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沫若文学作品“打启发”考*
——兼论清末民初四川兵匪

2015-11-14邓帮云

郭沫若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军郭老口令

邓帮云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郭沫若文学作品“打启发”考

——兼论清末民初四川兵匪

邓帮云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郭沫若文学作品中有表示抢劫的“打启发”一词,这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方言词。关于其来源,郭老认为源自清末成都东校场兵变时的新军口令。对此,学者或不言,或直接引用并视为定论。我们认为郭老此说不确,“打启发”当另有来源。我们从音韵学、语义学等角度,分析该词词义、得名理据、时代特征等。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清末民初的四川兵匪。

郭沫若;四川方言;打启发

一、“打启发”释义

郭沫若深受四川地域文化熏陶,在其文学作品(特别是反映在四川生活的自传小说)中用了不少方言词。如《反正前后》第二篇:“一见火光,便全家全眷都出门逃难,剩下一座空公馆让自己的用人及邻近的无业者便把‘启发’打了。——这‘打启发’三个字就是那次兵变之后传出来的话柄。据说那天晚上的新军的口令是‘启发’。起初哗变的大抵是营防军,当局者似乎也曾去调凤凰山的新军来弹压。然而新军一进城也跟着变了。一到晚来,彼此成群结队的抢劫,彼此也在互问口令。于是东也是一声‘启发’,西也是一声‘启发’。从此以后‘启发’便成了成都的新方言。大凡是在上海人要说‘揩油’的地方,成都人便叫着‘启发’。”

“打启发”亦作“打起发”,是流行于清代、民国时期的方言词,可指烂兵的抢劫。清张慎仪《蜀方言》卷下:“纵兵剽虏民财曰打起发。”《成都方言词典》:“打启发,指旧军队劫掠民财。”《四川方言词典》:“打启发,指旧军队对百姓的劫掠。”《汉语方言大词典》:“打起发,旧时军官放任士兵抢劫钱财。西南官话。”清咸丰年间《石阡成其济自撰年谱》:“(贵州团练邓第武部)部勇无饷,惟以袭夺贼垒为生计,谓之打起发。”贵州人陈旭(1812-1866)有诗《打起发》:“白银三分不常有,练头扣折十虚九。辉煌一色换新衣,淫博更加烟与酒。问尔之财胡不竭,别有良图打起发。指民为寇任取携,多则瓜分少干没。”这里的“打起发”指团练敲诈勒索。《反正前后》的“打启发”特指1911年成都旧军人哗变后抢劫事。该年12月8日,“大汉四川军政府”正副都督蒲殿俊、朱庆澜在成都东校场阅兵,军人哗变,史称“东校场兵变”。随后哗变的士兵沿街沿户抢劫,抢劫事一直延续到第二天。关于此事,李劼人作品也多有记述。《大波》第二部第八章:“‘有一哨人,还趁势打了几家的启发哩!’‘打启发?’郝又三完全不懂得这名称的涵义。伍安生解释道:‘打启发,就是抢人。’‘那么,叫抢劫好了,为啥叫作打启发呢?’‘不晓得。’学生被先生问得脸都红了。”又第四部第三章:“‘东校场兵变,两位都督翻墙跑啦,巡防没人管,正在到处打启发。’……‘果然打起启发来娄!汪子宜准定不能来了。’黄太太问道:‘啥子叫打启发?’楚用答说:‘就是抢人。’”鄢国培《巴山月》第十一章:“街上散兵游勇乘机打启发,比较乱。”旧时成都歌谣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拍丘八打启发。”“丘八”,兵的析文,民间用作对兵的贬称。以上为军人或准军人团练的劫掠。

“打启(起)发”亦指土匪等的抢劫。清罗文彬《平黔纪略》卷四:“(咸丰七年)有自余、黄贼中归者,多所获,曰打起发。”民国十四年《崇庆县志·方言》:“打起发,乃劫盗语。”民国二十二年《清门考源·各项切口》:“得水,得了财也,又曰打起发。”又“打起发,忽然富贵也。”“余、黄贼”指当地民间反政府武装。吴伯康《四川袍哥》:“抢劫财物称为看财喜,或打启发。”《大波》第二部第八章:“(黄澜生):‘打了个大启发?’吴凤梧哈哈笑道:‘把你考着了吗?这是袍哥话,抢人钱财就叫打启发。’”鄢国培《沧海浮云》第二十二章:“还有一些人,就是场上所谓拖半截的地痞,他们像一群想偷鸡的黄鼠狼,贼头贼脑东张西望,想找个土砸棒打点起发。”韩少功《马桥词典》:“打起发,马桥人也使用这个词。……(民国)罗地十几个乡足有上万的农民跟着进去,狠狠地发了一次财。有的抢了盐,有的抢了米。”以上为土匪等人的劫掠。

