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国人年度感受关键词:希望

2015-11-30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鄂璠

小康 2015年34期
关键词:充满希望国人小康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2015国人年度感受关键词:希望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有人为希望而坚持,有人为希望而努力,有人为希望而感动。希望,只要存在,便是讲也讲不完的故事。“2015国人年度感受”调查显示,“充满希望”,是这一年,国人最强烈的感受

一个人的希望,或许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发现希望、相信希望;而一群人的希望,却一定能够点燃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

“希望”的力量

年近九旬的苏秀,眼见自己的老同事、老朋友——陈叙一、邱岳峰、于鼎、毕克、尚华……一个接一个地离去,眼见自己钟爱的事业逐渐没落,作为缔造了译制片黄金时代的上译厂第一代配音演员、导演,她常有一种孤雁失群的感觉。“‘我们的时代’行将结束。”老人心里清楚地知道,任谁也留不住一个时代,但她却仍未丢下希望。老人说,译制片就如她的孩子,她希望它活着,好好地活着。

这是一位老者,因为对事业的爱,而不肯丢下的希望。

同样是一位老者,110岁的民国名媛严幼韵,已然是整个近现代史的见证人。几年前,她和大女儿杨蕾孟开始聊往昔,一聊就是两年。最终,杨蕾孟将母亲的口述整理成书,《一百零九个春天——我的故事》在今年出版。当口述史完成,严幼韵提起笔来,一笔一划在书中的序言处写下了七个字:每天都是好日子。

这是因为对生活的爱,而怀揣了百年的希望。若没有这么多沉甸甸的希望,在亲历时代巨变、战争创伤的沉浮沧桑中,哪来的那么多“好日子”呢?

还有用希望点燃希望的故事。

这是一群“逆流”而动的人。李勇冠、谢佳宏、陈聪、卓齐辉、辜迅翔、陈统奎……他们没种过地,却义无反顾地怀着理想、带着知识,回到乡村。2015年,他们将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最现代的观念技术结合起来,闯出了一条“创业和创新”的反哺桑梓之路。

无疑,这也是一群对生活、对事业、对故乡、对国家都“充满希望”的人。

一盘空心菜的背后,藏不住的是李勇冠、谢佳宏、陈聪他们对于食物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一片土地的真爱,他们希望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呵护“无法复制”的家园;一只和乐蟹的身后,也有着讲不完的海的故事,卓齐辉、辜迅翔的最大希望,是将海南万宁小海的自然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恢复到三十年前的面貌;而在陈统奎的老家,一棵荔枝树、一口水井、一条山地自行车道、一家民宿,承载的都是这个年轻人对于再造故乡的满满希望。

一个人的希望,或许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发现希望、相信希望;而一群人的希望,却一定能够点燃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

这些知识青年再“下乡”的故事,在今年5月经《小康》刊发报道后,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更多的社会精英看到了打通中国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的希望,更加坚定了回到农村发展事业的决心。一个月后,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刘忱在《新知识青年返乡带来生机》的文章中写道:在全国各地,返乡知识青年的行动犹如涓涓细流,正在汇聚成一种浪潮……新知识青年的返乡,就是一种挽救乡村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希望和生机,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是有价值的,农民是有尊严的,农业是有希望的!

希望的力量,甚至还可以超越国界。

2015年的夏天,全世界几乎都在为正经历债务危机的希腊担心,在国际上,希腊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但是希腊人却依旧保持着乐观。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小康》记者在希腊技术商业联盟主席George Kavvathas的办公室里听他讲述希腊人战胜危机的法宝,他不断强调信念与希望,“我们之所以有60万企业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还没有关门,是因为信念、希望和民族自豪感。”听到这些,在场帮记者翻译的中国女士井玲,已控制不住泪水。

2015年,关于希望的故事,还有很多。敢为天下“新”的湖南,围绕精准扶贫,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武陵山农民脱掉贫困的“帽子”,不仅创造了扶贫开发的“湖南速度”,更让“富民强县”的梦想一步步照进了现实,这是一片地区为一群人点燃希望的故事。援藏20年,6000多人顶风冒雪、前赴后继,用青春和热血、用奉献和奋斗写就组歌《极地放歌中国梦》,这歌声背后,是一群人为一片地区点燃希望的故事。

