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双季稻机插产量15 t·hm-2栽培技术探讨

2015-11-23苏柏元陈惠哲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双季稻秧龄中熟

苏柏元,滕 飞,陈惠哲,朱德峰

(1.宁波市镇海区农业推广技术总站,浙江宁波 315200;2.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1400)

宁波双季稻机插产量15 t·hm-2栽培技术探讨

苏柏元1,滕 飞2,陈惠哲2,朱德峰2

(1.宁波市镇海区农业推广技术总站,浙江宁波 315200;2.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1400)

双季稻机插栽培高产重点应提高连晚产量,走多穗技术路线。提出早稻机插产量7.125~8.250 t· hm-2,晚稻机插产量7.875~6.750 t·hm-2,双季产量15 t·hm-2的品种搭配和配套栽培技术。品种搭配采用中早熟早籼+中熟晚粳,配套技术有旱(基质)育秧,适期早播抢栽,提高插种质量,插足基本苗,肥水定量管理促早发等。

双季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指标

文献著录格式:苏柏元,滕飞,陈惠哲,等.宁波双季稻机插产量15 t·hm-2栽培技术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48-50,5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114

发展双季稻生产,对提高粮食产量意义重大。浙江省浙东等地平原稻区,历史上就是以种植双季稻为主。但由于双季稻生产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经济效益低,近20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双季稻面积及水稻总面积大幅度下降[1]。近10年来推广的水稻机械化栽培,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受到种粮农户的欢迎。由于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种粮大户有条件以比较少的劳动力经营更多面积的农田,也有条件扩大双季稻生产。例如镇海区2013年全区种粮大户双季稻面积723 hm2,占全区双季稻面积的90%,占大户承包面积的61%。大户双季稻机插率73%,而全区水稻机插率是57%。但双季稻机插由于受到季节、品种等因素的制约及配套高产技术不到位,多数大户产量并不高,特别是连作晚稻,产量较低。粮农迫切需要水稻机械化栽培高产技术。近年来,有关专家对浙江省双季稻机插高产技术已有了一定的研究[2-5],作者指导实施的镇海区百亩双季稻机插高产示范方,2011-2013年经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验收,连续3年产量超过15 t·hm-2。作者根据长期指导水稻生产的实践和对水稻机插农艺配套技术的研究,参考各地双季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提出适合宁波地区应用的双季稻机插产量15 t·hm-2的栽培技术,供粮农和有关人员参考。

1 技术思路

1.1 机插双季稻高产重点应攻连作晚稻高产

生产实践表明,在现有品种条件下,机插早稻在配套技术到位的情况下,产量一般都能达到常规人工手插栽培的产量。而机插连作晚稻大多产量较低,有的甚至很低。连作晚稻产量低是影响机插双季稻高产的瓶颈。机插连晚产量不高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秧龄长、秧苗素质差。二是机插密度不足,基本苗少。现有生产上推广的行距30 cm的高性能插秧机,最高插种密度27万~28.5万丛· hm-2,实际插种密度在扣除漏插等后还要低些,这个密度对早稻来说尚有些偏低,对连作晚稻特别是迟插连作晚稻来说,则是明显偏低。三是插种质量差。主要表现在每丛苗数不均匀、机插伤秧严重,有一定的漏插率等[6]。由于秧苗素质差,密度不足,伤秧严重等原因,连晚机插后表现出返青慢、有效分蘖期短、有效穗不足、穗形偏小等,最后产量不高。同样,机插早稻也存在秧苗素质差、插种质量差、返青慢等问题,但早稻由于育秧期气温低、秧龄弹性较大,分蘖力强,生长旺盛等原因,对产量的影响远不及晚稻严重。

1.2 早稻应选择早熟品种为晚稻让出更多时间以利于全年高产

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都表明,连作晚稻早栽与迟栽产量差异很大,连作晚稻机插秧在高密度播种、秧龄弹性很差的条件下,早栽与迟栽差异更大。连作晚稻机插播栽期试验表明(表1),中熟晚粳宁81在秧龄相同(23 d)条件下,7月20日和7月24日机插的产量比7月28日机插的产量提高3.45和2.64 t·hm-2,增产幅度达61.8%和47.3%。而大苗手插秧,由于播种密度低、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大,虽秧龄长达27 d,但其产量与7月28日同期插种的机插秧相比,高2.30 t·hm-2,增幅为41.1%。在镇海区,常年机插早稻早熟品种收割期集中在7月18-22日,早稻中熟品种收割期集中在7月24-26日。可见,如果早稻种植中熟甚至迟熟品种,就很难为机插晚稻插种留出足够时间,其对晚稻产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生产上早稻早熟品种与中熟品种产量差异一般很少超过1.50 t·hm-2。显然,从全年产量考虑,双季机插早稻选择早熟品种对全年高产更有利。

