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夫拉和他的东方后继者们

2015-11-30祝炼坪

人民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野蜂钢琴家飞舞

祝炼坪

聆听法籍匈牙利钢琴演家乔治·齐夫拉(Gyorgy Cziffra,1921-1994)演奏的一组音乐作品,虽然作品是几十年前录制的,但岁月并没有允许历史的尘埃将这位传奇式的、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于演奏瞬间所呈现出的精湛技艺和美妙的声音掩盖起来,他依然是那么璀璨、明若珠玑。无论是他所诠释的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钟》,还是肖邦的练习曲等,均显示出其技艺的高超和动人的灵性,即便是今天。“齐夫拉一生交错着喜悦与悲剧,被视为上世纪钢琴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份。其声誉窜起于50和60年代间,当时痛苦的世界大战刚结束,艺术环境百废待兴,他以自己的能力得到声名与‘李斯特偶像终结者的形象”。这位被誉为李斯特转世的钢琴巨匠也曾改编过许多名家的作品,知名的如:《蓝色的多瑙河》《马刀舞曲》《火祭之舞》和《野蜂飞舞》等。

《野蜂飞舞》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歌剧《萨旦王的故事》(The Tale of Tsar Saltan)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一个片段,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王子化作野蜂振翅疾飞,袭击织布工和厨娘”的情景。齐夫拉版钢琴独奏曲《野蜂飞舞》是总时长仅为一分半钟左右的小品,钢琴家们常常将其作为返场曲,然而此小品非彼小品,有能力演奏这首高难度小品的钢琴人,即便是青年钢琴家辈出的当代也难有更多突破。演奏一开始乐曲即以三十二分音符的八度飞驰而下,双手疾速交替、风掣电驰般地在琴键上翻飞中奏出的“音瀑”,如果没有深厚的基本功是难以胜任或有效完成的。

齐夫拉在演奏时,音符一如旋风般地在时空中绘制出的那份时而稀疏、时而浓密的雾状般的蜂鸣,浓淡相间、首尾清晰,其疾速的弹奏不失节律和层次感,这些形象描绘手法和音效入木三分,令人十分震撼。今天大家所熟知的钢琴独奏版《野蜂飞舞》除齐夫拉的改编版以外,最初还有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改编版,国内电视媒体曾报道某某某创演奏速度40-50秒纪录的即为这一版本。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齐夫拉的版本在一分钟以内是不能演奏完毕的,可能是媒体的张冠李戴。当然,或许一般观众并不知晓有两个版本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但无论哪个版本的《野蜂飞舞》,首先它不是一个竞技曲,其速度的快慢不是作曲家艺术创作的目的,而钢琴演奏家同样也是通过手指来表达内心的。只追求超快速度的结果或导致演奏失控而曲解了音乐的表现域,或贬低了艺术家自身的价值而自甘沦为杂耍的工具,或变成了单纯的键盘体操等,如此一来速度和声音也就与音乐无关了。

齐夫拉改编的《野蜂飞舞》相对于拉赫玛尼诺夫的改编曲在创作时间上要晚,作曲技法更复杂、篇幅更大了些,展现出对原作管弦乐配器的追求,演奏所要求的技术能力更高。为区别两个不同的版本,业内人将齐夫拉的改编版称之为“八度《野蜂飞舞》”,丰满的织体、和声,体现在形象塑造上使之所展示的画面更加栩栩如生。八度有效地增加了蜂群的密度,使翅膀所舞动出的嗡嗡声得到了延续,艺术表现力的提高也自在其中了。

在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的钢琴家有幸成为了“好日子”的受益者,从小有机会接受正统的音乐教育,在国内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在其技艺小成后又有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今天的中国可谓人才辈出令世界瞩目。除了朗朗、李云迪和陈萨等等这些杰出的代表外,其中还有一位青年钢琴家——王羽佳,以其超群的技艺令同行倾耳侧目,正一步步地成为了国际上许多重大演出的焦点人物。与此同时,我们的东方邻居韩国也有大批的青年才俊留学欧美,青年钢琴家林贤贞(Hj Lim)便是其中的一位。

