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八论

2015-11-12顾鹤冲

摄影之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形神传神摄影

顾鹤冲

在世界美学史上,我国最早从理论上提出“形”、“神”的问题。《韩非子·外储说》中谈画真实之形难的时候,就已经涉及“形”的概念。东晋顾恺之进而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论点。此后谢赫、张彦远、苏东坡、王绂、石涛以至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等等,都对形神理论作了新的发展。

关于“形”、“神”,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狭义看,所谓“形”是指事物的外部形状,“神”指事物内部的精神状态。“以形写神”就是通过事物外形的描写,表现事物的本质。我国宋代以前的绘画常偏重于这种狭义的理解。宋代以后,“以形写神”有了更广泛的含义,“神”除了上面的意义外,还包含有艺术家的思想和感情,即“意”。“以形写神”就是艺术家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

摄影是一门新的艺术,它能快速而又逼真地记录事物的外形。但如何真正达到“以形写神”的境界,却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一些比较优秀的摄影作品与个人的创作体会,试将^物摄影传神归纳为以下八法。

一、眼为心镜:人物之形无非是指人的表情、姿势、相貌、衣饰等,其中表情最为重要,因为它最易于表达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而表情主要通过眼神来得到抒发,所以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晋代顾恺之早已认识到此,指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鲁迅先生也说:“要极省俭地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们观赏那些成功的传神作品,如郑景康的《齐白石》,加拿大卡希的《爱因斯坦》等,无不在眼睛的表现上下了苦功。

二、手可达意:哑人用手交淡,是常见之事。其实对于正常人,手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人,由于身份年龄性格的差别,手在说话时的姿态也各异。即使同一个人,他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手的姿势也有很大的差别。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主人公双手安静地交又着放在胸前,配合面部表情,表现了人物的内心喜悦。摄影作品中的人物,实际上也是“哑”的,因此让手来说话,是摄影艺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眉头、嘴、皮肤皱纹等的变化,都与传神密切相关,不可忽略,特别还要注意到各部分的协调和统一。

三、动求灵气:达·芬奇认为画人以表现动作为最重要也最难。确实,人物除睡眠外,行动比静止多,但最能传神的动态往往只在一瞬间。一般地说,箭在弦上,将发未发之际,含蓄而有力,较能传神。罗丹说,“所谓运动,是从这一姿态到另一姿态的转变。而一张一弛之间,正是转变的视觉美点。例如泰国契特的《同暴风雨搏斗》(获首届国际影展‘亚洲三等奖),主要人物的动态如待发的满弓,力量饱和,配上紧咬嘴唇的面部表情及波涛汹涌的背景,把船工那种力挽狂澜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强意志表现得琳漓尽致。

四、情节韵蕴:有时,画面描写了某种故事情节性,能有助于传人物之神。例如日本山本严的《嫁日》,作品选择了新娘离家前向卧病在床的老母告别的情节,成功地表现了女儿喜中有悲,母亲悲中有喜的感情。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情节,那么人物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观众就很难理解。

五、呼应通神: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人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可以解体的结构,只有从在同他人交流时发挥作用的角度来说,个人才存在,因为无事不是交流。”(阿涅斯·奥庞埃梅《从分析到行动——心理科学的新动向》,刊于《信使》1984年3月号)确实,现代的人总是在与他人交流中生存,在呼应中表现情感。因此许多优秀摄影作品,正是善于抓住这种人物在相互交流时流露出来的内心秘密,不管画面摄进了交流的双方或一方,都能达到传神的目的。

六、景物合情:环境气氛对人物的传神也极重要,因为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他常常与周围的景物发生有机的联系,使景与人融合为一个整体。例如吴印成的《白求恩大夫》,人物背景上露出小店屋檐之一角,配上白求恩大夫所穿的八路军粗布军服与草鞋,完美地塑造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崇高形象。

七、光影增色:对象之形是通过光线、影调等造型要素得到表现,因此光线、影调也是组成画面形的成分之一。它们的变化,对于传神有很大影响。例如硬调易于表现对象的刚强,软调易于表现对象的温柔;高调易于表现对象的活泼或欢乐,低调易于表现对象的稳重或悲哀。另外在构图时,是否把主要人物置于画面的趣味中心,对于传神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八、遗貌取神: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论,随着历史推进,也在不断丰富。例如元王绂提出的“不似之似”,近代齐白石提出的“似与不似之间”,都是形神关系的新理论。他们认为,对于传神之形可以突出与夸张,而某些与传神无关的形可削弱或删去,以集中表现人物美的精萃部分。这种遗貌取神的手法,在摄影创作中,也可广泛采用。当然在具体方法上,摄影与绘画有所区别。有人说,绘画采用的是加法,摄影采用的大多是减法,这确有道理。摄影为了加强某一部分,就必须削弱或减去另外一些部分。在拍摄过程或暗房制作中,熟练的摄影家总是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达到遗貌取神的效果。

当然,以形写神仅仅从狭义方面理解是不够的。摄影作品人物的形神与客观对象的形神有质的差别。因为作者在观察对象、塑造形象的时候,已将自己的个性、感情融合了进去,他是完全用心灵去把握世界的。我国古人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即此意。

可以说,创作摄影作品部过程,就是“以神抓形”的过程,是作者在熟知对象以后,正确地观察、估计对象在某一瞬间将会出现的最传神的形态,从而紧紧抓住它,果断地拍进自己的作品。正如肖象摄影大师卡希所说,“对我来说,每一个新的面孔,都意味着一次新的探索,同时也是一次新的考验!”

猜你喜欢

形神传神摄影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感怀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顾恺之艺术成就浅议
传神的原文,传神的译文
赵养军·老兵石屋
“以形写神”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