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11-18陈钰文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情味儿刀叉生灵

陈钰文

殷勤问竹箸,

甘苦尔先尝。

滋味他人好,

尔空来去忙。

——明·陈良规《咏竹箸》

筷,可为中国。

筷,蘸取甘甜苦辣。

民以食为天,餐具抬头挺胸自称为“文明之命门”自是理所当然。论起那堂堂东方古国,翻飞在黄土人指间两支修长小棍,何不让人印象深刻。

一燕不成夏,筷,定要成双成对。

青葱白玉的温软柔情,贝齿象牙的严肃端庄;流辉白银的高贵冷艳,吐翠毛竹的质朴无华。明火灼淬,流水素磨,冷锋柔削,终成天生一对才子佳人。依偎在握或毛笔锄头、或胭脂泥巴的手中,相互扶持,拾起一手或粗糙或精细的佳肴,置入生命的起始。

筷,纵穿古今近千。

筷,古时称“箸”,原是先人以茶汤为主食,不便以手取食汤中菜叶而发明的工具。绵延流传至今,早已是百姓家寻常的用餐食具。

筷,传承人情醇香。

往年回乡下,新春之余,舞狮人与灶台火同起,鞭炮声与碰杯声并响。大户人家请了几个师傅,大摆宴席恭贺新春。十几张大桌,铺满朴素却鲜美的菜肴,用的都是些老旧的瓷盆和竹木筷子。左邻右舍乃至全村的人都会接到这场满汉全席的邀请,即便从未相逢相知,只是偶然间的一点缘分,这份浓稠的热情却难以阻挡。

宴席上,每道菜一上,总让年长者先动筷子,然后是稚童。不时会有几只馋虫大作的顽童偷偷摸摸去夹那第一筷,却总也免不了被教训一番。这般习俗从未有过法律条规限制,沿着历史与人情流传至今。这其实是一种礼仪,也是一份尊敬,更是一刻古老的时间印记。

筷,划分世界楚汉。

相比中国筷子悠悠绵长四五千年的历史,西方刀叉的四百年岁月形似尘埃。刀叉诞于远古欧洲以天涯为家的游牧生活,打造锋利刀叉最初的目的,不过是剖解生灵的肢体,方便他人取食尔尔。众所周知,箸取自自然一草一木,而刀叉源自人类的一锤一炼。相传,草木皆有灵,人们取自然孕育之灵制为箸,拾取其余生灵为食,以供生命循环的能量,等待消耗殆尽,废弃之物又可为自然的养料,生命之间渊源流转,久久不息。

刀叉的生存方式却是别有洞天,工匠挥舞重锤敲打钢铁,历经千锤百炼,终在清水中成就一抹冷光。屠夫抄起利刀,杀猪宰羊,收割生灵,由厨师烹饪后成为美味与品相俱佳的佳肴,呈上餐桌供绅士贵妇们以小刀分割享用。欧洲人多食用肉类,使用的餐具与箸差距甚远也是人之常情,虽有科学指明,欧美民族使用刀叉将食物分解得更加细腻,不仅使用餐仪态更加坦然优雅,更培养出人民富含逻辑的思维,但放眼望去,无论用餐姿态如何高贵,还是掩饰不了刀叉宰割生灵时缺少的一丝人情味儿之实。

这股人情味儿同样展现在了餐桌上。俗知:一刀,一叉,一碟,一人,而中国确是筷,两支,多碟,众人。欧美国家的餐桌多为棱角分明的方桌或一隔千里的长桌,中国则是不分你我的圆桌。用餐时,欧美民族人与人之间总有锐利的边角或干脆的长距离分隔,无论再怎样亲密的人,总会在无形中产生一道微冷的距离感。或许这是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但重感情的中国人依旧宠爱着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和睦坐在一起用餐的圆桌,刮去了隔阂的线条轮廓,剩下的只有亲切。无论有什么恩怨磕绊,能坐下来一起吃一桌菜的人,总能化干戈为玉帛。

楚江汉际,各有千秋,不论是文化差异还是人心相向,淡然相待即好。

筷,两支,细致一念,不正像是我们脚下这片大地中奔腾的黄河与长江?所以啊,由这两条河孕育出的人儿,牢牢握紧这一份朴素而沉重的礼物吧,这是母亲给予你们的,身为丘陵与高原之子的身份证!所以呀,你绝对不能放开它,无论你在异国还是他乡。以中指为支点,拇指与食指为辅助,赤子们,让我们以一筷撑起中华历史流淌的桥梁!

嗒,嗒。筷,在巨龙沉睡国度的桌面上发出清脆的声音。此时,我们就知道——开饭啦。

(指导教师 严凌君)

猜你喜欢

人情味儿刀叉生灵
地球生灵
北京的秋,那些“人情味儿”与“精气神儿”
不用筷子和刀叉怎么吃饭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人情味儿”
最后的晚餐
乞力马扎罗的生灵
让英语教学多一点“人情味儿”
筷 子
山城的人情味儿
谌良仲 守望蓝天下的万物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