听完齐夫拉本人演奏的《野蜂飞舞》,深信是最权威的诠释,或许其演奏技巧还可能是后无来者,然而当看过王羽佳和林贤贞这两位东方才女演奏的视频后,倒觉得这一想法有些幼稚了。音乐的诠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材料或有不同的做工,不同的处理会收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只有相对审美,没有唯一标准。视频中的《野蜂飞舞》是王羽佳于2008在韦尔毕耶音乐节上演奏的,林贤贞演奏版本上传时间是2014年10月,这两个视频都颇具水准。笔者认为二者的演奏各具特色,不能粗放地定论谁的演奏更胜一筹,关键要看是否具备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我们所要欣赏什么。

齐夫拉版的《野蜂飞舞》特色在于用钢琴声音去模拟野蜂集群的飞舞和蜇人的音效,虽然人们贯以将其视为一首炫技曲,但并非演奏的速度越快越好。我以为王羽佳与林贤贞的演奏激情而节制,从不同的侧面完成或达到了改编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都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艺术享受。以下通过几个方面来谈谈她们各自于表演中所折射出的个人艺术品质的异同:

1.王羽佳演奏时情绪富有张力和爆发力,声音颗粒饱满、字字铿锵,似将黄蜂个体的体积都塑造的比较大。其声音的弹性很好,一如团状,源于每个乐句启动时手指距离键盘的合适高度,且双手交替时迅疾而有力,从声音到演奏外形即形成了一种场效应。与此相较,林贤贞同样具有较强的爆发力,但所弹奏的声音不似前者那样饱满,听起来整体的声音要纤细、芒利一些,一如线状,应该是手指距离键盘较近。但是在其瞬间的发力上亦能一击中的,所产生的纤细而芒利的声音里给人以敏锐之感,表现出黄蜂飞舞速度的迅捷。

2.从力度和节奏的处理来看,王羽佳所营造的是一个极富能量的大黄蜂群,延绵不断的嗡嗡声中透射出一股股强悍的战斗力。时空中的精灵时而上下飞舞、时而盘旋于顶、时而如疾风般地向远处飞去,随即又疾速地发动着新一轮的冲击。王羽佳的演奏很有层次,黄蜂单独的出现和蜂群的集体行为表现得很逼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一泻千里、几乎没有间隙的演奏中,还能够隐约地听到每一轮的起势和收势过程,这或许就是其内心不同一般的节奏或控制力吧。相映成趣的是,林贤贞的演奏如同看三维电影中迎面而至的蜂阵,低空闪电式地变换着队形,敏捷的触键如同小黄蜂蜇人的尾刺,与王羽佳强大的能量场相比或许更多了一份精巧和诡异。

3.王羽佳的音乐形象刻画准确,演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嗡嗡声所表现出的盘旋、集聚而后散开的画面如弦乐般,使人忘却了眼前是钢琴在演奏。林贤贞的演奏技术超凡脱俗、特立独行,表演潇洒、大气,其演奏表达的情景介于真实与科幻间,音乐具有一种游离之感。她所塑造的野蜂或许个体的体积并不大,但冲击力却并不逊于大黄蜂。

在细细聆听了两位东方才女的演奏后,内心深有感触,“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用在此处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虽然二者的内外气质、文化背景、师承关系以及审美取向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她们展示出各自的演奏特性和艺术形象的美。如果要说二者最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那么我以为她们过人的艺术禀赋和高超的技术能力是共同的,是今天的钢琴家群体里从蛹脱变为蝴蝶的佼佼者。

在观赏《野蜂飞舞》的演奏过程中感受到王羽佳或更具活力一些,似是六月喷薄而出的艳阳,灿烂而激情四射。林贤贞或阴柔一些,更像是海湾月夜的碧波中踏浪而来的鲛女。个人认为她们的演奏没有明显的瑕疵,王羽佳的蜂群声音逼真但不蜇人,应该是一群喧闹、美好、有秩序并充满友谊的大黄蜂,结论是形式大于内涵。再看看林贤贞的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从阴霾里出现的一群冷面、精悍、手握利器的杀人蜂,箭虽已上弓、随时待发,但苦于没有找到一定要置于死地的目标。总的印象,王羽佳的蜂群似乎欠缺锋芒,原本就没准备蜇人,而林贤贞的蜂群则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找到要蜇的对象。也可以说,两者均没有完成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歌剧情景中所预设的场景,但她们却十分出色地表达出了齐夫拉的创作意图。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野蜂钢琴家飞舞
灵动飞舞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飞舞的蝴蝶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问道
我是小小钢琴家
飞舞的纸片
山 风
海上飞舞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