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梦碧水蓝天

2015-11-27叶宏奇

中关村 2015年11期

叶宏奇

2012年以来,全国受“霾”影响的地区不断增加,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成为重灾区。挥之不去的雾霾让幽默的网友找到了调侃题材,以“霾”为主题的段子甚至歌曲,在网络、微信上劲爆传播,一时间形成一种特有的“霾”文化现象。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指导意见》,对钢铁、平板玻璃、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调整压缩,仅河北省,钢铁产能压缩指标就达6000万吨,相当于1989年全国粗钢产量(时年为6159万吨)。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脱胎

时间回到1999年夏天,对中钢设备有限公司自动化部的12名工作人员来说是一段“动荡不安”,值得永远记忆的日子。他们将脱离中钢集团改制进入市场经济的洪流,开启崭新的创业征程。当时大多数人都才二十六七岁,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既血气方刚又“懵懵懂懂”,正值“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龄,对于市场的凶险,未来的前景,人生的目标,都缺乏系统而认真的规划。前路茫茫,蓬山此去,究竟会否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谁都没有多想,凭着一腔澎湃的热血,稀里糊涂就闯进了市场,两手空空成了完全脱离体制的社会人。

那时中钢集团已成立五六年,正处快速成长和扩张阶段,要实力有实力要政策有政策,一路顺风顺水;央企员工待遇比普通企业高出不少,在当时的体制下就是手捧“铁饭碗”,是众多求职者趋之若鹜的地方!然而,大家还是心甘情愿地解除了“武装”,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艰难历程。

现任公司总经理还是那批“懵懵懂懂”的研究生之一,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在回忆那段往事时,她仿佛回到了当年,美丽的眼睛闪动着睿智的光芒,脸上不时泛起略带天真的微笑。她说,领导向我们描绘了行业未来美好的前景,阐述了许多优势,承诺只要大家努力,很快就会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到那时,大家就是开疆拓土的元勋!

我们信了领导的话。不但信了,还被激发出了高涨的热情,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人生能有几回搏?

12人无一要求外调,也没有一个要求继续留在中钢,改制工作干脆利落。其实,领导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的放矢的。

中钢自动化部成立以来,一直在冶金自动化行业里摸索前进,对产业布局,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状况,国内冶金自动化技术的优势与劣势,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等,都了如指掌成竹在胸。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信眼前这支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队伍。他们年轻,思想敏锐,有激情,有创业干事情的渴望,敢于迎接挑战;他们专业,大多是学自动化的研究生,专业水平高;他们果敢,勇于创新,善长捕捉行业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信息……一句话,他们期盼辉煌,渴望荣光!

1999年8月下旬,12人在时任总经理的带领下,搬进了位于海淀区皂君庙鑫三元写字楼605房间。这是一间临时租赁的、约莫一百来平米的写字楼。单从这点不难看出,公司的起步履步维艰!当一切收拾妥当,衣服早已湿透,每一张脸每一双手,都被尘灰和汗水涂抹成了国画色。大家相视而笑,有点凄惶,更有种飞越成功的喜悦。

正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公司领导和员工们相濡以沫,形成了“先做人,后做事”的团队文化;形成了“顾客是水,佰能是舟,追求卓越,奉献顾客”的经营文化;形成了“以创新促发展”的创新文化;形成了“做一个项目,交一批朋友”的合作文化;形成了不分长幼平等协商的议事文化;形成了不论资历学历,谁有本事就用谁的用人文化;形成了“为你将来跳槽积攒本钱”的学习文化;形成了“团结就是力量,努力就有收获”的朴素精神信仰……

这些理念的形成、培育和实践,为佰能从“家徒四壁”,在行业内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快速成长为行业的领跑者,规模和产值名列前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说佰能是幸运的,佰能人是幸运的。佰能的成立,正好赶上我国钢铁行业迅猛扩张的时期,传统大型冶炼企业在兼并中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提高产能;中小型炼铁炼钢厂如雨后春笋,随之而来的是对冶金自动化需求同步增长。

与此同时,佰能又是不幸的。成立之初,除了专注自己的本业,别无选择。在缺少资金,没有技术积累,冶金自动化市场群雄割据的情况下,要想杀出一条血路,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疆域,谈何容易?尽管大家都有干事业,打天下的激情与渴望,也有干事业打天下的文韬武略,更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但无钱无米,纵有神仙般的能耐,也是枉然。就像一艘装备精良的航母,已经停泊进了军港,却没有燃料,无论战技术性能多优良,无论军官士兵有多善谋能打,都是白搭。公司领导如坐针毡,跑银行,找投资。四处碰壁,还得四处出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当人家问起佰能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业绩,有多少资产规模时,不会说慌的老总只能如实相告。这一说不打紧,仅有的希望都泡汤啦。他们急得拽住对方,还想把自己的规划,科研成果,设计方案一股脑儿端出来时,人家已经失去耐心了。他们只能怔怔地望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发呆。