“打启(起)发”又引申指占便宜。《中国惯用语大词典》:“打启发,方言,指占便宜。”《汉语方言大词典》:“打启发,占点便宜。”例皆引《反正前后》“大凡是在上海人要说‘揩油’的地方,成都人便叫着‘启发’”。《四川方言词典》:“打启发,指讨点好处。”《成都方言词典》:“打启发,指得点好处。”《成都话方言词典》:“打启发,图谋获得个人私利或好处。例: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在人家姑娘身上打启发。”喻亨仁《合江县社会风土志·方言》:“打启发,乘机占便宜。”非文《川渝口头禅》:“当今打启发,仅指讨点好处而已。”戴善奎《伶大王》:“(汪素素)脸盘子伸展嫩蒜,黄色戏剧油彩一盖,就成了烟灰像,再点上几颗黑麻子,就没有饿老鸹‘打启发’了。”这里指被好色之徒占便宜。

二、“打启发”来源分析

关于“打启发”的来历,学者或不言,或引用郭老说并视为定论。郭老认为“这‘打启发’三个字就是那次兵变之后传出来的话柄。据说那天晚上的新军的口令是‘启发’。”但郭老对这一推断也无十分把握,故用“据说”(《反正前后》记述,抢劫之时,“学堂老早就把门关了,……不准谁出大门一步。”)江上苇:“因为当天巡防军的口令是‘启发’,于是满城尽是叛兵‘启发’之声——打‘启发’,从此成为蜀中兵匪趁火打劫的代名词。”此说与郭老说稍异,然亦主口令说。我们认为“口令”说不确,依据有四。首先,发动哗变并实施抢劫的是旧巡防军,新军是前去弹压的,不大可能利用新军当晚口令“启发”(假设真有此口令)。其次,亦曾耳闻兵变事的郭沫若同班同学李劼人无此说。在《大波》中,借楚用、伍安生之口解释了“打启发”为抢劫,但对其来历却“不晓得”,并借吴凤梧之口解释为“这是袍哥话”。再其次,张慎仪(1846-1921)《蜀方言》(成书具体时间不明)中,已收录“打起发”。如果该书成书于“兵变”前,口令说自不能成立。如成书于“兵变”后,作者没有提及此事,口令说亦可疑。最后,更重要的是,“打起发”早在“兵变”前,至少在清咸丰年间业已出现(参见上文)。基于以上四点,我们认为“打启发”当另有来历。

我们认为“打启发”当来自“胠箧”的典故。《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彪曰:“从旁开为胠,一云发也。”《集韵·鱼韵》:“旁开曰胠。”“箧”、“匮”多藏财物。是故,“胠箧”、“发匮”均指盗窃。金元好问《祖唐臣愚庵》:“小智胠箧盗所羞,大智移国鬼与雠。”有改造词“发箧”。三国魏曹操《谣俗词》:“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此指打开箱子,引申指盗窃。清邢锦生《锦城竹枝词》:“无端发箧不能明,清浊谁分渭与泾。”吴藕汀《孤灯夜话》:“梁上君子以及剪绺发箧者,或交好运,能得金银财宝,发家致富。”“胠”从“去”得声。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四:“‘去’字,……陕西人为‘气’。”四川方言中通读作[tɕiə]。清傅崇榘《成都通览·土语方言》:“‘去’字讹为‘切’。”又“且吗,去也。”正读作[tɕiə]。或脱落韵尾,读作[tɕi],读与“气”、“启(起)”近同。“胠箧、发匮”缩约则为“胠发”,字面意为翻箱倒柜,引申则指盗窃与抢劫。盖“胠”生僻难认,故俗改“胠发”作“启(起)发”。言“启(起)发”者,增强了抢劫的秘密性,也减轻了实施者的犯罪感。清民以来,多流行于盗匪之口,具有隐语性质。故官宦子弟郝又三、官家黄澜生及其夫人黄太太等对该词甚感陌生,楚用、伍安生等人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李劼人在《兵大伯陈振武的月谱》中自注:“起发者,抢人之雅名也。”这里已注意到了“起发”的雅古,实属可贵。

