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性捐赠财税处理的变化及其影响

2015-11-02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300384

商业会计 2015年16期
关键词:利润总额公益性企业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天津300384)

新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是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财务报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沟通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商业语言,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同一交易事项记入不同的会计科目,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将产生重大影响。企业接受捐赠是一项非日常性经营活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属于利得。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随着公益性社会团体的范围越来越宽,通过减税政策刺激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将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捐赠也是企业社会资本的一种投入,通过捐赠可以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士气、获取同业或社区对企业的尊重与认可、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一、公益性捐赠会计处理的变化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一)从受赠方的角度。原准则规定,企业接受捐赠记入“资本公积”科目,直接增加股东权益,同时,增加了管理当局的管理成本。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只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等于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最大化。企业不仅是股东获取利润的工具,也应该成为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的工具。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减轻管理者的压力,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接受捐赠,将捐赠利得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资产负债表中,与原准则相比,受赠方股东权益增加额减少。产权比率等于负债总额除以股东权益。负债总额一定的条件下,股东权益的减少将提高产权比率,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下降,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降低,且其承担的风险加大。因此迫使管理者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赚取更多的利润,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利润表中,与原准则相比,受赠方利润总额增加,从而净利润也增加。首先成本利润率等于利润总额除以成本费用总额。企业接受捐赠,在准则变化前后都存在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利润总额的增加使成本利润率上升,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减少,平滑了管理者的心理压力,同时增加了管理者盈余管理的空间。从资本盈利能力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等于净利润除以平均净资产。股东权益的减少和净利润的增加使净资产收益率提高,表明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增强,运营效益提高。每股收益等于净利润除以普通股平均股数。企业接受公益性捐赠增加了营业外收入,进而增加了净利润。由此可见,企业的每股收益得到了提高,同时,市盈率会下降。

(二)从捐赠方的角度。从捐赠方来看,新旧会计准则都要求将捐赠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企业的公益性捐赠和经营绩效有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杜兴强、杜颖洁(2010)实证研究了基于突发性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公益性捐赠对公司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行公益性捐赠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显著增加,上市公司的积极性公益捐赠显著提升了其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捐赠金额越多,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越好。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2007)公布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明确指出,71.3%的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动因是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概而言之,公益性捐赠最终将会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提高企业的业绩。一家具有权威性的美国机构对463家美国公司的捐赠策略和收益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显示,有远见的公司都有一套全面性的捐赠指引,并且经常更新、改善。具体包括4个方面:捐赠项目和公司的营业目标挂钩;捐赠会为公司取得可量度的回报;捐赠改善公司的形象,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归属感;捐赠策略和顾客的选择有更密切的关系。对于捐赠带来的利益,调查结果是:改善公司的形象(75%)和提高员工的参与和士气(52%)是最重要的利益,随后依次是与顾客的关系得到改进 (20%),产品销量的增加(7.2%)和更多的媒介报道(3.6%)。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SMJ)曾以 469家来自不同行业的公司为调查对象,研究和验证了企业公民理念与公司的营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资产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销售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投资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有正面的但不是很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捐赠也隐藏着许多潜在的问题:捐赠资产的质量,有些企业以次充好,将企业的劣质商品捐赠出去,既获得税前扣除又解决存货积压问题,虚增企业的盈利水平,抬高企业业绩。规范捐赠资产用途,可以有效区分企业借公益性捐赠的名义向关联方输送利益的行为。

二、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激励

(一)公益性捐赠的企业所得税制度。首先,《企业所得税法》增大了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比例,由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3%提高到年度利润总额的12%。通过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及对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捐赠,按照税法规定,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其次,扣除基数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改为年度利润总额,以年度利润总额为基数进行计算,不需要再将公益性捐赠支出倒算,这不仅使捐赠支出扣除额的计算基数扩大,而且简便了计算程序,同时方便了税收征管。

(二)公益性捐赠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将其所得通过规定的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进行公益性捐赠,不超过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允许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向我国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向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捐赠;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对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向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等单位的捐赠;向我国地震灾区的捐赠可以全额扣除。

(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应关注的问题。首先,要通过合规的捐赠途径。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才允许税前扣除。企业直接向受助对象的捐赠是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的。其次,必须取得合规的票据。企业公益性捐赠一定要取得由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公益性捐赠票据,并加盖接受捐赠或转赠单位的财务专用章。最后,计算基数是按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利润总额。企业实施公益性捐赠当年利润总额为负数时,则不能计算扣除公益性捐赠支出。

税收优惠是激励社会公益性捐赠的重要手段。国家对公益性捐赠行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是为了引导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公共事业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公益性捐赠是一把双刃剑。捐赠导致企业的资产减少,同时提高企业的社会价值。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特别是指企业在经营上须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负责,而不只是对股东负责。企业捐赠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创造和实现社会价值的更为积极的作用。企业承担某些社会责任,以有效改善企业竞争环境为导向的慈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目标由内在冲突走向相互兼容,从而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虽然捐赠减少了现金流量,但投资者的价值认同使其在资本市场上依然能够实现较高的公司价值。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捐赠行为”传递给潜在的投资者,能推动公司股价的上扬。随着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偏好加强,捐赠行为间接地有助于公司营业利润的增加,进而对公司价值产生了正面影响。公司价值不仅包括对于股东的投资回报,而且包括公众所给予的声誉回报,这两者分别构成了公司的现金流价值和社会价值。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选择以公益性捐赠的方式回报社会,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利润总额公益性企业
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企业
企业
企业
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相关政策文本分析
关于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策略
1-8月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3.1%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