表1 连作晚稻同秧龄不同机插日期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1.3 机插连作晚稻在栽培上应走多穗技术路线

大量调查表明,机插连作晚稻除部分田块由于插种时间早,有效穗数足外,多数田块由于秧苗素质差、插种迟等原因,有效穗数都不足,并且穗形也偏小。机插稻由于秧苗素质差,以大穗夺高产比较困难,而以多穗夺高产则相对容易。保证多穗的关键在于提高秧苗素质、提高机插质量、增加密植规格和基本苗及提高前中期肥水运筹水平。机插双季稻除争取有足够的穗数外,仍需要适当大的穗形和保持正常的结实率及千粒重才能获得高产。

2 品种选择

双季稻机插早稻选择早熟品种更有利于全年高产。目前宁波地区适宜机插的早稻早熟品种主要是甬籼15,甬籼15熟期早,苗期耐寒性好[7]。在镇海区,甬籼15于3月25日左右播种,7月18-20日成熟,产量较高。种植几十公顷的种粮大户,由于“双夏”季节农事紧张,可适当搭配中熟品种,以20%~30%为宜。早稻中熟品种中早39产量高,苗期耐寒性强,分蘖力好,适宜作早稻机插搭配品种。

机插连作晚稻品种宜选择耐迟播、分蘖力较强、穗形大、后期耐寒性好、产量高的中熟晚粳品种,目前宁波地区推广种植的中熟晚粳宁81、宁88适宜作连作晚稻机插品种。另外,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组合,如甬优1640、甬优2640、甬优538等,也可作连晚机插栽培。

3 产量及群体指标

表2显示了2011-2012年双季稻机插秧品种搭配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中早熟早稻嘉育280、甬籼15、中早39与中熟晚稻宁81、宁88搭配种植,最终产量均超过15 t·hm-2。说明“早熟早稻+中熟晚稻”这种搭配模式在宁波地区行之有效,且效果明显。从生育期来看,早晚稻之间没有茬口矛盾,中早熟早稻的成熟收获并不会造成晚稻秧龄过长,晚稻产量可达到7~8 t·hm-2,对提高双季稻全年产量有较大贡献。

表2 早晚稻不同品种搭配的群体指标及产量表现

4 栽培技术

4.1 提高秧苗素质

生产实践表明,最适宜机插的秧苗,苗高12~18 cm,叶龄2.5~3.5叶。在浙东地区,达到这一指标的育秧时间,早稻20~25 d,晚稻12~17 d。旱育秧更有利于育成机插健壮秧,同时在增加秧龄弹性、延长秧龄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8]。生产实践也表明,旱育秧根系发达、白根多、秧苗较健壮,移栽大田后起发快、分蘖力强、成穗多。

培育机插旱育秧,秧盘选用塑料硬盘,大田备630~675只·hm-2。床土用稻田冬季翻耕土(pH值6.5~7),在冬季晒干、粉碎、过筛备用。早稻床土再加1/3山地酸性黄土(pH值6.1~6.2)。在播种前20~30 d每100 kg床土加水稻壮秧营养剂500~600 g,加优质三元复合肥200~250 g(早稻)或100 g(晚稻)。床土用肥量不宜过多,土、肥(基质)要充分拌匀。盖土用纯水稻土,不加任何肥料。每盘秧盘约需床土4.5 kg。摆放秧盘的秧板需预先做好,秧板要平,在摆放秧盘前,秧板表面可适量施些化肥,早稻要多施些磷肥,晚稻要多施些钾肥。秧盘要紧贴秧板。

种子按常规育秧处理,需用盐水选种,捞出浮谷。早稻在3月25日前后播种,晚稻在6月底7月初播种。用机械播种流水线精量播种。播种量常规稻每标准秧盘干种谷110~130 g,杂交稻60~70 g。早稻播种后用高温催芽至立针,然后摆放到秧田。用双膜育秧。早稻秧盘摆放时应避开大棚滴水处。晚稻育秧,在播种后盖遮阳网,在1叶期时揭去遮阳网。早稻在播种后和2叶期用敌磺钠等药剂防立枯病等病害。晚稻在1.5叶后要及时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等害虫。发现病虫害要及时用对口农药防治。在1叶1心期,早稻用100 mg·kg-1,晚稻用200 mg·kg-1浓度的多效唑药液1 125 kg· hm-2喷施,水稻育苗基质培育的秧苗不必施多效唑。早稻秧苗视床土水分早晚喷施清洁水,秧沟不灌水。晚稻由于高温,秧沟可灌半沟水,保持秧板湿润,但早晚仍要根据床土水分喷施清洁水。旱育秧床土要注意控制水分,较低含水量有利于提高秧苗素质。早稻膜内要注意温度变化,1叶至2叶期膜内温度≥30℃时要及时通风降温,2叶期后小弓棚膜可揭除,稍迟几天大棚模也可逐步卷上。揭膜时要注意防青枯死苗。起秧前4~5 d大棚膜四周全部卷上进行炼苗。早稻在移栽前4~5 d,晚稻在移栽前2~3 d施1次“送嫁肥”,尿素75~112.5 kg·hm-2。在起秧时喷1次治虫农药。

