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牦牛坪风电场的“内在美”

2015-11-25本刊赵靓

风能 2015年8期
关键词:内在美牦牛风电场

本刊|赵靓

因为可以与水电形成季节性互补,云南风电限电情况相对较少,因此该地区的风电开发备受关注。在风电开发暂停一段时间后,2014年云南省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恢复全省风电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始批复新的风电项目。然而,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貌褶皱纵横,大部分风电项目都位于高海拔地区,对设备质量、建设成本、施工难度等要求甚高。这使得一个高海拔风电场在设备生产与选型、工程建设时期工作进行的好坏,就已经决定了这个风电场的命运。

在《风能》杂志组织的“最美风电场”活动中,记者走访了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的牦牛坪风电场。据介绍,牦牛坪风电场于2011 年12 月开始安装机组,2012 年9月完成了全部33 台三一重能机组的调试。风电场平均海拔3200 米,其中最高机位位于海拔3450 米处,不但是不折不扣的高海拔风电场,还是投运当年全国海拔最高的风电场。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该风电场的整机设备没有发生过一次需要更换关键零部件的故障。其2013 年至2015 年的平均可利用率为99.2%,远远高于年平均可利用率92.5%的考核指标。虽然该风电场在汛期有小量的限电,但在2014 年平均风速每秒6.76 米 的情况下,发电量仍达到1 亿千瓦时。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该风电场能够顺利完成建设,并保持了良好的运行?

设备可靠

云南高海拔地区湿度较大,并常常云雾缭绕。牦牛坪风电场安装的33 台风电机组,全部是三一重能的SE8215-H3 高原机型,据该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介绍,这款机型的很多零部件都针对高原地区的潮湿、雷电环境进行了优化设计。

据了解,风电机组的发电机受潮湿影响的部件主要是定转子绕组和集电环。如果发电机在潮湿环境中长期没有运行,其定转子绕组表面会形成凝露,使绕组绝缘电阻降低,影响发电机再次启动或运行安全。而集电环冷态时,潮气会在其表面形成凝露,侵蚀金属表面和碳刷,导致滑环表面劣化、接触电阻增大,造成再次启动时的安全隐患。因此,这就需要不断保持发电机内部的低湿度环境,而在冬天还要防止冰冻,保证发电机内有干燥的热空气。

为此,三一重能的技术人员首先提高了发电机绝缘的防潮性能,采用新型绝缘材料,改进了绝缘结构,减少接触空气的面积和增加了绕组等的爬电距离,应用多次VPI 特殊处理。同时,他们还为发电机内部增加了加热除湿装置。例如为集电环罩内配备的加热器,是海上型机组上所使用的,在发电机低速运行或停运时,能够进行加热除湿,保护滑环和碳刷。另外,该机型还应用了三一专利的通风冷却系统,使用耐热达到180 摄氏度的H 级绝缘体系。令电机温升低,额定工况下温度不超过130 摄氏度,来确保发电机在海拔3500 米下安全可靠的运行。

“这个风电场的大雾天气湿度是90%多,对电气元器件影响大。因为绝缘低了,很容易击穿,比较容易损坏。因此这个机型的变流器、机舱柜、塔底柜等电气元件,也全部是针对高海拔设计的。”上述技术人员提到。

据了解,各类电气柜中需要重点防潮的器件有控制器、开关电源、变压器等。为此该机型增加了湿控器,改进了加热器控制回路,令温控器器件失效时,也可以保证加热系统正常工作。同时,还增加了机舱柜变压器侧加热器,从而防止变压器表面产生凝露。另外,这个型号的机组专门采用了水冷结构的变流器,并将超级电容应用在变桨系统的备用电源中,从而保证这些关键零部件的环境适应性。

工程细致

由于山高坡陡,牦牛坪风电场的建设工作,直到如今仍令一位参与过该项目的经理记忆犹新。

“机舱是从北京南口发货的,之后会一直跟踪到风电场。从丽江到宁蒗的路特别难走,对于北方司机来说,路况无法想象。我们便把主机卸下来,用空车跑了一趟。发现即使是空车,也有7、8 处没法通过。”这位经理提到:“为此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道路改造等。在一些弯道中,运输车拉着主机在拐弯时容易碰到围栏,相关人员便守在那里,车来时拆除围栏,车过后安装围栏,确保运输期间人员与设备的安全。”

