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持续时间的文献综述

2015-11-14黎谧

商场现代化 2015年23期

摘 要:当前我国出口贸易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遭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实现出口贸易稳定发展成为政府和理论界广泛探讨的问题。不同于传统贸易理论,贸易持续时间的研究从新的角度探求了稳出口的途径和方法,成为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归纳国内外文献,对贸易关系不稳定的理论解释和贸易持续时间理论做了一定的梳理,为今后这方面研究提供一点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贸易持续时间;企业异质性理论;生存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稳出口”成为是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但要考虑出口贸易总量上的增长,还应考虑到如何能维系更长的贸易联系持续期。关于贸易持续时间问题的研究,国内外现有文献提供了如下解释和研究成果。

一、贸易关系不稳定性的理论解释

近几年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据:美国的进口贸易持续期很短,中值仅为2年-4年;德国出口贸易持续时间为1年-3年;我国一些学者发现中国进口持续时间的中位值为1年,均值为2.26年。经典贸易理论似乎难以解释这一现象。例如,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观点,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只要能保持比较优势,贸易联系就能持续。显然,对大量存在的短暂贸易现象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自2003年来,以微观企业为研究视角的新新贸易理论较好的回答了“为什么企业会出口”以及“什么样的企业会出口的问题”,也为贸易关系不稳定性现象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企业异质性理论的奠基人Melitz(2003)将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了一个垄断竞争的动态产业一般均衡框架中,其研究结果贸易开放能引致生产率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贸易自由化能使得资源在企业之间重新配置。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第一,Melitz的模型引入了沉没成本,但是认为沉没成本在出口之前已经发生;第二,该模型允许某些波动,比如生产率,每期的固定成本以及偏好等变化,正是由于这些“波动”的存在使企业面临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贸易关系的稳定性。很多学者对Melitz的基本模型进行了动态扩展,研究强调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源,技术和竞争对手生产率的变化,它们通过影响生产率来影响企业行为,左右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的决定;不确定性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每期固定成本的波动。比如,Segura-Cayuela and Vilarrubia(2008)认为企业可以选择每期支付一个固定成本,通过计算进入一个出口市场的进入成本,最后做出决策。由于可以选择等待,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越高,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就会越少。如果生产率的波动过大,使得企业的可能收入低于企业支付的每期固定成本,企业盈利可能性很小,那么企业就会退出市场。

关于贸易关系不稳定性的另一种解释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Rauch和Watson(2003)分析了信息不完全对贸易联系持续期产生的影响。由于信息不完全,进口商与供应商达成交易需经过搜寻、投资和再匹配三个阶段,在进口商付出搜索成本与供应商匹配后,因可获得供应商网络的相关信息,便能展开新一轮的搜寻与再匹配过程,所以贸易关系难以长久维系。

二、对贸易持续时间的理论研究

1.进口贸易持续时间的研究

对于进口贸易持续时间的研究基本是从产品角度展开的,Besede和Prusa(2006)第一次提出了“贸易持续时间”的概念,虽然这篇文章是针对美国进口贸易持续时间的研究,但是这个定义对出口贸易也同样适用。他们使用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对美国进口贸易的持续时间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美国的进口贸易持续期很短,中值仅为2年-4年,特别是进口贸易联系在一年后的生存率只有67%,此后便快速下降。Besede和Prusa运用Rauch(1999)分类方法将商品分为同质型、价格比较型和差异型三类,研究表明同质性商品概率要高于差异化商品的风险,并且对于每类商品,初始贸易额越大,贸易联系持续期会越长。Hess和Persson(2010)基于SITC4位数的数据得出欧盟进口贸易持续时间很短暂,中位持续时间仅为1年,并且60%的贸易持续关系在第一年后就结束了。国内学者倪青山和曾帆(2012)运用“公司-产品”层面数据考察了中国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中国公司与各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短,80%贸易关系仅能持续1年-2年,只有5%的贸易关系能持续超过7年。