综上,我们认为“启(起)发”来源于“胠箧”的典故,本当作“胠(箧)发(匮)”。后人不知其来源,故多就俗体“启(起)发”而索源。除郭沫若的口令说外,其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杨绍林:“打启发,一般指启发别人出钱出力。”此当属望文生义。纪国泰:“‘起发’,可理解为‘起而发掘之’。”此说近是,但囿于“起”字而说解。李劼人《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饮食篇》:“民国初出,成都尚有义务太太、启发太太。”自注:“四川方言称趁火打劫为‘打启发’,‘启’是开箱捣柜,‘发’是发财。这里指抢夺成婚者。”此解“启”为“开箱捣柜”,甚确。但释“发”为“发财”,亦非其语源。我们认为东校场兵变后,哗变军人当以“启发”为口号鼓动抢劫(因“启发”是抢劫之雅号)。《成都大词典·军事篇》:“全场哗变,……乱兵涌出东较场,携枪结伙,四处抢劫,相互大呼:‘打启发’。”此说当是。郭沫若误为当日新军之口令,江上苇则改为当日巡防军之口令(盖亦认为新军口令说不妥)。但这次抢劫给成都造成的损失太过惨重,因而“打启发”一词更让川人所知晓且印象深刻了,遂使川人误为该词源自“东校场兵变”。

三、“打启发”所反映的四川兵匪

有清以来,四川匪患即已严重。《清高宗实录》乾隆八年四川巡抚纪山奏:“省外来无业之人,学习拳棒,并能符水架刑,勾引本省不肖奸棍,三五成群,身佩凶刀,肆行乡镇。”清末以来,匪患更甚。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掳掠勒赎之案,无日无之,逼近省城,肆无忌惮。”《清史稿·顾光旭传》:“蜀民失业无赖者,多习拳勇,好饮博,浸至劫杀。”民初熊克武《声讨胡景伊檄文》:“今日四乡之地,道路之间,何地无匪,何时无匪!”清末民初,川兵纪律涣散,多行抢劫之事,与盗匪相类。《成都通览·呼物土名》:“官虎,营兵。”言其凶恶如虎。文芳:“(民国九年)传出了一个消息,说是外面的土匪听到广元的部队要撤走,只等部队一走完,土匪就要进城‘打起发’。……驻在广元的部队早有准备,一部分官兵化装成匪,潜伏在城内和附城四乡,待机而动,故意说是有土匪要来‘打起发’。”民国二十二年《绵阳县志·军事》:“范旅(范绍增)入城搜索敌人,居民大受损失。三日后,绅民协恳维护秩序,始获安靖。”以上记述可见,有清以来(特别是清末民初),四川兵匪肆虐横行。

四川兵匪为害之甚,当有其深刻原因。(1)地理因素。四川地处西南,多受蛮夷之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与秦同分,故多悍勇。”张建峰:“巴蜀之地山高皇帝远,‘蛮夷’型原始文化根底深厚,流布广远。在这种边缘意识作用下,……四川人早有‘漏刀蛮子’之称。”《我的童年》第一章:“越货行劫的勾当,尤其是乡里的一部分青年人所视为豪杰的行为。”(2)经济因素。清初以来大规模移民,逐渐造成人多地少,使不少子弟无业可就,部分游民遂成为土匪。乾隆九年,柴潮生《军机处录副奏折》:“四方游民多入川觅食,……后则累百盈千,浸成游手。”《我的童年》第一章:“一般成为土匪的青年,……在那时候他们是被骂为不务正业的青年,但没人知道当时的社会已无青年们可务的正业。”(3)政治因素。清末政治腐败、制度废弛,民初四川军阀各设防区、争权夺利。他们对土匪均清剿无力,甚至互相勾结、互相转化。李劼人《强盗真佺》:“兵与匪差不多是不容易分离的,正式军队被击败了的时候兵就是匪,匪遇招安时匪又变成了兵。”以上诸种原因,使得旧时四川兵匪交替“启发”,为祸之烈,冠于全国。今天,“打启发”一词已基本消失。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盗匪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打启发”仍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

(责任编辑:陈俐)

[1]江上苇.近代史上的西南军阀[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2]杨绍林.彭州方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4.

[3]纪国泰.蜀方言疏证补[M].成都:巴蜀书社,2007.

[4]文芳.兵祸[M].北京:国文史出版社,2004.

[5]张建峰.区域文化视野下的四川文学[L].成都师专学报,2002(3).

[6]马建堂.民国时期四川匪患严重的原因探析[L].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3).

I206

符:A

1003-7225(2015)04-0051-03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项目“郭沫若文学作品词语研究”(项目编号:SC14E056)、2014年度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重点课题“郭沫若文学作品四川方言词语研究”(项目编号:GY2014A03)、乐山师范学院2013年校级科研引进教师启动项目“建国前五十余年间四川方言与四川地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S132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2015-05-26

邓帮云(1973-),男,文学博士,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四川方言、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新军郭老口令
基于CMIP6的珠江流域未来干旱时空变化
信仰是历史洪流中闪光的金子
说说“名词所有格”
75年的党龄 一生的信仰
高矮胖瘦
口 令
晚清新军:朝廷重金打造的掘墓人
好玩的“反口令”游戏
忆郭启儒
我的忘年之交郭布罗·润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