4.2 提高机插质量

4.2.1 精细整田

土地进行冬翻晒垡。未冬翻的,在栽前1个月翻耕晒垡。在栽前5~7 d灌水泡田,然后旋耕,耕深10~15 cm,同时全层施磷肥。旋耕后耖田整平,在插秧前2~3 d施氮、钾化肥,并再一次耖田耙平。晚稻由于季节紧,在早稻收后立即灌水浅旋耕,然后施肥耙平,隔1 d待浮土沉实即可进行机插。机插高产田要求田面高低不超过3 cm,无残茬杂物,田面土壤有一定硬度,不能过细过糊。

4.2.2 适龄早栽,插足基本苗

早稻在4月中旬中后期,日最低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抢晴早栽。晚稻在早稻收后立即整田抢栽。高产田晚稻栽插日期在7月26日前。机插要重视质量,一是田面泥土要沉实。二是秧苗要用机插专用秧架装运,秧苗要随插随起秧,起秧时顺便剔除劣苗。三是要插足基本苗,机插密度在27万丛·hm-2以上,每丛4~7苗,插足105万~150万苗·hm-2,需秧盘570~600盘·hm-2。机插深度调到最浅一档,实际深度2~3 cm,漏插率控制在5%以下。

4.3 肥水定量管理

4.3.1 配方施肥

机插双季稻大田管理重点是促早发、促成穗。施肥前足后补,氮磷钾合理配比。每季稻施化学纯N 180 kg·hm-2左右,N∶P2O5∶K2O为1∶0.4~0.5∶0.7~0.9,氮肥基、蘖、穗肥比为3.5∶4.5∶2,钾肥基、蘖、穗肥比为1~1.5∶1∶1,磷肥全部作基肥。具体施法是:基肥过磷酸钙450 kg·hm-2(晚稻300 kg·hm-2),氯化钾75 kg·hm-2(晚稻112.5 kg·hm-2),碳酸氢铵375 kg·hm-2,磷肥全层深施,氮钾肥作耙面肥。晚稻为省工抢季节,基肥也可施三元复合肥450·hm-2kg,全层深施。分蘖肥施2次,第1次在水稻返青出新叶后,结合施除草剂施尿素112.5 kg·hm-2,第2次过5~7 d施尿素75 kg·hm-2加氯化钾75 kg·hm-2。穗肥早稻在5月20日左右,晚稻在8月15日左右,施尿素75 kg·hm-2加氯化钾75 kg·hm-2,晚稻穗肥也可施三元复合肥225 kg·hm-2。后期如果稻苗生长嫩绿旺盛的,穗肥量要减少或不施。

4.3.2 水浆管理

早稻插种后水浆管理重点是防低温冷害,因此机插后早灌深水护苗。秧苗返青后,灌浅水促分蘖。5月上旬后期,气温渐趋平稳,可短时间适当露田促发根。5月20日前发足有效穗数苗后,可进行搁田。5月下旬后期复水。抽穗后干湿交替灌溉至成熟。晚稻机插时要防止高温败苗,避开正午高温时段。插后1~2 d灌深水护苗。成活后灌浅水并适时露地2~3次。8月15日前发足有效穗数苗,随后进行搁田。8月25日左右复水养胎,抽穗后干湿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1] 纪国成.浙江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3.

[2] 杨祥田,曾孝元,林采舜,等.双季连作稻机插产量13.5 t·hm-2以上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3,19(4):111-113.

[3] 苏柏元,滕飞,徐一成,等.浙东地区双季稻机插秧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4(6):214-217.

[4] 孙健,洪建军,张建民,等.水稻双季机械化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10(3):44-45.

[5] 陈少杰,陆惠斌.连作晚稻机插技术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2(5):616-617.

[6] 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等.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4):1-4.

[7] 金林灿,施贤波.早稻早熟品种甬籼15的苗期耐寒性[J].浙江农业科学,2013(3):246-247.

[8] 沈建辉,曹卫星,朱庆森,等.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7-9.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511.4+1

B

0528⁃9017(2015)01⁃0048⁃03

2014⁃11⁃1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07B02);科技部技术开发研究专项(2013EG134237);浙江三农六方科技协作计划项目(SN201206)

苏柏元(1958-),男,浙江宁波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双季稻秧龄中熟
2022年“蒙阴杯”全国早中熟桃鉴评大赛在蒙阴成功举行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双季稻秸秆还田下减施钾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四特”晚籼稻系列组合适宜移栽秧龄和播种期探讨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江西省2017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早熟与中熟棉特点比较
桂林中熟西兰花新品种不同种植期比较试验
旱育秧秧龄与产量关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