2.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Besede和Prusa(2008)用SITC-4位数的数据研究了46个国家出口贸易持续时间,所有地区出口的中位持续时间都非常短仅为1年-2年,并且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Brenton et al.(2009)基于82个发展中国家1985年-2005年细分贸易数据研究表明能够超过了5年的贸易持续时间段只占1/3。Gábor Békés和BalázsMurakzy(2012)把贸易持续时间4年内的出口行为定义为“短暂贸易”。他们的研究利用1992年-2003年匈牙利的出口数据,基于企业异质性理论,分别从企业和企业-产品层面考察了匈牙利的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研究发现1/3的企业和一半的企业产品的出口是“短暂”的。

国内对于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的研究主要分国家和行业两方面。邵军(2011)基于1995年-2007年中国HS-6位数编码产品出口数据运用生存分析法得出中国出口持续时间较短的结论,均值和中位数分别只有2.84年和2年,影响贸易联系持续期的主要因素有初始贸易额、出口目的地市场规模、出口商品类型、商品单位价值、汇率稳定等。陈勇兵等(2012)利用2000年-2005年中国海关数据与工业企业数据估计了中国企业的出口联系持续时间,中国企业的出口联系持续时间中位值为3 年,均值不到2年,存在明显的负依存性和显著的区域及所有制差异。从行业来看,郭慧慧和何树全(2012)利用HS-6分位的贸易进出口数据测度了中国农业贸易关系生存情况,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持续期一般为1年-3年,贸易持续期超过6年的只占25%左右。张亚斌等(2014)基于HS6分位微观贸易数据对制造业出口持续时间进行了生存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在维持制造业出口贸易关系的能力上已经与欧美传统的制造业强国不相上下,但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关系稳定性不好,即使是那些已经确立较长时间的制造业贸易关系,相比其他国家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失败风险。

三、结论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归纳可知,主要从理论和经验上对贸易关系不稳定性和贸易持续时间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视角与测度方法,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大部分文献着重考虑单一的层面,或者从产品层面进行分析,或者从企业层面进行分析,未能很好的将两者相结合;其次,在经验研究上,对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差异导致的贸易即时性行为探讨还不足,也未从产品所属行业的禀赋以及比较优势的角度探索这一原因;再者,从企业角度来看,没有考虑产出波动这一不确定因素对即时性贸易的产生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

[1]Melitz, Marc J.(2003),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71(6), 1695-1725.

[2]Segura-Cayuela, R., Vilarrubia, J.M., 2008. “Uncertainty and entry into export markets”. Banco de Espana Working Papers 0811, Banco de Espana.

[3]Rauch, J.E., Watson, J., 2003. “Starting Small in an Unfamiliar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1(7), 1021-1042.

[4]Besede, T. and Prusa, T.J., 2006a. “Ins, outs, and the duration of trad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39, 266-295.

[5]Besede, T. and Prusa, T.J., 2006b.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duration of US import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70, PP329-358.

[6]Hess,W.,Persson,M.,2010.“Exploring the duration of EU imports”. Working Paper Series 849, Aug,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7]倪青山,曾帆.中国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88-92.

[8]Besede, T. and T. Prusa,2008.“The Duration of Trade Relationships in Trade Adjustment Cos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mpacts, Determinants and Policy Responses”. B. Hoekman and G. Porto eds,CEPR, London.

[9]Brenton, P., et al.,“What explains the low survival rate of developing country export flows” 2009: World Bank.

[10]Gábor Békés, Balázs Murakzy, 2012. “Temporary trade and heterogeneous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7 (2012) 232-246.

[11]邵军.中国出口贸易联系持续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 2011(4).

[12]陈勇兵,李燕,周世民.中国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及其决定因素[J].经济研究,2012(7).

[13]郭慧慧,何树全.中国农业贸易关系生存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2):51-56.

[14]张亚斌,黎谧,李静文.制造业出口贸易生存分析与跨国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11):3-13.

作者简介:黎谧(1983- ),女,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