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来袭传统制造业正被颠覆
——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科技研究所所长何颖

2015-11-11贾常艳

电器工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工业

/本刊记者 贾常艳/

《中国制造2025》来袭传统制造业正被颠覆
——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科技研究所所长何颖

何颖,女,1980年出生,天津人,博士,高级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现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科技研究所所长。曾参与或主持过《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调查及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的战略研究》、《工业领域科技体制改革相关研究》、《工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我国重点领域技术安全问题研究》等主要课题,并参与了《中国制造2025》的编制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工作等。

/本刊记者 贾常艳/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以十年为一个阶段,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建设,并对第一个十年的战略任务和重点进行了具体部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换挡但不失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有解读说,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就是为了应对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制造2025》,本刊专访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科技研究所所长何颖,她用权威、全面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多面的《中国制造2025》。

《电器工业》:请您谈谈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何颖:目前,全球经济还处于深度调整期,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制造业格局也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新一轮全球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如《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制造业,将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加速利用本国比较优势,积极加入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

同时,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经济发展已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已经悄然变化,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优势已经日渐削弱,新的发展红利更多将来自于技术创新、高素质的人才,以及依靠深化改革来释放发展的潜力。同时,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在发展转变,由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此国际、国内大环境下,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的全新时期。随着全球科技、信息与制造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业”等一系列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抢得新一轮制造业革命先机的问题。同时,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内需下滑,在经济的转型换挡期如何实现稳中有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所以说,目前我国制造业还面临着需要通过自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问题。

《电器工业》:《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规划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其主要解决制造业的哪些问题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何颖:《中国制造2025》里明确规定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例如,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9项任务与重点均与我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主要在于解决我国制造业以下问题。

第一,目前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着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自主知识产权薄弱,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普遍占比较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例如,2013年,我国80%的芯片都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了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5%,进口额超过了原油,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第二,我国制造业大量存在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大量依靠资源消耗、人口红利、低成本以及规模效应而生存发展。这就导致了目前我国诸多制造业领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情况,同时,产品结构不合理,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而某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仍需进口。例如,2012~2014年,我国粗钢产能分别为10亿吨、10.4亿吨、11.4亿吨,而产量分别为7.2亿吨、7.79亿吨和8.23亿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4.9%和74.8%。

第三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较低,智能制造水平有待提高。例如,2012年我国NRI指数为4.03,低于美、日、德、韩等国,由51位下滑至2013年的58位。无论从制造的过程还是最终的产品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两化融合程度与智能程度还亟需提高,柔性制造、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智能制造方式还有待推广。

第四,工业基础薄弱,产品可靠性不高。工业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简称“四基”):基础零部件(含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材料及产业技术基础。“四基”是我国整个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工业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据统计,国内涡喷、涡扇发动机主要轴承寿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倍以上;国内通用零部件产品寿命一般为国外同类产品寿命的30%~60%;模具产品一般使用寿命较国外低30%~50%,精冲模寿命一般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1/3左右。

《电器工业》:“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有何意义?将会给电工装备制造企业带来哪些机遇?

何颖:“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中国制造2025》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为我国制造业指明了方向、出路,将大力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我国制造业的实力、产品的品质都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推广的基础与保障。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助推器”,将有利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推进,它将有效缓解目前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加快“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步伐,改善制造业整体运行情况,从而有利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进一步推进。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建设是五大工程之首。所以,可以这么认为,创新是贯穿整个《中国制造2025》的一条主线。这也足见创新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说是我国新一轮的“政策红利”之一,将为我国制造企业包括电工装备制造企业带来诸多机遇。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电工装备制造企业既可以“引进来”又能“走出去”。“引进来”可以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优质的资源等,推动产业与外部深度融合;“走出去”既是大规模将产品、技术往全球输送,化解自身产能,同时又利于调整自身产能结构。

《电器工业》:谈谈您对当前企业创新的看法及建议。

何颖:在《中国制造2025》里,基本方针的第一条便是创新驱动,战略任务与重点的第一项也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建设是五大工程之首。所以,可以这么认为,创新是贯穿整个《中国制造2025》的一条主线。这也足见创新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来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与动力。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对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较少等现象。企业加强创新能力的建设,首先应该重视的是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重视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创新。同时有效利用外部条件,产学研相结合,大力推广协同创新。同时,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应该是包括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

《电器工业》:“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请您展望一下未来的制造业。

何颖:制造业历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他不仅仅关系到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涉及到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强大的制造业往往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经过了多年发展,未来的制造业有着以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一,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新一轮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无人飞机、智能汽车等新型智能产品不断出现,工业机器人、工业物联网技术、云制造等生产模式蔚然成风,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数字医疗等新型服务迅猛发展,“互联网+制造”深刻改变技术和产业演进路线,众包、众筹、个性化定制、线上到线下(O2O)等新业态新模式密集涌现,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正被颠覆。

第二,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制造业价值链的不断扩展和延伸,研发和服务逐渐成为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企业生产也从以传统的产品制造为主转向提供基于产品的服务,在同一企业中,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充分整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服务型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第三,制造业绿色化发展。人类的制造业,将逐步走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制造的道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枯竭不可再生的问题都已日益显现出来。未来制造业的发展,不得不考虑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所以,未来制造业也势必走上一条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工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