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恐惧中的沉默不是金

2015-11-17杨学英

当代工人 2015年17期
关键词:保持沉默个人利益权威

杨学英

员工沉默主要是管理者造成的

这基于两方面原因

一是管理者害怕负面反馈

二是管理者个人管理理念有缺陷

在企业,坏的均衡原因之一,是员工对不公正等问题保持沉默。

员工保持沉默,不愿意提及负面消息,是因为他会因自己成为坏消息传播者而不安。员工沉默是担心发表意见会给自己带来坏处,是基于对表达行为可能带来不利后果的感知而做出的选择。其不利后果可归为5类:

1.担心被贴上负面标签(如麻烦制造者);2.担心搞坏关系,失去信任、尊重、归属和支持;3.担心没有意义(所提观点不能改变什么,或观点接受者并不给予反馈);4.担心报复和惩罚(如失掉工作或不能晋升);5.担心对其他人的负面影响(不想让别人尴尬或让他人陷入麻烦)。

这时,员工会采取沉默、申诉、破坏、离职等行为作出回应。中国企业大部分员工先选择沉默来隐瞒自我感受,并忍受、顺从和附和。其后才会选择申诉、破坏、离职等行为。企业员工沉默行为主要表现有3种:

漠视性沉默行为: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恋和目标认同不高时,很难站在组织立场考虑问题,反而会选择精打细算个人利益,并常常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组织利益之上。因此,当员工计算其建议不能增加自身利益,但可能使组织整体受益,甚至可能削弱自身利益时,会选择主动保留观点。

默许性沉默行为:员工无力改变现状,消极顺从。当员工预期组织或上级已作出决定,自己的建议对决定的影响微乎其微时,会选择沉默。

防御性沉默行为:员工有避免人际隔阂和免受他人攻击的自我保护,这时他会采取更主动、有意识的行为,如不得罪人,谨言慎行,对别人和和气气,自己唯唯诺诺。这种沉默的好处是能维持现有的人际关系。他知道,一旦打破,非但关系丧失,还会引发群体内对自己的严厉惩罚。

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浸润,使员工具备坚忍、节俭、知耻的优良品质,重视集体和团队,忽略个体发展。员工在感受到不公平或面临心理契约违背时,总是一忍再忍,隐瞒自我感受。他们认为,现在的忍让是为将来做长远打算。儒家文化使员工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

在社会人情关系方面,当员工面对组织或他人的行为时,往往考虑到面子和关系。沉默是怕伤了别人和自己的面子,更怕坏了两人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权利差距原因。企业有严格的职位等级制度,很多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是:要尊重上级的权威。员工习惯于权威命令,不敢向权威挑战。他们扮演的只是接受指令,但不敢表达自己意见的角色。

员工沉默主要是管理者造成的。这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管理者害怕负面反馈,二是管理者个人管理理念有缺陷。首先,管理者收到负面信息时,通常会感受到威胁。无论负面信息事关个人还是职务行为,管理者总是试图避免收到。即或他们收到了负面信息,也会质疑其可信度。当负面信息来自下属,则会被他们视为不合理,且对管理者权力有一定威胁。

其次,管理者的内隐管理理念是员工沉默的另一根源。它包括:相信员工是利己主义者,不值得信任;相信管理层对组织中大多数问题最为了解;相信一致性是组织健康的表现,异议和不一致则应该被避免。

猜你喜欢

保持沉默个人利益权威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诗歌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漫画哲理
保持沉默
再说谦虚
不逢其时不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