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对鲁迅认知现状考察与研究
——以南京高校为例

2015-11-23李烨婧蒋愔澄

剑南文学 2015年14期
关键词:鲁迅大学生课堂

■李烨婧 李 莹 刘 慧 蒋愔澄

当代大学生对鲁迅认知现状考察与研究
——以南京高校为例

■李烨婧 李 莹 刘 慧 蒋愔澄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标杆式的人物。历来关于鲁迅的研究从未停止,而从接受与传播的角度对鲁迅进行的研究,也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将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他的作品被一代代的人不断解读,他的形象也因时代的不同在不同的接受人群中呈现出多样的面貌。本文选取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全面地梳理大学生对鲁迅的总体认知状况,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措施和对策。以期为今后的鲁迅传播与接受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当代大学生对鲁迅认知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考察了大学生接触鲁迅的主要途径,并且发现中学教科书及课堂传授以绝对优势成为大学生获得鲁迅信息最多的渠道;而更多地通过电影、电视剧、话剧及网络来获得鲁迅信息的同学则非常少。教科书及课堂传授的地位本无可置疑,但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课业负担及升学压力小很多,接触社会和媒体的机会更多,因此获得鲁迅信息的渠道理应更为多样化,比例相差较我们的预期更为悬殊。这正好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总体来说,大学生对鲁迅的兴趣不高,因此对鲁迅的认知更多地还是被动地停留在通过以前高中的教科书和课堂传授获得的;二是鲁迅长期的社会关注度和热度不高,因而通过教科书以外的其他渠道介入大学生视野的频率较低。

其次,为了量化衡量大学生对鲁迅作品接受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在问卷中共设计了四道关于鲁迅作品的客观细节题,内容涉及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课内外不同体裁的作品里的具体人物形象、语句及所属文集等。通过这四道题目正确率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了解程度呈现出“课内高于课外”的特点,课内被动接受较多,课外主动了解较少、兴趣不高。

在考察过大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情况之后,我们重点考察了大学生对鲁迅总体形象的认知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尽管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辨识度很高,大学生对鲁迅“为人生而艺术”的整体思想走向把握得也比较准确,但对鲁迅的总体形象认知存在批判性、革命性的片面突出的问题。

最后,我们考察了大学生对鲁迅当代价值的认识程度。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们对鲁迅的当代价值是较为认可的,92%的大学生认为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中,鲁迅先生没有过时,并且虽然近年来中学教材对鲁迅作品进行了三次删减,但仍有86%的大学生认为鲁迅作品不应该移出课本。

大部分大学生都能认识到鲁迅对21世纪的中国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鲁迅式的严肃的文学立场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与期待,认为其人文精神和社会批判立场能够和今天的大众文化与通俗趣味相抗衡;并且还认识到鲁迅的都市文化核心观念对当代都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认为鲁迅在小说中对都市市民精神状态的反思犀利精辟,可以参与到现代都市文化的建构,鲁迅在杂文中对各类型都市人物的解剖,也对认识今天的中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对鲁迅认知现状原因分析

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虽然对鲁迅的当代价值认识得较为充分,对鲁迅的总体认知现状呈现出片面化和单一化的特点。那么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一认知现状呢?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学校教育的缺陷与不足

在现状分析中我们已经发现,大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接受渠道过于单一,主要来源于中学教科书及课堂传授,而通过各类大众传媒途径认识鲁迅则很少。而在作为主要接受渠道的课堂教育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学课堂时间有限,但老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因此难以对全面,丰富的鲁迅形象展开深入讨论。二是中学语文教育一直按照“介绍作者—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一种四步走的模式,学生对鲁迅的形象认识便在老师多次反复加强之下固定在某一单一方面,从而忽略了人物及其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

在认知渠道上,还值得关注的是大学教育并没有得到像中小学一样应有的重视。当前鲁迅并未广泛地进入大学通识教育,《大学语文》只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通识课,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作为必修课,课本也都仅选取鲁迅的一两篇文章,缺少相关专题的针对性研讨。本科院校更是缺少相应的语文教育,仅有一些少之又少的研讨课作为补充。

因此,中学课堂与课本教育的主导性和片面性,课外大众传媒的低利用性,大学教育的缺乏性,这些接触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导致了大学生对鲁迅总体形象认识片面性的重要原因。

2、鲁迅接受的历史语境与形象选择性建构

综观鲁迅在不同年代的接受历史,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历史语境与鲁迅接受中的鲁迅形象之间密不可分,即使是在当代这样的关系也密不可分。新世纪中,鲁迅的接受者们主要面临着较为单一的历史语境,即历史认识的残留。这主要是指作为一个中国人无意识中潜藏的民族主义情结和主流意识控制下的残留思维方式。这两者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把鲁迅先生抬至“民族魂”,却不深究于民族魂的深意,以及鲁迅先生文字中所指的民族魂到底为何物。这样的做法,显示出了鲁迅所批判的这一民族的“自大”与“庸众”,而这样的思维模式却是强大的思想意识形态控制下产生的不质疑、拜偶像、造神运动的结果。这是意识形态深处的封建性,或许人们只需要一个“神性”的鲁迅,而并非一个活生生的“人性”的鲁迅,以撑起他们对于“民族魂”的猜妄。

在这样的历史语境和媒体参与的文化表征下,大部分接受者心中的鲁迅形象惊人的相似与单一,本应具有多元性的鲁迅形象的建构也显得片面化和扁平化。

3、读者接受屏幕与大众心理

“每一个读者都是生活在一个纵的文化历史发展与横的文化接触面构成的坐标之中。正是这一个坐标构成了他独特的由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欣赏趣味以及个人经历等所构成的‘接受屏幕’。”新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化、经济的冲击,读者的审美倾向与阅读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及对鲁迅作品的感受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中形成了唯实唯利的价值观,由此而形成的市侩的社会氛围使身处其中的社会大众很少关注 “抵抗消费主义”层面的阅读。而鲁迅作品中精神启蒙、现代人格、反对功利主义的简单发展与精神审美的萎缩等意义,显然与这一时代潮流相违背。因而,当时代潮流与社会氛围不断导向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阅读鲁迅就变得无足轻重,即使那些较为主动的接受者,也因为社会强势话语的裹挟力或自我解读取向的盲目性而无法善终,而这样的接受屏幕和大众心理最终导致了对于鲁迅接受的单一性与符号化的空洞。

三、结论与对策

综合上述几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学和大学教育的缺陷与不足、鲁迅接受的历史语境与媒体参与的文化表征所下的形象选择性建构、新世纪以来接受者文化屏幕与大众心理的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趋向是导致大学生对鲁迅的总体认知现状呈现出片面化和单一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对鲁迅的认知状况,帮助大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中学教育中对教材选入篇目进行调整、教师改变僵化的授课方式;大学教育中增加与鲁迅相关的内容;注重影视艺术对鲁迅作品的改编,更新改编观念,拓宽改编内涵,克服在改编过程中原作品、观赏者和改编者造成的种种错位现象,实现“忠于原著”和“再创造”的真正统一;各个鲁迅博物馆承载起继承人物思想,宣传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转变展览材料的排列,有主题、有重点地排列,增加音频、音频、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现代艺术方式,鲜活鲁迅形象,并积极开发线上产品,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交平台特点等等。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猜你喜欢

鲁迅大学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美在课堂花开
鲁迅,好可爱一爹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孔乙己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阿迅一族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