2000年10月,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成为佰能的股东。自此,公司资本达到一千万元。对嗷嗷待哺的佰能,这几乎是一笔救命的钱。燃料有了,佰能这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航母,就要出港了。

破冰

2000年,佰能获得了出口土耳其棒材生产线三电总承包合同。这是公司成立以后承接的第一个像模像样的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了,佰能这艘船还能继续高歌远航,一旦失败,可能就会面临沉没。

众所周知,土耳其是个伊斯兰国家。饮食上的差异在其次,重要的是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在当地雇用的工人都信仰伊斯兰教,管你加班不加班,工程进度紧张不紧张,按时要去清真寺做礼拜。到了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也不管你放不放假,允许不允许,节日一到就走人。跟甲方交涉,负责人也只能耸耸肩摊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好在彼此都能理解,都能互相尊重,佰能人和她的团队将这些情况做好备忘录,定期与甲方协商。甲方也不计较,痛快地签字认可,以此推算延误的工期。

最要命的是放假后工地上停水停电。大家只能吃冷水泡面,一到天黑就赶紧上床睡觉,没有空调,冷得卷在被窝里,一直到天亮起床,浑身都还没有暖和过来。

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佰能人咬牙挺过来了,而且以他们特有的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谨科学的工作方法,谦虚友善的工作态度和处处为客户着想的服务精神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赞誉,成了甲方从负责人到普通员工的可靠朋友。及至到后来,他们渐渐开始邀请佰能人到家里过节,同他们一起感受伊斯兰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和热情好客的礼仪。

“做一个项目,交一批朋友”的合作文化,在土耳其的这个项目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竣工回国时,中、土人员依依不舍,紧紧拥抱,互相叮嘱“保重!再见!”

工程项目的合作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是文化的交流和友谊的传播,以及价值观念的碰撞、理解、包容和尊重。这些经验成了佰能在以后的国际工程承包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在愉快的合作中,双方增进了了解,增加了友谊,形成了互利共赢的真诚的合作伙伴。2004年,佰能再次成为土耳其ICDAS公司棒材生产线三电总承包商。

佰能公司员工的辛勤努力为他们拓宽土耳其市场铺平了道路。如今,与土方的合作已由棒材拓展到了高炉、烧结、焦化等领域。更重要的是,由于在土耳其市场的成功突围,佰能在行业内部名声鹊起,业务迅速发展到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成为国内冶金自动化行业再也不能小觑的重要竞争者。

搏击需要两个拳头同时发力,在出击国际市场的同时,佰能领导层也正在努力培育国内市场。

梅山轧钢主传动改造项目,承钢棒材零下18度的主电室,马钢焦化除尘风机变频改造……到处都是佰能人匆匆的脚步和忙碌的身影。

成长

2001年2月,公司搬进鑫三元写字楼205室,办公面积增至300平米;2002年2月,搬进西三旗建材城中路3号太伟饭店南楼,办公面积增至400平米;2003年4月,佰能大厦奠基开工。2002年9月,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新股东,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1260万元;2006年9月,北京另一家工程公司成为股东,公司注册资本进一步扩充……

从办公场地面积的不断增加,公司注册资本的持续扩大这些数据的变化不难看出,佰能已进入了快速成长期。

2003年6月,公司市场部更名为工业系统部,工程部更名为工程技术部。

2005年11月,公司投资北京国冶瑞城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占股33.3%.

2007年7月,公司成立成套制造部,开始成套制造业务。

2008年10月,与德国西马克公司,北京金隅集团公司合资成立北京金时佰德科技有限公司,成套制造部业务整体转移至新公司。

最令佰能人引以为豪的,恐怕要数2007年启动的环保和资源再利用项目了。

毋庸讳言,冶金行业是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从焦炭的生产,从矿石的开采、烧结、冶炼、热轧冷轧等,每一个环节,都会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粉尘、有害气体、污水……对植被、空气、土壤、水源,都会产生严重破坏。许多大型冶炼企业所在的地区,已经到了水不能喝,蔬菜粮食不能吃,飞禽走兽不能栖息的地步。如何治理这些有害物质,还当地一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已成为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一对主要矛盾。

