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委员会及其影响研究

2015-11-02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

商业会计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专业性财务报告独立性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泰安 271018)

一、引言

审计委员会是现代公司治理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其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司董事会监督权的行使。20世纪3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缺陷日益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对最高管理层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监控。为了改善上市公司的这一现状,193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提出,上市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下设一个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来负责外部审计师的聘请、审计事宜的协商,以更好地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借鉴美国的治理经验,我国于2002年出台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与内外部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审査财务报告以及监督内部控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审计委员会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内部控制和提升公司管理质量方面起到的作用如何仍然值得我们分析总结。本文将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及具体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内部控制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对审计委员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较好的了解。

二、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特征

(一)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的灵魂,是其有效发挥职能的重要前提。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审计委员会成员任职资格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不应该是公司的职员、官员、职业顾问、法律顾问,或与公司有亲戚关系及其他重要关系(杨忠莲,2003),即成员应与公司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联。只有这样,审计委员会成员才能不受自身利益干扰对公司的事务做出独立公正的判断。此外,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必须在产生程序及行权方面不受公司股东及管理层等其他各方的干预。

(二)专业性。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中独立董事应当占多数,且其中至少一名为会计专业人士。由此可以看出,是否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及能力是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关键。成员具有丰富的财务知识和经验时,能够增加对专业问题独立评估并有效判断的概率(刘焱,2014),准确行使监督财务报告、内外部审计和评价内部控制等职责。

(三)勤勉性。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效果与成员对待工作的负责程度即勤勉性也有密切关系。勤勉性的重要体现就是审计委员会例行会议或临时特别会议的召开。Abbott.L.J(2000)认为,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越频繁,表明审计委员会越能及时有效地监督、审查公司经营状况、财务活动的运行,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会越少,发生提供不可靠财务信息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小。

三、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一)审计委员会设立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报表重述、财务舞弊等方面来衡量财务报告的质量。大部分学者实证检验认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有促进作用。Sweeney(1996)研究公司财务系统有效性特征时发现,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多数由内部董事组成及尚未设立审计委员会这两个特征对公司财务控制系统的影响较大,更容易出现财务问题。关于审计委员会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翟华云(2006)实证研究认为,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在报表重述方面,杨忠莲、杨振慧(2006)以沪深两市2002—2004年发生报表重述的七十多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与报表重述为显著相关关系。但也有学者存在不同观点,Beasley,M等人(1996)研究认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财务报告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对降低财务舞弊也没有显著影响。但财务舞弊只是体现了财务报告质量的一个方面,还需全面分析各方面因素,由此判断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联系。

(二)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等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Qin(2007)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拥有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获得高质量盈余报告的可能性更大的结论。蔡卫星、高明华(2009)利用深市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周国华等(2013)以会计稳健性来度量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实证研究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时得出审计委员会的开会频率即成员勤勉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的结论。刘彬(2014)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在引入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与审计委员会特征的交叉变量之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职责与权力保障的落实程度均显著正相关,从而有效验证了审计委员会相关特征对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

四、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审计委员会设立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已有研究主要包括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及审计委员会设立对内部控制的作用等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审计委员会设置对内部控制的运行起着一定的作用。Krishnan(2005)阐述了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会影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相对地,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也对审计委员会设立及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国内学者主要从公司治理等视角探讨了审计委员会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以规范研究居多。黄溶冰等(2009)研究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控制中的作用机制时提出审计委员会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贯穿整个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机制设计的关键因素。王相林(2010)通过分析内部控制规范对审计委员会的新要求及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应强化委员会成员的履职能力、适当增加委员会职责等改进建议。还有部分学者对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持疑惑或否定观点。Scarbrough et al(1998)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师的聘用权力受到了管理层的大力干预,从而导致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监督职能的发挥大打折扣。Goodwin and Seow(2002)认为审计委员会在促进注册会计师勤勉履职进而提高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公司预防及发现内部控制缺陷还需进一步检验。

