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水古镇:慢时光里的镜像

2015-11-05杨春山

丝绸之路 2015年3期
关键词:清水古镇小镇

杨春山

位于滇西北永胜期纳镇的清水古镇,因其深厚的文化遗存和众多的明清古建筑群,继2012年12月20日被评为全国首批“传统文化村落”后,2014年2月19日,又入选了全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镇,是一个古老的名词,蕴含着丰富的生存背景和生活的含义。房屋错落,巷道深深,民风质朴,道路七横八纵,连接着一户户人家,仅有的一条街道上汇聚了密集的人流,就组成了镇的格局。

清水古镇也是这样,虽然僻处云南边地,却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清水驿退可守、进可攻的重要战略地位,让它一直被铭记在澜沧卫的历史上。数百年前,来自中原的屯边军士利用朝廷在这里设置驿站的机遇,以三分操备、七分屯垦的姿态,走上了卫国戍边的舞台。边屯军士们铸剑为犁,拓荒屯田,伐木造屋,让清水驿在继续保留军事功能的同时,又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屯边的中原军士不仅带来了忠诚和勤劳,也带来了耕读传家的礼仪和崇文重教的门风。一片曾经荒凉的土地,在汗水和文化的濡养下,逐渐成为沃土,成为适宜人们栖居的田园。由于清水驿依山傍水,人们的脚步和目光自然会陆续向它的周围扩张。发展到现在,清水镇已经有了数千人口,让这个小村庄具备了一个小镇的规模。

一脚踏进清水古镇,你就会感觉时光好像凝固了。慢,是你走进清水必须保持的姿态和节奏。如果步履匆匆,那么,你和清水古镇就会显得隔膜和陌生。数百年来,这个小镇因为盛产读书人而拥有了属于它的荣光。一村四进士、五子四教官、民国八县长,已经成为历史,被写进了典籍里,在四面八方流传。而当前,无数清水学子,仍然散居世界各地,用他们的成就,彰显着这个小镇代代相传的崇文之风。弥漫的文风沐浴着这个小镇,让这里的时光也变得悠缓起来。

走进清水,最好是在春日的午后,这样的时光总是惬意的。风吹过狭窄的巷弄,七弯八拐的巷道收藏了风声,让风柔和得像一支催眠曲。阳光照在那些颓败的土墙、镂花的门窗上,让这个村子古旧的容颜一览无余。墙头上长满了狗尾草,瓦壕沟里是旺盛的石莲花,封火山墙面上规整的图案,都让清水小镇透出古老的气息。一些老人坐在房屋前的石坎上,有的在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有的在闭目养神,还有的嘴里衔着长长的烟锅或是一支烟卷,在一吞一吐之间,淡淡的烟雾便在小巷里飘散开来。偶尔有一个小孩,从一道木门里跑出来,转眼便消失在另一条小巷里。在清水的街巷行走,总会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明清时期的一个江南小镇。这时,你的步伐也会随着清水古镇的节奏慢下来,静静地去感悟时光的悄然流逝。

如果有一场春雨,清水古镇就是另外一种姿态了。轻轻飘洒的雨丝,如淡淡的愁绪,如浅浅的忧伤。这时的古镇,在你的眼里就变成了一幅水墨画。斜织的雨丝如果下得再大一点,雨水在瓦壕沟里汇集,从屋檐上滴落,正如时光在一点一点坠落,仿佛有一种什么东西在逐渐向着内心和灵魂侵蚀,你能感觉到它的质地和痛感。那些从屋檐上滴落的雨水,淋湿了古镇的小巷,让墙头的野草们也泛出了一片绿意。这时,偶尔从谁家墙头伸出的一支白色栀子花,或是鲜红的三角梅,都会让你的目光为之一亮。

走进清水古镇,如果只是在街巷里缓缓地行走,那还是无法走进它的内心深处。我一直以为,能够留住时光的,只有记忆。而在清水古镇,能够留住时光的,除了记忆,还有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座座四合院、一所所宗祠,见证了无数个家庭的繁衍、兴旺、衰落;一堵堵照壁、一个个天井,记录着它们所经历过的风雨沧桑。从元朝到明朝,从清代到民国,再凝视当前,清水,依然用它保存着的数十幢古建筑,把一个小镇的历史铺展开了六七百年。走进一所庭院,就是和一个朝代相遇。元朝的瓦当、明朝的梁柱、清朝的雀替、民国的照壁,都曾在历史的风云中见证过清水的书香。一管瘦瘦的竹笔,被刘慥紧握着,便彰显了清廷大吏的为民情怀;一方精致的砚台,被黄恩锡把玩着,便衍生了《澜沧杂忆词》的文采风流;一卷泛黄的书籍,被钱邦岂吟诵着,便写下了《寓瑞光寺》的千古华章;一股清正的家风,被刘思善坚守着,便张扬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尽管,他们只占据着典籍的一个角落,但他们的事迹却始终被清水古镇的人们传颂着。走进这些显得破败的院落,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孩子们端着碗到处转悠,品尝百家饭的身影;仿佛可以听到几百年前,清水士子们在阁楼上诵读诗文的声音;仿佛可以遇到吆喝着耕牛的农人,正在把农耕文化写在清水的这片沃野上。

在清水古镇,慢,是我们面对它时应有的一种态度。慢,是布衣的常态,是平民化的视角。作为曾担任过山西布政使并两次署理巡抚的二品大员刘慥,以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良知和品格,一心为民,鞠躬尽瘁,为清水的进士们打造出了为官的样板。在他的身后,还站着黄恩锡、黄初和杨嵘等一帮清水士子。无论是做知县、知州、知府,还是做按察使、布政使,他们都有着为官的两袖清风。他们的从容是因为清廉,是因为面对百姓时的无愧无悔,所以,他们的脚步缓慢而坚实。回到清水,他们依旧保持着慢的品性。兴修水利、撰修府志、设立书院、弘文布道、修建戏台,让这个小镇的文风得以延续。他们把慢的人生哲学拿捏得恰到好处,从而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为民谋利中得到延长。面对这样的一个古镇,慢,是人们走进它时最愿意选择的一种状态。慢,不是停滞,不是后退,而是一种隐忍和蛰伏。慢,能够涵养文化,能够滋生宽容;慢,可以更好地思考、体味和感悟生命的意义。

在清水古镇,最好选择一个僻静的院落,坐在一棵高大的清香树下,一个小几,一壶香茶,一卷诗书,慢慢地啜饮和阅读。这样,阳光就会一毫一厘地飘移,心情就会一起一伏地张弛。清水古镇的那些镜像,就会在你的目光里逐渐聚合、清晰、变幻。在渐渐溜走的时光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生命的真谛。

猜你喜欢

清水古镇小镇
战灭歼菌细
只为清水润万家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古镇之旅
清水一盏可供莲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