佰能人在从事冶金自动化研发安装改造过程中,对这个行业的污染浪费,早有切肤之痛。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发展越快,造成的危害越大。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的子孙后代真的就不得不挥泪背井离乡,去重新寻找落脚之地。

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取样分析,当年8月,公司成立了清洁能源部,开始了节能减排研究的艰难跋涉。这是一项在这个领域开先河的探索,成功与否,谁心里都没底。国家相关部委对他们的胆识和勇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

经过近一年艰苦卓绝的攻关,2008年,一个清洁能源开发项目“余热发电工程”正式上马。

所谓余热发电,就是将烧结、冶炼、锻轧等过程中排放的热量收集起来,导入热发电机组进行发电。这样,冶炼中的冷却系统将不再使用,为冶炼节约了成本,同时废水排放也将大大减少,对土壤水源产生的污染将降至最低。

对这个项目看好的人并不多,佰能却依然“我行我素”。

2010年,佰能成立了百分之百控股的柳州佰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这个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

佰能把最优秀的人才,最先进的科研成果都集中在了这个项目,大有“不成功则成仁”的气概。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2011年底,第一台机组投产运营,2013年5月,第二台机组并网发电。至此,总投资两个多亿,装机容量为42兆瓦的余热发电厂全部竣工,年发电量达2.4亿度,成为佰能公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佰能的开拓精神在行业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其他钢铁冶金企业纷纷上马余热发电项目,为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受到了国家环保部、科技部的表彰。

成熟

从当初一个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曾经靠借贷度日的小公司,在短短十四五年的时间里,发展成如今拥有多家子公司,拥有自己的办公大厦,被评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年营业收入接近十亿,纳税几千万的现代企业,佰能在经历了一波又一波不平凡起伏的同时,也积累了无数现代企业经营之“道”,并将这种“道”转化成了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贯穿在每一个细节中。

“道”之一,用户是上帝。优秀的解决方案首先是能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为用户带来最大利益的方案。不能为了销售自己的工程或产品,任意夸大方案的优点,淡化缺点,甚至隐瞒缺陷。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说:“佰能公司先后参与了柳钢石灰窑、烧结、球团、焦炉、炼铁炼钢、轧钢等十几条生产线的建设,条条都建成精品。更令用户称道的是佰能公司周到、及时的服务。佰能已经成为了用户生产运行不可缺少的护航舰队。”

“道”之二,善待供方伙伴。供应方是制造链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供方面前颐指气使,唯我独尊是短视的行为。俗话说,没有绝对的甲方也没有绝对的乙方。佰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从来没有以甲方高傲自居,而是把供方当伙伴,当朋友。因此,当市场出现供需紧张时,仍能得到供方优先供货。

“道”之三,让股东获得丰厚的回报。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股东前期的资金投入,再好的创意,再好战略构想,都是纸上谈兵。一次雪中送炭,胜过十次锦上添花。这一点,佰能人从来不敢相忘。风险投资三年后退出时,盈利超过200%,另一家工程公司一年后退出时,收益达到40%,中钢集团和金隅集团,更是在公司十几年的经营中收获了十几倍的红利。

“道”之四,员工是公司之本。把员工收入与股东利益和公司发展捆绑在一起,按照适当的比例,适时调节工资福利。2008年7月,鼓励公司91名员工回购了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所持股份,成为股东,成了公司真正的主人。实行灵活的薪酬体系,满足不同岗位的具体需求。帮助新入职的员工规划人生,用“为你将来跳槽积攒本钱”激励员工参加各类培训和在职学习。2006年至2009年,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开办了第一届在职研究生班,18人参加了学习。2012年,又开办了第二届,20多名员工正在努力学习。帮助具备条件的员工和家属落户北京,协调子女入学,节假日期间组织家属远赴工地现场慰问亲人……

“道”之五,创新才是王道。在佰能看来,创新包括经营模式、经营领域、管理方法、技术提升、产品研发等方方面面。想当初,公司从做风机水泵单机自动化起步,一路走来,到大型热连轧电气自动化,矿山、冶炼的全套钢铁工艺电气自动化,直至开发出干熄焦、球团、型钢轧机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无一不是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之后又审时度势,涉足建筑智能化领域,环保、余热、弃能利用领域,并采取EPC、BOT等灵活的经营模式,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一直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只要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开发理念或经过论证有前途的创新方向,不管什么人,只要提出申请,公司都会不遗余力予以支持,按需提供资金,没有数量的限制。目前,公司拥有核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取得了41项软件著作权,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佰能正值青春年少,在调整产业结构的今天,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大潮中,佰能人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但凭着佰能人团结务实,拼搏进取和一往无前的信念,那一定是一个更辉煌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