(二)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学者们从审计委员会的具体特征出发研究了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得出的观点比较一致,审计委员会的具体特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存在影响。Scarbrough等(2001)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和会计专业背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刘怡芳等(2014)以2009—2011年沪深上市公司中因财务报告违规披露被处罚、对财务报告进行重述和财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及其配对公司为样本,分析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规模、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成员的专业性及会议次数都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

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对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性大小的影响。董卉娜(2012)在检验审计委员会不同特征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缺陷细分为整体缺陷、具体缺陷、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四种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越长、规模越大,四种类型缺陷存在的可能性越小,委员会的独立性对具体缺陷、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抑制作用较强,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对设计缺陷的抑制作用较强。刘焱等(2014)以 2009—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研究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专业性越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在加入高管权力这一变量后,发现高管权力会干预审计委员会专业性作用的发挥,并且随着高管权力的扩大,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在监督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会减小。

五、审计委员会对外部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委员会设立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涉及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审计师选择、审计师变更和审计意见等方面的影响。翟华云(2007)实证探析了审计师选择和审计委员会效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更可能选择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张阳、张立民(2007)从外部审计意见和事务所变更角度对审计委员会制约独立性威胁的有效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反而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未因此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也未能改变上市公司因不满上年审计意见而改聘审计师的行为。与国外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处于自愿设立阶段,在实际运作中对设立需求不同,就会产生自选择问题。吴水澎、庄莹(2008)研究发现自选择问题对审计师选择有显著影响,在控制自选择问题后,发现与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比,没有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可能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审计收费方面,许多学者观点较一致,认为设立审计委员会有助于降低审计收费 (夏文贤、陈汉文,2006;张瑶等,2008)。

(二)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外部审计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审计委员会的具体特征角度研究其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深度和广度得到了一定的扩展。王雄元(2008)以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视角,探讨审计委员会有效履行职责所具备的相关特征。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越强,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可能性越小,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没有显著关系,总体上审计委员会的相关特征对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有一定影响。在审计师选择方面,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开会次数越多,聘请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可能性越大(翟华云,2006)。 从审计收费角度看,周兰(2010)实证发现审计委员会相关特征对审计委员会降低外部审计控制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表现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审计收费呈负相关关系,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和勤勉性与审计收费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多重任职所占比例较高时对公司审计费用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马建威、黄文等,2013)。

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审计委员会进行了研究。如对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探讨(钱华,2006),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相互作用、互动效率的研究 (杨世忠,2007)等。

六、启示与建议

综观国内外关于审计委员会及影响的研究,我们发现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全面,研究领域和角度也较多。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建立发展时间较短,研究角度相对零散,但近年来实证研究不断增多。大部分学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立性、专业性等特征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提高外部审计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仍需不断完善审计委员会的相关特征,才能使其更有效地履行职能。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确保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相关实证研究中存在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作用发挥受限的情况,究其原因与审计委员会受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方干预有关。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如“一股独大”现象的存在,导致大股东可能会操控独立董事的任免,此外,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也会存在干预,这些导致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及职能发挥受到制约。审计委员会不能仅满足形式上的独立,必须实现实质上的独立才能在发现问题时加以解决,真正发挥在公司治理中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审计制度、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的审查、监督等职能决定了其成员必须具备充足的财务、法律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对公司的经营风险有效识别与监控,帮助提升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及内部控制运行质量。公司选任审计委员会成员时要增强对其专业背景及能力的考核,并定期组织培训,以不断适应其履职能力和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

(三)创造良好的制度法律环境。我国审计委员会在具体运作中也会受到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我国尚未实施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重要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对审计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相关履职情况等信息的披露不充分,影响了相关实证研究的开展,也影响了外部信息需求者对公司经营治理状况的了解和有效及时的监督。此外,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问题,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理念不同,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过程还有较大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公司治理的效果。监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出台、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为公司的治理运作提供良好的制度法律环境。

猜你喜欢

专业性财务报告独立性
企业内部财务报告体系设计与应用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独立品格培养
追踪考题 晒晒考点——独立性检验高考考点题型例析
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本质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发布2017袖珍指南
做最好的自己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检察官办案与检委会议案的冲突与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