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工湖水体的水处理方法

2015-10-31阙文学

建材与装饰 2015年26期
关键词:工程案例

阙文学

(福建印象生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浅析人工湖水体的水处理方法

阙文学

(福建印象生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水景分类及特点、水处理的方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解析,并提出水景的发展方向。关键词:水景类型;水质处理;工程案例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小区绿地建设也越来越美丽精致。在这些绿地建设中频频可见形态多样、或灵动可爱、或气势磅礴、或宁静幽雅的水景。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水景水质日常的维护,都是通过单一换水、清洗的形式进行的,不但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也增加日常养护费用,且成效还不显著。水体的水质不稳定,蚊蝇滋生,或藻类泛滥,发黑发臭,影响整体环境效果。因此,水景设计建造之初就要考虑好水处理的方式和达到的标准。

1 水景的分类及特点

水景按形成原因可分成自然水景和人工水景两大类。按形态则可分为江、河、湖、海、瀑布、溪涧、水池、泉等。近年水景的发展更是将自然水景与人工水景相结合,营造出更有天然之趣、更容易亲近的水景。下面介绍一下常见水景:

瀑布:瀑布是由水的落差造成的,因水流的大小、缓急、落差处的形状等形成直落式、叠落式、散落式、水帘式、薄膜式以及喷射式的瀑布[1]。典型的瀑布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如万马奔腾,江西的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真是美不胜收。

水池:水池是由水蓄积在一个四周封闭的地方形成的,有很多种形态。自然形成的水池常见于溪流的平缓处。人工水池则是常见于入口水景、广场水景中,常常跟景墙、雕塑、喷泉等组合在一起。还有一种人工水池就是游泳池。

溪涧:溪涧是由水在高差较小、地势较为平缓沟槽中流动形成的。常见于瀑布的源头或是两个水池之间,将水景融汇贯通,形成一体。

泉:泉是由水在压力的作用下,从压力最小的地方流出或喷出形成的。泉可分为:涌泉、喷泉。人工水景中喷泉的类型多样、应用广泛,常见有音乐喷泉、旱式喷泉、程控喷泉、跑动喷泉、波光喷泉等。

河:河通常受地理环境限制,以天然水系景观为主,以河岸的自然景观作为观赏目标。近年福州市大力开发河岸景观,形成以闽江、乌龙江两大水系的河岸景观,修建江滨公园,闽江公园、农大沙滩公园、花海公园、金山公园、乌龙江湿地公园。值得一提的是乌龙江公园不仅仅是一个河岸景观,还是个湿地生态公园,对福州气候环境贡献巨大。

湖:湖多是由溪流、河水汇集在地势低洼处形成,与池类似,但体量更大。按形成原因可分为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两类。而人工湖泊多为利用原有湖泊、或是地势较低处挖掘而成。近年人工湖采用物理方式、生物方式、水生动植物方式进行水处理后,形成类似自然水景的自净能力。不仅景观优美而且日常养护成本低,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广泛应用。

2 水处理的方法

2.1水体中营养物质

我们日常所接触到得人工水体绝大多数水深度是小于两米,或者是近岸部分的水深较浅,使得整个水体或者局部边缘、水池等部分更产生藻类、水体变绿、异味的的问题。在此类水体中,因受到阳光的照射,水温较高,温暖的水体更适宜藻类的生长。特别是有些水生植物,如不控制其生长范围,快速的繁殖也会导致水体水质的恶化。因次,光照、温度、水体营养物质等都成为浅水人工水体水质管理的重点。

2.2水质处理方式

2.2.1物理方式

物理方式主要又分为引水换水和循环过滤。

引水换水:当水体中的悬浮物(如泥、沙)增多,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质发浑,可以通过引水、换水的方式,稀释水中的杂质,以此来降低杂质的浓度但是需要更换大量的水,而水资源在我国是相当的匮乏,势必要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应用此方法可以考虑在一定的区域内采取中水回用,尽量减少饮用水在公共水景观中的应用。

循环过滤:在景建设的初期就根据水体的样式和面积,设计配套的过滤装置和循环用的水泵,并且埋设循环用的管路,用于以后日常的水质保养。如果水体面积较大,必定延长循环过滤的周期,使水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引水、换水相比较,虽然减少了用水量,但日常的电能耗费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费用。

2.2.2化学方式

投加化学灭藻剂,杀死藻类。久而久之,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灭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而这种污染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所以说用化学的方式处理水质,虽然是立竿见影的,但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目前住宅区水景治理中应用较少。