希望,只要存在,便是讲也讲不完的故事……

社会心态之变:“累”跌出前十

前述的几则关于希望的故事,都是2015年《小康》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见到,并与读者分享过的。若不是“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之“国人年度感受”调查(以下简称为“2015国人年度感受”调查)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我们或许不会将上述的几个故事“串联”起来,并再次呈现给读者。恰如一滴水里倒映着一片海,一段故事里亦蕴藏着一段人生。

2015年11月,《小康》杂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15国人年度感受”调查。面对“请您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您这一年的感受”这道开放式题目,500多人不约而同地写下了“充满希望”四个字。

“充满希望”,成为了2015年度国人最强烈的感受。

“国人年度感受”调查已经连续进行了三年,和往年一样,《小康》杂志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当中开展这项调查,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群体,2000多人参与访问。

2013年,国人的最大感受是“累”:有人“身累”,有人“心累”,有人“特别累”,还有人“越来越累”。当然,也有少数人“累并快乐”或者“累并幸福”着。

2014年,国人的最大感受是“变”,有人感觉“变化巨大”,有人觉得正在“日益变好”,还有人发现“一切在改变”,不论是国家层面上相关政策的变化,还是社会层面上群体与企业的点滴改变,影响到的都是每一个个体的切身感受,这一年的生活,充满着变、变、变。

“2015国人年度感受”调查显示,与前两年相比,今年国人感受的最大变化是不再那么累了。

在去年的调查中,虽然是“变”字当头,但感觉“累”的人同样不少,尚能排在“2014国人年度感受”榜单上的第四位。而在今年,国人最为强烈的十大感受中,彻底找不见了“累”的踪影。除了“充满希望”的感受外,受访者们提及较多的感受还有:“百感交集”、“无聊”、“变”、“还不错”、“烦”、“和睦”、“生活不易”、“紧张”、“很好”。被挤出了前十位的感受——“累”,排在第十一位。

从“累”到“变”,再到“充满希望”,在资深心理咨询师、培训师甘劼看来,若是把近三年国人呈现出的年度感受放到世界经济发展状态的大背景下去分析,不难发现,看似毫不相关的三种感受,其实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

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回落,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世界贸易持续低迷,全球价格水平走低,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加大……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依旧艰难曲折,经济增长缓慢,经济运行分化加剧,主要发达经济体消费低迷,世界贸易低速增长……

“这几年,世界经济的发展状态并不乐观。2013年国人感到‘累’,一定程度上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抵御经济变化;2014年国人体会到的‘变’,则是用‘累’抵御经济变化的后效;今年‘充满希望’的文字表述,其实是内心状态的一种投射。”甘劼分析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你眼中的世界,往往是你内心的投射。甘劼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我们用OH卡、沙盘来进行心理投射测试的时候,假如一个人投射出来的是“我现在特别想去旅游”的状态,那么很可能意味着这个人需要休息。

“从这个角度来看,‘充满希望’的感受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充满希望’意味着大部分人的状态是比较好的;另一方面,当‘充满希望’的状态出现的时候,也是大家需要希望的时候,所以并不一定全都代表着比较好的状态,有一部分人可能正面临着一些困难,因为‘充满希望’这种感受本身也带有一点自我鼓励和暗示的色彩。”甘劼解释说。

2015年年初,就有舆论预测认为,这一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相对最困难的一年,但也是“走出困局”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正“逼近最坏,靠近光明”。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经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这是自2009年以来GDP首次跌破7%。不过,虽然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经济还是呈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从这点上看,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一年,这么多的中国人会有‘充满希望’的感觉了。”甘劼告诉《小康》记者,其实每种感受,都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我们注意的一面,看似“充满希望”的调查结果,可能并没有“充满希望”这么感觉良好,同样,“累”也并不一定就是感觉不好的状态,因为“累”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充实与收获,“其实很多中国人都是不怕累的,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累的机会都没有。”

扬我国威:最令人振奋!

