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反相机的先锋

2015-11-12王安禾

摄影世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克山哈格单反相机

王安禾

历史上,爱克山泰(EXAKTA)是早期相机品牌中一个响亮的名字,曾经是单反相机的代名词。该公司1912年由一个荷兰人Johan Steenbergen 在德国的德累斯顿(Dresden)创立,最早的名字叫Industrie- und Handelsgesellschaft(工业贸易公社),简称伊哈格(Ihagee)。1918年,公司改名为Ihagee Kamerawerk Steenbergen & Co.,专门生产相机,但不生产镜头,配套镜头大部分是蔡司公司代工的。

伊哈格(Ihagee)公司是世界单反相机的先锋。1933年,它首先生产出使用127胶卷的金属机身的单反相机。1936年,它又最先生产出135画幅单反相机,这就是最成功的产品——爱克山泰(EXAKTA)品牌单反相机,该品牌单反相机从1933年一直生产到1970年代才逐渐归于沉寂,在世界相机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爱克山泰(EXAKTA)早期产品

伊哈格(Ihagee)公司生产单反相机可谓历史悠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就生产出了大画幅可折叠单反相机,虽然个头大,不利于携带,但却是单反照相机小型化过程中不能不说的重要机型。当时,一些相机厂商生产了为数不多可折叠大画幅单反相机,伊哈格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代表性机型是Patent Kiapp Seflex(图02),它是伊哈格公司1920年代后期生产的可折叠单反,其画幅尺寸为10×15厘米,比普通中画幅相机的胶片大许多。为了便携,这种照相机也有6×9厘米画幅的版本,采用焦平面布帘快门,最高速度1/1000秒。有意思的是,这种相机镜头可上下移动,可以小幅度调整视差。特殊摄影时也可以用后窗毛玻璃取景。这款相机工艺复杂,做工考究,古朴典雅。

随着科技和银盐感光材料的进步,照相机包括单反照相机小型化成为可能,并最终成为照相机发展方向。1934年,伊哈格公司一口气推出了三款中画幅单反相机:爱克山泰A型,爱克山泰B型和爱克山泰高级型(Junior)。1936年再次推出爱克山泰C型。以上这些单反相机均使用127带纸背胶片,画幅为4×6.5厘米。从第一台爱克山泰A型起,单反相机进入了小型化全金属机身时代。爱克山泰C型还推出不同颜色的机身和不同镜头搭配,以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图03)。标准镜头包括Meyer Goelitz 8cm F1.9镜头、Zeiss Biotar 8cm F2镜头和稍便宜的Zeiss Tessar 7.5cm F2.8、伊哈格爱克山泰 7.5cm F3.5、Zeiss Tessar 7.5cm F3.5等等。

爱克山泰(EXAKTA)135单反相机

1936年,伊哈格( Ihagee)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全金属机身的135单反相机爱克山泰Kine (图01),同年又推出了第二款爱克山泰Kine。此年即1937年,又推出了第三款。三款爱克山泰Kine相机均采用卡口结构连接镜头,比徕卡L39mm螺口更方便更换镜头,比同采用卡口结构的康泰克斯(Contax)结构更简单,既减少了成本又降低了故障率。自拍系统和快门速度的慢门选择设置在同一个旋钮上,使用起来有点繁琐。机身内135胶片暗盒旁边设计了裁剪胶片的装置,方便摄影者不用等到36张胶片全部拍完随时裁剪胶片冲洗,剩余的胶片不会浪费。 在1930年代,胶片价格高昂, 24张装和12张装的135胶片还没有出现,这个功能非常实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9年,伊哈格公司批量生产的第一款135单反相机是爱克山泰Kine II(图04)。1950年,伊哈格公司生产了第一台可交换式观景窗单镜反光相机Exacta VX,可以用传统的腰平取景器,也能更换五棱镜取景器。

1957年至1960年,伊哈格公司生产了爱

克山泰 Varex II a型135单反相机(图05),是Exacta VX相机的改进型,配备了可更换的带有测光表的五棱镜取景器(TRAVEMAT TTL PRISM METER)。

伊哈格公司生产的这些全金属机身135单反相机,奠定了单反相机小型化的基础。它们机身小巧坚固,加工工艺精湛,性能稳定,便于携带,各焦距镜头齐全,更换便捷,对焦准确,135胶片标准一卷36张,这些优势明显领先于同时代相机,也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摄影人的肯定。135单反相机也慢慢成为了摄影人的首选机型。

