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丽琴为陌生人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5-11-19张柏芳

福建人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血样捐献者机采

本刊记者 张柏芳

唐莹是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她即将接受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机采。因为是第一次,唐莹有些紧张,而一位叫伍丽琴的志愿者,一直在她身边照顾她,给她鼓励,叮嘱她注意事项:“放轻松,多吃点水果,这几天你要是有什么想吃的,就告诉我们陪护的志愿者,我们会尽量满足你。”

个子不高,笑容很甜,44岁的伍丽琴用她的乐观开朗,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唐莹很佩服伍丽琴:“我觉得她懂很多,知道机采的整个流程,而且很有条理。她人很亲切,也很会照顾人。”

一个普通的志愿者,怎么会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如此了解呢?原来,伍丽琴自己也曾接受过这种机采。

福州首例女性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06年10月27日,伍丽琴接到福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广东汕头一名年仅6岁的白血病患者,通过中华骨髓库与她成功配型。

“这个孩子只比我儿子小1岁。”伍丽琴没有任何迟疑,当即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当时骨髓库里能够供患者配型的血样很少,而且能够配型成功的几率也非常低,既然能救人,我当然很开心。”提到当时的情况,伍丽琴笑称感觉就像“中大奖了”。

在办理骨髓捐献的过程中,常有志愿者中途打退堂鼓的事情发生,最大的阻力通常来自家庭,但伍丽琴是例外。

提到家里人的支持,她非常欣慰:“配型成功的事家里人都知道了,爱人不仅没反对,而且挺支持的。因为他受我影响,也是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就连7岁的儿子也说妈妈真棒。”后来,公公也知道她要捐骨髓了,老人丝毫没反对,只是嘱咐儿子,要多买些东西给她补补身体。

经过连续多日的细胞动员剂注射后,2007年1月22日上午8点50分,采集中心的工作人员帮伍丽琴插上血液导管,开始采血。整个采血过程持续3个多小时。伍丽琴体内温热的鲜血被缓缓抽出,通过分离机将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剥离出来,再将分离后的剩余部分输回她体内。

伍丽琴正在照顾准备捐造血干细胞的农大女生唐莹。

“虽然身体有一些反应,但捐献骨髓很值得。不仅救了一个小孩,也救了一个家庭。”

伍丽琴,1971年11月生,福州市鼓楼区琼河社区居民,福州市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之家副队长,福州市首例女性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第四届福州市道德模范候选人。

下午1点左右,伍丽琴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机采。机采一结束,福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就带着刚从伍丽琴体内采下的造血干细胞,紧急前往广州。5个小时后,6岁的男孩王暄誉成功完成手术,而且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

伍丽琴得知后无比喜悦:“听人说接受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对方的血型将会和自己一致,性格也会相近,那种感觉,就像我的儿子多了个兄弟。”

护士长刘友晓说,采血时从伍丽琴身上抽取55毫升的造血干细胞,这相当于人体全身的血液参与了两次体外循环。现在医学界普遍采取的是周边血干细胞捐赠,因为对捐赠者来说风险较低,而干细胞的安全性较高,对术中、术后的疼痛与不适恢复也比较快。但把全身的血液抽出去在输回来两次,绝对不是一件好受的事,在这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头晕、恶心、肌肉酸痛甚至骨头疼痛等症状。

机采后,身体比较酸软,没什么力气,对于这些,伍丽琴不以为意:“虽然身体有一些反应,但捐献骨髓很值得。”伍丽琴说,作为一个母亲,她能够体会到那个患儿家长的痛苦。她始终觉得,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是义不容辞的,“不仅救了一个小孩,也救了一个家庭”。

福州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胡晓强对伍丽琴的行为赞叹不已:“许多人对骨髓移植还不了解,传统意识中骨髓是人体精华,所以许多人不愿意捐献。伍丽琴能够勇敢地站出来,靠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

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伍丽琴成为福建省第14例、福州市第4例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作为女性捐献者,这在福州尚属首例。

据福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中华骨髓库2001年成立后,库容量仅有50余万份,这对于上百万的血液病患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况且,至少在400~10000个捐骨髓者中,才有可能找到1个合适的供者,而在较为罕见的白细胞抗原型别中,相合的几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由于我国目前独生子女家庭较为普遍,移植主要依靠在非血缘关系供者中寻找相合者,因此,伍丽琴的捐献行为更显其意义。

会献到不能献的那一天

“志愿服务,能帮到更多的人,何乐而不为呢?”谈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伍丽琴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身为市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之家副队长,伍丽琴对福州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案例如数家珍。“今年福州已经有6例捐献者,福建有12例。”从加入志愿者之家至今,她从未停止过志愿服务工作,经常参与宣传、动员、陪护等志愿活动,至今累计服务400多小时。

她经常组织志愿者定期深入采血点开展志愿服务,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还协助福州市红十字会陪同捐献者采血样体检、采集捐献服务,护送造血干细胞,上街头、进高校、入社区,办讲座、分发宣传册、讲解捐献流程,现身说法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

而这一切,都源于17年前的一次献血。

1998年10月1日,是我国实施无偿献血的第一天。那一天,伍丽琴陪家人到五一广场游玩,在路边看到无偿献血车后,心里一热,便去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献血。从那之后,每年献一到两次血,成为了她的习惯。

而伍丽琴真正接触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在2003年。

那年生日当天,伍丽琴一如往常地去献血。献血时,医生问她是否愿意留取造血干细胞血样,以备将来帮助有需要的人,“我听说有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天,伍丽琴留取了10毫升造血干细胞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报名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伍丽琴没有想到,那一年提供的造血干细胞血样,在三年后真的发挥了作用。

经历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机采后,伍丽琴亲身体会到了白血病患者的痛苦和无助,也意识到普通民众对造血干细胞还缺乏了解,其实自己可以做的事有很多。

由于当时关于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普及度还不够,大多数人都对捐献感到恐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伍丽琴加入了福州市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之家,并被推选为副队长,长期坚持参与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工作。

参加志愿工作的同时,献血的习惯她也从没落下。自第一次献血开始,除了因怀孕生育停止献血两年外,她每半年捐献一次全血和成分血,至今已累计献血18280毫升,相当于她体内血液总量的3倍。而现在,她以应急类献血为主。

“当一名志愿者是快乐的。”在伍丽琴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儿子也先后成为红十字志愿者,常常一起参加志愿服务。伍丽琴说,等她的儿子成年时,“他的成人礼就是参加献血,而我也会献到老到不能献的那一天。”

猜你喜欢

血样捐献者机采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枫叶
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探讨
静脉血样采集量的误差对凝血项检验值的影响
哥伦比亚默认公民都为器官捐献者
手摘棉和机采棉加工的质量与成本分析
组合式籽棉清理机在机采棉清理工艺中的应用
新型组合式机采棉清理机简介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