“2015国人年度感受”调查显示,与让国人忧虑的事情相比,更多的事情让国人感到振奋。在“到目前为止,今年国内发生的什么事情最让您感到振奋?”与“到目前为止,今年国内发生的什么事情最让您感到忧虑?”这两道开放式题目中,对于前一问题的回答,受访者写出了30多条答案,而在回答后一道题目时,受访者只给出了12条答案。

在受访者写下的30多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其次是“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再次是“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

在中国残联团委书记、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副主任闫洪丰看来,“这三件事情都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地位的国家大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访者希望国富民强的积极心态。”

甘劼认为,这三件事情虽然与大部分公民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但却又都是能够提升公民信心的国家大事,“这些最振奋人心的事情和国民‘充满希望’的感受结合起来看,不难看出大家可能不是单纯地对于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而是对于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抱有很好的期待。无论是大阅兵,还是习近平主席访美,或者是成功申办冬奥会,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015年国人心中的十大生活色彩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阔云舒,旗帜飞扬。上午10时20分许,高亢嘹亮的检阅号角响起,红旗牌检阅车驶出天安门,习近平主席站在检阅车中央,向着受阅部队驶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举行的阅兵。

抗战胜利为何值得我们纪念?青年时事、军史评论员阎滨认为,二战对人类、对中国都是惨痛的回忆,国家衰弱易招致外敌入侵,战争会造成巨大创伤,在和平的岁月里,纪念过去的战争,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的确,盛大的阅兵活动展示了国威军威,凝聚了全民力量,无数网民通过发微博、发微信朋友圈等多种形式,纷纷为阅兵“点赞”。

9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中美双方同意在涉及双边、地区和全球事务的诸多领域加强合作。

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史泽华观察,随着中国身量的不断壮大,中美关系有了更多的合作机遇,但在局部一些领域,由于国情和传统的不同,双边关系的发展在近年来遇到了瓶颈。尤其是今年以来,双边在网络安全、南海等热点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分歧,而“习奥会”正是要“对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意图进行再确认,对中美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进行再确认,对双方维护和平、稳定与发展承担的责任进行再确认。”

“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太平洋彼岸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在访问前后不长的时间内,两国政府高层共同对双边关系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盘点,达成了49项成果。”在史泽华看来,此次元首会晤,通过两个“再确认”切实提升了中美关系的质地和层次,为今后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双保险,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在甘劼看来,中国在2008年已经成功地举办过一次夏季奥运会了,民众对奥运会本身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感情,虽然国人对于奥运会的心态还未达到“狂欢”的程度,但却足以用“盛会”来形容,因此成功地举办一届冬奥会,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件令人振奋的重要事件。

“2015国人年度感受”调查还延续往年惯例,对国人年度色彩和年度滋味进行了调查。

在这“充满希望”的一年,公众觉得用哪种色彩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最为贴切呢?调查显示,“五颜六色”排在首位,“蓝”位居第二位,“绿”排名第三。

“色彩能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人的心境状态。”闫洪丰告诉《小康》记者,用“五颜六色”形容生活状态可能意味着大多数受访者感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排在二、三位的蓝色和绿色都是冷色调,可能代表着宁静、平和、惬意与希望。不过,有时,蓝色也可能与忧郁有关。

“五颜六色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状态,总体上说是偏正向、积极的,但色彩纷呈的同时意味着有好有坏。”甘劼说,在他看来,五颜六色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即各种事情交杂在一起,复杂而又充实。

在“2015国人心中的十大生活色彩”排行榜上,位列第四至十位的依次是:青、黄、红、橙、紫、黑、白。

选择用各种不同色彩来形容生活状态的中国人,在用滋味来描述这一年的感受时,同样给出了四个字的答案:五味混杂。

或许,正是因为品尝了五味混杂的生活滋味,感受了五颜六色的心路历程,才会真的像年近九旬的苏秀,年逾百岁的严幼韵,年轻的李勇冠、谢佳宏、陈聪、卓齐辉、辜迅翔、陈统奎,以及有着丰富经历、阅历的井玲那样,心怀希望,并会为希望而坚持、为希望而努力、为希望而感动。

猜你喜欢

充满希望国人小康
我家的小康
充满希望的艺术新星喻喻如一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小康之路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Three ways to stay hopeful about the future
被嫌弃的宋国人
2016年夏,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