爱克山泰135单反相机取得巨大成功后,多个国家的多家厂商争相为其生产镜头和配件。下面介绍我收藏的一只镜头和一个近摄配件。

我收藏的这只施耐德镜头是Schneider-Gottingen公司生产的Xonon 12.5cm F2镜头(图06),爱克山泰接口,装到爱克山泰135单反相机机身上,镜头的三脚架接口螺口朝向上方。是镜头装反了吗?不是,相机就是这么设计的。1930年代中期,早期的爱克山泰135单反相机是采用腰平取景的(那时还没有五棱镜取景器),用镜头上的固定螺丝口上到脚架上,相机是倒置的,从下面向上看取景(图07)。这样便于从战壕、掩体里拍照。正常拍照时,用机身上的固定螺丝口连接三脚架,相机自然是正的(图08)。这证明了1930年代末,爱克山泰135单反相机和 Xonon 12.5cm F2镜头装配了德国陆军。

我手里这只爱克山泰135单反相机接口近摄皮腔不是简单的近摄皮腔。它的后接口可上升或下降15毫米;前接口处不但可以上升下降,还可以左右摇摆,而且左右摇摆的幅度相当大(图09)。再将后接口旋转90度,视差调整的功能又大不相同。这样的近摄皮腔,安装在135单反相机上,在近摄或微距摄影时,就成了技术相机,有了大画幅技术相机的大部分功能。目前,爱克山泰接口的转接环很多,因而这个皮腔可以用在现在的数码单反和无反相机上 。

爱克山泰6×6中画幅单反相机

1920年代初期起,正方型画面受到广泛赞誉,很多摄影家追求正方型画面的构图。1939年,伊哈格(Ihagee)公司推出了使用120 胶片的爱克山泰 66 单反相机,画幅6×6cm。我收藏了2台1930年代末期的爱克山泰 66 相机。它们使用120画幅带背纸的胶片,红窗计数过片,快门速度1/1000~12秒。中画幅单反相机生产成本很高,加之世界大战的来到,爱克山泰 66 单反相机生产量较少,二手市场的价格不菲。

我收藏的这台带有Zeiss Biotar 10cm F2镜头的爱克山泰 66相机(图10)价格很高。淘宝网上仅这只镜头就标价4万多人民币。另一台带有天塞(Tessar)镜头的爱克山泰 66相机(图11)是我10多年前淘到的。当时,这款相机机身价格很高,我图便宜买了个价格最低的。到手后,认真研究得知,这只8cm F2.8 天塞(Tessar)镜头并非1930年代产品,而是二战后1950年代中期的产品。连续几次这样的教训后,我买相机时就特别关注镜头,买镜头时也特别关注机身。

二战后的爱克山泰

1945年纳粹灭亡前夕,德累斯顿遭到盟军空袭,伊哈格公司许多厂房被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累斯顿归属了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东德,伊哈格公司的大部分厂房设备和人员并入潘太康(Pentacon)公司,创始人Johan Steenbergen也早在1942年离开了公司。如此说来,潘太康(Pentacon)著名的普拉提卡(Praktica)相机也有爱克山泰的血脉。

1951年至1953年,伊哈格公司计划在爱克山泰66 相机的基础上改进生产新型120单反相机并造出了3台试制机型,可惜没有见到图片资料和实物。1953年和1954年,爱克山泰 6×6 上市(图12)。这款新型爱克山泰 6×6 并没有使用简单的红窗胶片计数装置,而是使用了设计和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的过片与计数系统,既可以使用120胶片,也可以使用不带背纸的220胶片。它的价格很高,使用不便,两年里生产的数量不多。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了价格高昂的禄来SL66单反相机,后者使用起来也相当繁琐,易出故障,在市场竞争中败给了哈苏相机。

伊哈格公司的爱克山泰135单反相机止步于1970年代。爱克山泰这个品牌最后出现在两款120单反相机上,分别是是爱克山泰 66 II和爱克山泰 66 III。相机外面的橡胶饰皮呈灰色,看上去像塑料,富有弹性,手感非常好。在机器左侧凸出印有大写的EXAKTA 66,精致而豪放。爱克山泰 66 II 120单镜头反光相机首次出现在1984年科隆Photokina国际摄影器材展览会上,这部东德制造的相机已经没有了伊哈格公司的痕迹,技术上呈现出潘太康(Pentacon)Six TL的血脉,表现出了脱胎换骨的新形象(图13)。爱克山泰 66 III 120单镜头反光相机诞生在1990年代初期。不过,早在1980年代,东德和西德的经济技术合作已开始深入,相机也不例外,爱克山泰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猜你喜欢

克山哈格单反相机
丹麦斯坎灵斯班克山游客中心
摄影 【瑞典】安德烈亚斯·哈格维斯特
单反相机巧防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