但是,从宁蒗到风电场之间的15 公里路程,更为狭窄陡峭。风电场业主为此将道路改扩建达32 处,几台铲车守在陡坡处,随时通过前面拽、后边推的方式帮助运输车爬坡。可即使是道路已经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安全问题仍需要仔细对待。

“有一天吊装完了,已经到了晚上10 点,想到领导说主机在运输过程中绝对不能出事,我们就开着车去丽江接车。在翻越金沙江旁的“十八弯”时,运输车司机不慎将主机后面的两个车轮掉到沟里,如果他继续开的话就肯定要翻车。我们在后面赶紧大喊,提醒他注意,并跑到下面看主机有没有受损。”上述项目经理回忆:“之后通过添土、铲石头,把沟填起来个斜坡,才让车慢慢开起来。当天晚上要是偷懒不去干活的的话,绝对出事了。”

为保证设备安装和调试质量,风电场业主、总承包、安装队和整机商要对机组的安装情况进行验收。在此之前,整机商需先向施工队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并24 小时跟随施工队进行监督。作为当时海拔最高的风电场项目,各方人员在加班加点的工作过程中难免出现高原反应。由于风电机组安装调试工作是高空作业,高原反应容易使人昏迷坠落,各方人员的安全成为风电场建设期间的重点。

“有人来了就高原反应,会被直接调走,除非干了一段时间自己觉得身体没有问题,才会被留下。”上述项目经理说:“在牦牛坪风电场,我们每爬一节塔筒,就要休息一会儿,爬上机舱需要半个多小时。所以调试期间常常上了机舱就不下来,无论干到几点。”

生产创新

在丽江到牦牛坪风电场的途中,即便道路进行了改造,主机的运输仍然一波三折。那么,将叶片运到目的地,就成为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除非完全不计成本。由于风电项目要讲究投资回报,叶片运输问题就必须以较低的成本予以解决。为此,高海拔叶片工厂作为三一重能的一项创新,出现在牦牛坪风电场升压站建设工地旁。

“叶片工厂从2010 年中开始进项目,到2011 年7 月举行首片叶片下线仪式,再到2011 年底完成全部生产,正好供得上工程施工进度。”三一重能一位了解叶片生产情况的员工说:“现在看牦牛坪人烟稀少,当时有上百人,大家都住在如今叶片工厂旁已被拆除的简易房中,非常热闹。”

除去人的因素,面对高海拔环境的特殊性,能够在海拔3000 米以上地区生产风电叶片,并使这些叶片已经稳定运行近三年不出任何质量问题,主要依靠的还是技术与管理。

有资料显示,高海拔叶片工厂采用的是真空灌注成型工艺,针对高海拔地区真空度降低的问题,三一重能通过设计不同的真空布管方式、树脂灌注流动路径和真空材料铺层方式,减少树脂的灌注时间。这项技术能够在不修改叶片任何结构设计参数的前提下,令树脂含量及结构强度与平原地区生产的叶片相同。

在管理方面,该工厂严格执行了工艺文件,所有工艺参数由总部制定,禁止工厂自行修改工艺。工厂的生产方式也参照军品生产质量控制模式组织,一旦设备、材料、工艺、生产地点与人员任何参数发生变化,都重新进行工艺评审。生产人员还详细记录了生产过程中的参数,使产品生产过程可以进行追溯,同时这些数据被妥善保存,直到叶片寿命期完成才进行销毁。

事实上,正是通过叶片研发人员及项目现场上百位员工的共同努力,牦牛坪项目开创了在海拔3000 米以上区域生产叶片的先河,并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在高海拔地区生产风电叶片的工艺流程,解决了大部分高原地区道路崎岖、叶片运输困难的问题,创造了新的生产模式。

猜你喜欢

内在美牦牛风电场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跟着牦牛去巡山
在衔接教学中渗透数学内在美的策略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内在美
所谓内在美
目前牦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
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解题中的数学史
大通含1/2野血牦牛提纯复壮家牦牛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