2.2.3曝气充氧

目前曝气的方式主要有自然跌水曝气和机械曝气,自然跌水曝气充氧效率低,但无能耗,维护管理简单,在要求充氧量较大时一般很难满足;而机械曝气充氧效率高,选择灵活,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或水塘的充氧。为了保证鱼类的供氧,水体中溶解氧一般应大于3mg/l(亦即B类水质标准值),充氧机数量一般为10~ 15亩水面设一台曝气机。曝气的方法只能延缓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此方法一般用于公园大型水景中,且使用频率不宜太高。

2.2.4生物技术

在景观水水质恶化的时候,投加适当的适量的微生物(各类菌种),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呈几何级增长,每一次繁殖都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变异品种,导致微生物处理水质能力下降,而且很难控制其数量,其生长又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例如温度、气压等等。同时微生物的分解物,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再次导致水质变坏。因此用微生物处理水质,必须定期进行微生物的筛选培育、保存、复壮等等一系列专业处理过程,而且不能保证水质状况长期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2.2.5水生动植物方法

水生动植物系统在控制藻类的过渡繁殖,对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起到的一定的作用,但处理不当,会因此造成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许多景观水体养鱼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后,鱼类的排泄物和植物的腐殖质落叶等,造成的均是混浊、发臭的水体。

3 淮安人工湖水处理技术

3.1项目概况

淮安一期南区景观湖工程水面总面积为6815m2,其分为溪流区(水深0.7m)1815m2及景观湖区(水深1.5~3.0m)5000m2,其主要功能为收集并净化该区域内的径流雨水。

图1 淮安景观湖规划图

3.2主要技术

配合景观设计理念,整体思路中水质处理系统将景观系统与水体循环处理系统有机的结合。主要处理对象为本项目区域内的径流雨水和景观湖的补水水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可分为两段:前端的溪流主要以种植挺水植物构建表面流湿地为主要措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及预处理。后端的景观湖区通过构建生态系统,运用生态操纵技术有效进行水质净化,以沉水植物为主进行处理,并通过调整使生态系统长期保持稳定并结合生态箱循环滤净技术进行处理。第二部分的补水水源主要是通过WTL仿生循环净化系统进行预处理,处理后由提升泵提升至景观湖。

图2 景观湖水处理技术路线

3.2.1建立水生生态系统

本项目主要的处理对象为径流雨水,换水频率比较频繁,生态系统构建主要以沉水植物净化为主,底栖动物群落(少量)净化为辅的方式。

(1)在种植水生植物前,通过投放底质预处理剂对景观湖进行消毒处理。经过底质预处理后需要曝晒一周,以确保底质处理达到充分的效果。曝晒工作完成之后,再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

(2)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

沉水植物的种植:采取的“浅水栽培-逐步提高水位养护种法”。为保证水生植物的成活,在种植水生植物的初期,必须清除湖中的草食性鱼类。待沉水植物移栽完毕并成活后,逐步提高水位至常水位。种植种类: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伊乐藻等,形成一个浓密的水下森林。

挺水植物种植:在水深0.3m以上的区域种植挺水植物,如再力花、黄菖蒲、梭鱼草、千屈菜、水菖蒲、石菖蒲、荷花等。

(3)水生动物:因项目内水系情况比较特殊,换水频率较高,以底栖动物为主的处理措施。放养以滤食性的河蚌和刮食性的螺类为主,密度以20~40g/m3为宜。

(4)水质处理剂:通过投放水质处理剂,对初次进水水质及暴雨过后的水质进行调控,确保水质的长期稳定清澈。

3.2.2生态箱

为了最终实现景观湖水体处理目标,使生态系统长期保持稳定,选用生态箱循环滤净技术进行处理。

工作原理:整个系统的流程是通过循环泵将待处理的水抽吸到紫外灭藻灯管中,经过紫外灭藻的水进入过滤槽,由过滤槽内的过滤材料将水中的有害物质或杂质留在过滤槽内。经过灭菌和过滤的水再回到循环水域。同时在水体的流动过程中,溶氧增加。

图3 生态箱安装示意图

4 结束语

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水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是理想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水景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根据项目的自然、人文、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来选择相应的水景。不但要创造生态可持续的水环境,更要保证可持续的运行与使用。不仅要重视水景的景观与文化功能,更要注重水景的生态功能。构建体现“活、净、美、稳”的城市水体生态。

[1]龚一红.杭州居住区庭园水景设计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08.

TU986.43

A

1673-0038(2015)26-0151-02

2015-6-2

猜你喜欢

工程案例
基于工程案例的岩石力学知识模块教学法初探
市政道路顶管施工技术的应用
以“工程案例”为导向的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模具CAD/CAE/CAM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浅析逆作法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模式结构抗震原理教学探讨