏剧等都可用主题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教授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独立的音乐思考能力。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年级每一节课都是有意义的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又形成统一的整体,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总之,阶段性主题的原则在反映了音乐教育内容规律性的同时更反映了音乐艺术的规律性,这也是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更对当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三、以心理学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方法与音乐教育目的

卡巴列夫斯基同世界许多音乐教育家一样,充分认识到心理学理论基础对音乐教育及其发展的重要作用及意义,而“兴趣”教学是其音乐教育方法最核心的心理学基础。卡巴列夫斯基在其《普通学校教育音乐大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一文中指出:“兴趣问题是所有教学法中的基本问题。”本届艺术节的十位教师用鲜明的音乐素材及艺术课堂氛围的创造贯彻了兴趣教学法这一原则,每节课都会有独特的焦点,教师们会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及他们的想法与回答。“谁有不同的想法?”“谁有其他答案?”这样的问题不断地在课堂上提出,这种授课方式非常有助于孩子们艺术思维的独立性,学生会更好地寻求创新演唱形式和乐器弹奏,可见“兴趣”教学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在围绕兴趣这一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本届艺术节让我们看到了优秀音乐教师运用语言传递法、情感陶冶法等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范例。语言传递法最主要的特征是:首先,教师会通过讨论和教授的方式引入课程的主题,然后进一步深化主题并总结主题;其次,教师经常用问题式的语言传递法开展教育教学。而情感教学法的显著特征是教师将音乐知识融入到该教学法中,充分带动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凭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在教师的情感陶冶下,学生们积累了听觉经验后,老师们就将音乐理论知识带入课堂,在这个带入的过程中,教师顾及到了学生的情感接受,最后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很好地理解了音乐本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以《我传递给你的感受》为主题的音乐课上,来自莫斯科的音乐教师尼卡拉耶夫娜很好地把握了以上这些教学方法原则,她的语言传递法很好地推动了教学的循环过程,情感陶冶法以情感为手段,又以情感为目的促进音乐教学。总之,优秀的音乐教学法会优化教育过程,促进音乐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中国的音乐教育者无疑会从中受到启示。

四、道德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统一

音乐教育功能是音乐教育存在价值的具体体现,卡巴列夫斯基在苏联时期建立起来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和道德教育功能两种倾向,二者相互交融。这一艺术传统在现代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中并没有消失,每位俄罗斯授课教师都会将本国文化艺术的传统与悠久的历史传达给学生,包括俄罗斯的诗歌艺术、绘画艺术、文学艺术等。民族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一直贯穿上述示范的音乐课程之中,这些都是道德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本届艺术节有两节课程的主题、内容与苏联时期伟大的卫国战争相关,来自于莫斯科的教师尤里耶夫娜用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将学生带入到了“二战”时期凄美的爱情故事之中,不仅深深地感动了课堂上的所有学生,更给观摩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国主义的道德教育更鲜明地体现在本届艺术节闭幕式的音乐会上。在卡巴列夫斯基的女儿致闭幕词后,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中全场上千人在钢琴伴奏下合唱俄罗斯国歌,场面雄伟、庄严、热烈。最后的节目是钢琴伴奏全场起立合唱俄罗斯民族歌曲《我的莫斯科》,让在场的所有观众为之振奋。总之,在俄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和音乐教育中,道德教育无处不在,但其教育的方式却独具本国特色,这无疑是对当下中国音乐教育重技巧、轻道德偏颇的纠正,因为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在艺术中从来就密不可分。

结语

本届艺术节在展示俄罗斯现代音乐教师风采的同时,更使与会者了解到俄罗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通过观摩教学课程及参与研讨,笔者更多地了解到俄罗斯现代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在传承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的同时,更对现代俄罗斯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应该说深入总结俄罗斯音乐教育的特点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中俄两国具体国情不同,音乐教育的基础不同,应该如何借鉴?笔者认为:首先,为了确保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健全与完善音乐教育体系、教育机构及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其次,不仅要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全面系统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拓宽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更要注重不同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阶段性与连贯性,突出音乐教育的主题性原则,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要避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具体实践操作,也要避免专注实践操作而忽视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

总之,亲临俄罗斯的音乐教育课堂带给笔者更多感动的同时,更带给中国音乐教育者更多地思考。卡巴列夫斯基在创建其音乐教育大纲体系时,引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其首先是对人性的教育”,是的,卡巴列夫斯基用自己的生命及音乐教育实践深刻地诠释了这一名言,值得中国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思。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卡巴艺术节俄罗斯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悬浮固化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和尿样中的卡巴咪嗪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中外杀毒软件大比拼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